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没去过日本

2022-5-16 19:00|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74| 评论: 0|原作者: 鱼鳞电影

摘要:

我从没去过日本

余生 鱼鳞电影 鱼鳞电影 2016-03-25

任何时代都有大师。有大师辈出的时代,有大师贫乏大师的时代。但是从无没有大师的时代。


大家都会感叹“不古”,都会敬仰“先贤"。而当代的大师他们仍然存在着。


高三的时候,戛纳电影节拉开帷幕。我们看到年轻的大师,老练的大师同时登台。中国有贾樟柯,侯孝贤,日本有 是枝裕和



他的参赛电影就是《海街日记》




这部电影有女神,有萝莉,有爱情,有校园,有樱花,有海滩……


这些意象集合起来就是一部标准国产青春烂漫爱情喜剧大片。但是这部电影有国产青春片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大师。


看完电影,编者一句话概括:是真清新,不是假文艺。




现在我们喜欢【小清新】,把【清新】这样一个清新的词,搞成了烂俗的代名词。而清新曾经是一种文风,是一种电影风格。


《海街日记》是如何优雅地打小清新的脸的?


第一:文化底蕴。樱花,和服,老房子。这些从来不会在日本电影里缺失。而且不只是生硬添加。在《海街日记》里樱花是象征着旺盛的生命。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想起要去看樱花,忘不了生命的美好。

和服是继承。奶奶的和服继承给大姐,大姐的和服继承给妹妹。

老房子是文化的根。不愿意变迁的老房子,不愿意变迁的老房子里的人,都是一种执着。


第二:内容。你要说《海街日记》没有剧情,它也有。说它有,都是生活琐碎。就是做饭,洗澡,睡觉,上班,上学,摘梅子,酿梅子酒,参加葬礼。

这就是生活,生活不是打群架,ooxx,和堕胎。有些电影徒有清新的画面,没有清新到骨子里。


第三:摄影。我们都知道摄影取决于技术和景物。人间美景前,再怎么拍都是美景。那要是人间美碰上是枝裕和呢?

电影主要的取景在仓镰,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是枝裕和让编者想起日本的前辈——小津安二郎。


《海街日记》一定程度上接近于《东京物语》。



《东京物语》追求精准调度,采用静止固定镜头去揭示日本家族文化的瓦解。《海街日记》同样涉及到家庭的主题,但是他多用了缓慢的运动镜头,和比较舒适的剪辑节奏。


故事开始于葬礼,结束于葬礼。片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以及更多的是对生命,对生活的赞美。


第一场葬礼是父亲的死去。离开三个女儿的父亲,在异地死去。参加葬礼的三姐妹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于是把她领回老家。


第二场葬礼是快餐店的老板的死去。快餐店老板和老房子一同是旧文化的代表。她照顾三姐妹,她经营着小店不愿意拆迁,最后却逃不过命运。


故事矛盾最集中的一点就是作为努力融入老家生活的妹妹。而大部分还是在描写她们的生活。细腻的情感,精湛的细节描绘,都让电影观赏性提得很高。

一切的清新,温馨之下却是悲剧性的命运。这是《海街日记》脱颖而出的最大魅力。不是为了清新而清新。


无父的矛盾,是她们永远绕不开的痛。悲剧的命运体现在几乎所有角色身上。固守秩序,也是作为文化继承的大姐,放弃去美国的机会。看似自由的二姐,却找不到真正的爱情。作婚外情而诞生的妹妹,永远找不到自己。胃癌死去的店老板。


最后,四姐妹参加完店老板葬礼走在沙滩上。她们在讨论,自己死之前会想到什么事情。(妈的,连谈论死亡都那么温馨)



然后顺着海滩越走越远。


没有人知道她们接下去的生活,但是所有人都祝福她们,同时也祝福自己。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