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2019北京卷高考作文)文明的韧性 标题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828832 meta-col学习 view207 like21 comment9 time6-8 作者如树如风 头图正文中华文明,是一个充满韧性的文明,这种韧性不仅体现在绵延千载薪火相传的历史文化,自成体系脉络清晰的语言文字,更是在一个个具体人物身上,通过某个小小的细节,得到了最为生动形象的诠释。 比如苏东坡。 提起苏东坡,最先想到的往往是他 “唐宋八大家”的名头,是他豪放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豁达的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他空灵的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更进一步,或许会想到他一生多次被贬的坎坷经历,“黄州惠州儋州”,不由得在心中勾勒出一个才华横溢却郁郁不得志的形象。 但于我而言,苏东坡这个人物变得韧性变得真实,是在了解他的一大爱好之后——吃。 苏东坡爱吃,会吃,还研究吃。 被贬湖北黄州期间,他便长江里摸鱼,竹林里挖笋,城郊拔野菜,集市买猪肉。研发出新菜谱还要写成诗文,如《东坡羹颂》,《猪肉颂》等。宋代以羊肉为主要肉食,但价格较贵不亲民,苏东坡大力开发猪肉的新菜式,留下了“东坡肉”这道名菜,为中华民族形成食用猪肉的饮食习惯开了一个好头,可谓“吃货”们的祖师爷了。 后来,他被流放到了广东惠州,三年后更是被贬到海南儋州。在宋代这是最重的刑罚之一。陪伴苏东坡的爱妾更是因为水土不服加上缺医少药,撒手人寰。然而在这人生的至暗时刻,苏东坡依然没有放下对“吃”的热爱。从“日啖荔枝三百颗”,到开创“羊蝎子”这一著名菜式,再到发现生蚝的鲜美味道……他心中的苦闷,是否从美食中得到了些许慰藉?毕竟,岭南虽不好,但君心已安。 苏东坡何许人也?后人给他贴了太多的标签,但“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在他心里,或许“老饕”二字,便足矣。 何谓韧性?这个词原意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时对抗断裂的能力,相同大小的外力下,韧性越好,断裂的可能性越小。 怎样才算是有韧性?被污蔑时据理力争,被贬谪时拒不服从?还是就此心灰意冷,归隐山林?在我看来,最大的韧性,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正如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对“吃”这件事爱得不行的中华儿女。这份热爱背后,折射出的是对日常生活的珍视,是一种“就算发生天大的事,该吃饭还是得吃”的朴素价值观。正是这样的价值观,能够在生活被各种意外冲击得动荡不堪时,为我们守住最后一片安宁。守住了,也就挺过去了。 一个人,只要他还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下一顿吃点啥,他就不会被轻易压垮。 一个文明,只要它的人民还在向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它就不会被轻易终结。 一个国家,只要还在关注公路水电是否通到了每个村落,扶贫措施是否落到了每户人家,它就不会轻易倒下。 什么是文明的韧性?让我用一句问候语来回答吧: 您,吃了么? 图片来自B站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我早就跟你们讲,纪录片分区里埋藏着宝藏,你们不听,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