起义前夜(1):自私的基因

2022-5-16 18:59|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54| 评论: 0|原作者: 优质专栏UP主文章精选

摘要: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2019-10-9-21-52-42-77486666368099-卢诗翰的个人空间 - 哔哩哔哩 ( ゜- ゜)つロ 乾杯~ -采集的数据-后羿采集器.html

标题

起义前夜(1):自私的基因

标题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55245

meta-col

自然

view

245

like

20

comment

13

time

2018-12-4

作者

如树如风

头图

正文

前几天,一则关于基因编辑的新闻非常火爆,在反思相关问题的同时,我也注意到,很多声音在抨击违背监管枉顾伦理的个人同时,为了吸引眼球,使用了一些片面、夸大、甚至缺乏科学常识的描述。而评论中,甚至有人呼吁全面封杀相关技术。

我尊重他人反对的权利,但在反对之前,先了解一下所反对的东西,或许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关于基因及相关技术,我想结合最近学到的几本书,分享一些个人的想法。


基因是什么?

有些朋友会说,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同时脑海里浮现出孟德尔的豌豆和摩尔根的果蝇。有些朋友会说,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同时脑海里浮现出沃森和克里克,还有经典的双螺旋结构。

左:孟德尔;右:沃森,克里克与双螺旋结构

这些理解都没问题,毕竟,我们每个人长成今天的模样,从最基本的身体构造,比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两条胳膊两条腿,到较为复杂的身高、肤色,乃至于智商、性格,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基因决定的(注意:不是100%,除了环境因素,还受到表观遗传的调控)。


我想问的是:

对于人类而言,基因是什么?

很多朋友会比较困惑,对人类而言,基因不就是遗传信息么?不就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么?不就是23对染色体上的某些片段么?

这里,就要开始产生分歧了。

按照上面的观点,我们把“人类”视作了主体,把“基因”视为为主体服务的工具,视为人类这个主体的部分或从属。

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类”与“基因”的关系,恰恰与我们以为的相反:基因是主体,而人类只是被基因驱使的宿主或载体这方面的代表书目是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

我比较认同这种观点。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达尔文的进化论相信各位读者都耳熟能详,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样的自然选择思维更是从小学阶段起就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那么,自然选择,选择的是什么呢?

有人会说,废话,当然是更适应环境的生物个体啊,更适应环境,就有更大的几率生存下来,从而繁衍后代,产生更多适应环境的个体。

这个说法有待商榷。

能够被自然选择的对象,应该具有这样两条标准

一、具有自我拷贝的能力。占据优势时,能快速复制自己,战胜对手。

二、具有稳定性。生物演化是以万年甚至十万年为时间尺度的,被自然选择的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才能不断积累演化的结果。

生物个体符合么?不符合。

首先,所有有性生殖的生物,是无法自我拷贝的——遗传信息只有一半能传递给后代。

其次,个体的寿命过于短暂,就算某个个体更适应环境,但个体一死,适应环境的这个拷贝也就消亡了。

相比之下,基因或许才是更符合标准的自然选择对象:

可以自我拷贝,这点不用多说。

具有稳定性,基因随着生物繁衍一代代遗传,存在时间与个体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并且在传递过程中,基因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例如人类与黑猩猩在进化的道路上已经分道扬镳上万年了,但二者的基因组依然有着极高的相似性。而在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之中,也能找到高度相似的同源基因。

足够长的存续时间,足够高的自体稳定性,足以让自然选择发挥作用,筛选出更适应环境的基因。


 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对象,有证据么?有。

首先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自然选择的对象是生物个体,那么随着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个体的寿命也应该越来越长,直至接近永生,对吧?而生物体内所有对个体生存没用的或者有害的基因都应该被逐渐淘汰,直至消失,对吧?

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很多严重影响个体生存的遗传病相关基因至今仍然在人群中流传;例如,大马哈鱼洄游上百公里力竭而死,只是为了产卵;例如,在小鼠中,如果t基因纯合(即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里都含有t基因)就会死亡,但携带了t基因的雄鼠,95%的精子都携带了t基因,而非理论的50%……

如果自然选择的对象是基因的话,这一切就可以解释了。

对于基因来说,作为载体的生物个体能活多久并不重要,只要借助生物体的繁衍,将自己的拷贝尽可能地扩散出去,对于基因而言就是成功。基因甚至会有意无意地清除那些已经无法再帮助自己扩散的载体,避免占据更多资源与空间——比方说,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骤增的癌症,会不会是基因的“宿主报废计划”呢?比方说,随着细胞复制越来越短的端粒,会不会是基因预设的倒计时呢?

端粒缩短与细胞衰老可能有直接关系

所有生物体,包括人类,都只是基因的载体,生物体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复制与传播基因。生物体的世代繁衍,是为了让基因传递与演化。在很多情况下,为了传播自己,基因不惜伤害它的载体——生物体,也就是我们。

这个观点很丧,它打破了人类自我中心的美好感觉。而意识到自己是个配角,甚至只是个工具,任何一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恐怕都不会太开心。

但我认为,试着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人与基因的关系是很有用处的。

为什么?其实和人类畏惧人工智能觉醒是一个道理。

有些事情,或许从人类第一次使用火,第一次打造工具,第一次试着对抗肉体的束缚时起就已经注定了。

你甘心做一个载体,一个工具么?

如果有办法改变,我反正是不太甘心的。

(未完待续)

(文中论述只是一种学术观点,请勿作为客观事实进行认知或反驳)

(欢迎参考我之前的两篇科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