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依旧,故人不再春节档的电影,让我掏钱包勇气的都没有 我想起那些我想掏钱却没处买票的电影。高中的时候,王小帅的《闯入者》上映,可是电影院就是不排片。我们还多次到前台去问,什么时候会播这部电影。大一的时候,《路边野餐》在端州区一场排片都没有,远在百里之外的鼎湖区也只有凄凉的一天一场。然后还有因为排片问题引发“下跪风波”的《百鸟朝凤》,还有我都没发现到底有没有上映的《刺客聂隐娘》和《长江图》 我拿出了这篇我和小朋友很久之前写了一直没有发出来的影评。它长得简直像论文,穷尽了我们对《山河故人》的理解。看《山河故人》的时候,电影院只有我,一个老爷子和一对从头到尾在玩手机的情侣 还未看《山河故人》之前,对贾樟柯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武》里面的风尘漫起,泛黄粗糙的画面感,以至于不太适应这部电影的精致的画面。然而在听到影片里人物一口流利的汾阳话时,我确信,这就是贾樟柯的味道。 不同于《小武》浓重的现实主义色彩,《山河故人》跨越了时间、空间、年龄,分三段讲述了1999年、2014年、2025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不变的仍然是带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从小人物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时代变迁。 贾樟柯通过影片画幅的改变来强调时代的过渡。在影片的“过去”部分,采用了经典的4:3画幅,看起来更接近于正方形。1999 年导演用DV 拍摄了很多纪录素材,当时素材的画幅就是 4:3 的构图。导演也将这些素材剪入到影片当中。那些画质粗糙,色调灰暗的影像给影片添加了实实在在的时代感。 影片的“现在”部分用了16:9画幅,同样的也剪入了近几年拍摄的纪录片。“未来”部分采用了现在比较主流的宽画幅。这样通过三种画幅正好能够带来不同时代的清晰辨识,是片中时间流逝的象征,也是电影画幅演变的一段简史。 《山河故人》里的三个画幅 画幅变化在其他电影作品中也是出现过的。加拿大电影《妈咪》根据电影里人物心情的跌宕起伏来控制画幅的宽高比。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时而变宽,时而变窄,有时甚至缩小到一个细小的长条。 另外,近期即将上映的冯小刚导演的作品《我不是潘金莲》里也有画幅的变化——从方形画幅到圆形画幅。 画幅的变化是电影创作者在电影形式创新上的一个重要实验。在带来新鲜感的同时,画幅的变化也在不同电影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意义。也期待更多的创新为电影创作注入活力。 既然影片是分三段来讲述,那我也分别谈谈对这三段的感触。 第一段:开场一曲欢快的《GO WEST》伴随着一群青年的舞蹈,有种期待开创新世纪的狂欢之意。印象最深的是台上在表演伞舞,台下人头攒动,当真表现出了一种海浪似的拥挤感。 当女主角唱着“迈步走向新世纪”的时候,表现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喜悦,殊不知新世纪也意味着文明的进化,而台下东倒西歪的人群与这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的文明还停留在原地,我们却高呼自己已经步入新世纪,这样看来未免有点可笑。 而影片中三个青年之间的三角恋情也暗示了他们命运的不同,沈涛最后选择了有钱有权的张晋生,与旧友梁子不欢而散,她送的结婚喜帖被梁子丢在铺盖上,一放就是十五年。在经历了爱情和事业的挫败之后,梁子索性外出打拼,当沈涛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决绝地把钥匙扔到房顶,用行动告诉她,他不打算再回来。三个人的友谊自此破碎,他们的选择牵引着他们走向不同的未来。 第一段主要是这段爱情故事,大部分的爱情电影里女主角会抛弃富有的对象,选择寒酸都是真心相爱的穷小子。可是在上个世纪,尤其是到了90年代这个极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经济上的发展几乎是每个人的追求,所以张晋生把自己的儿子取名了张到乐(美元dollar的谐音)。不是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是一段辛酸的往事,而这就是现实,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第二段:十五年后,梁子因长年在煤矿工作病重回乡,此时的他已有了妻儿。曾经信誓旦旦一去不返的人,在遭遇了世界的残酷对待之后,发现唯有故乡依然怜悯他并温柔相待。想跟昔日好友借钱治病,在得知对方也急需用钱的情况下,他只是笑着喝了一口酒,说得出的是一句没事,道不出的是无助与辛酸。最终是梁子的妻子找到沈涛,告知梁子病情。 时光如白驹过隙,山河破碎,故人犹在。沈涛看望卧病在床的梁子,掏出钱之后只是深深叹息,梁子问她今年过年唱伞头没,她笑着说,不唱了,再也唱不出那好词了。一句话里饱含对十五年前的怀念与惋惜,对故人故情的珍重,对这十五年的得失的感叹。 后来沈涛的父亲在去给战友过生日的途中过世,沈涛带着离异后跟着张晋生在上海生活,感情上早已生疏的儿子来到父亲坟前。下车的那一瞬间她情绪崩溃,需要靠亲戚和儿子的搀扶才能站好,葬礼这场戏,沈涛这个角色表演得出神入化。 或许只有我们这种经历过乡下葬礼的人才能更地深刻感受到。我刚刚失去亲人,也体会到情绪崩溃的感觉,看着沈涛怒吼自己的儿子跪下,我想起自己跪倒在灵堂前哭得撕心裂肺爬不起来,那一刻我被贾樟柯所打动,他对故事真实感的还原程度之高,在中国估计是唯一一个了。 其实这一段主要是沈涛企图与关系疏远的儿子重新恢复深厚的母子之情,她选择带着儿子坐上绿皮火车回去只是为了能多跟他相处,与儿子一人一只耳机听叶倩文的《珍重》,然而她的努力似乎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她与儿子注定要走上两条不一样的道路,唯有那把家的钥匙,成为联系彼此的纽带。 饺子,老歌,钥匙,对长辈的尊重,沈涛用尽方法在唤醒儿子张到乐的家乡情怀。但是时代变化了,现代化的步伐太快了,伞头不唱了,老人离世了,老一辈的文化崩塌了。 第三段:这也是魔幻现实的一段,中文老师Mia与张到乐跨越年龄的老少恋,让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然而我看到了他们两个人从彼此身上寻求自己所需要的感情寄托,这段看似不可思议的恋情实则是两个背井离乡的人之间对彼此的安慰。 影片最后他们没有回归到自己最想念的人身边,两个人站在海边听着海浪撞击岩石的声音,张到乐说对不起,Mia说自由是你的。 然后他隔着汪洋大海,低声叫了一句:“涛”。镜头切换到正在包饺子的沈涛,她仿佛听到遥远国度儿子的呼唤,心头一震,其实这也只是贾导制造的美好幻想。2014年她包了个麦穗饺子给儿子,说吃了会长个;2025年她一个人包饺子,里面依然放着一个,包裹着对儿子深厚的爱与思念的麦穗饺子。 不管是张到乐,还是Mia,还是张晋生,他们漂泊他乡找不到文化根源的焦虑状态是今天很多华人的状态,更是华人后裔的状态。片中父子用谷歌翻译交流,师生用英语述说思乡的情绪都是典型的例子。身隔山河,可是故人情未断,文化联系不会断。哪怕是只回过几天家的张到乐,他也一辈子认定了那个地方是家。但是近乡情怯,这种焦虑似乎无从消解。 电影的最后,《GO WEST》熟悉的曲调再次响起,沈涛在雪地孤独起舞,却依然面带笑容。 有些事情回不去,忘不掉,只要继续往前走就好了。山河不再,故人离去,唯有乡愁,心中永存。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