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愚昧,移民,混乱,关于现实批判的一锅乱炖一 《何以为家》出奇地在内地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一个现实主义的生动故事哪怕隔着文化差异,仍然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部不久前的美国电影《佛罗里达乐园》,在描述孩子的生命力与展示社会下层生活的混乱与贫穷等方面,两部电影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当然,美国的情况比起黎巴嫩并不糟糕。 这位黎巴嫩的女导演以她敏锐的洞察与细腻的情感,加之有着亲身真实经历的演员小男孩共同塑造了一个惊艳观众的银幕形象。 孩子的形象在电影中往往是未来的一种象征。《何以为家》的小男主角不仅象征着一个觉醒的黎巴嫩公民,更是一个批评者,一个抗争者的形象。他不仅在流浪冒险的过程中眼见黎巴嫩的社会问题,更是在影片的最后发出宣言式的召唤。他控告了自己的父母,控诉了这个愚昧的社会。他的清醒远远超出了他的父母,超出了社会的认知。 这种设计的好处当然是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楚楚可怜,承受痛苦的孩子,影片也没有落入过度苦情的窠臼。小男孩作为一个执着,勇敢的斗争者,不仅是导演基于自己的国家的希望,也在艺术感染力成就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儿童角色。一个孩子同时是一个斗争者让这个艺术形象更加具备力量的同时又充满了反讽意思。再没人比这个孩子认识到大家的愚昧。 坏处是,这个形象的设定已经远远超出了现实主义的界限。孩子的过分机灵与冒险的过分戏剧性让这个电影的后半段充满了一种类型片的观感,尤其是小男孩遇到黑人小孩之后的那一段冒险。并非说这种倾向是不好的,而是与第一部分现实主义风格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裂。 二 在电影开头的法庭戏,提出来的一个议题是生育的问题。无节制的生育与贫穷成为相互循环和叠加的恶果。贫穷让黎巴嫩的问题不仅是“养而不教”,甚至是“生而不养“。这是造成电影里悲剧的根本来源。 但是奇怪的是这个议题并未成为贯穿电影的核心,创作者试图”包罗万象“的动机使得电影的目的变得模糊。这部电影讲的较多的是移民问题,几乎最大的篇幅是在讲述小男孩遇到一对非法移民的母子的故事。他们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窘境。而从电影里来看,移民问题与生育贫穷的问题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尽管小男孩与黑人小孩的冒险,贡献了电影中最有趣,最打动观众的一幕幕,但是这样的离题伴随着最后又回到主角控诉父母的论题,显得非常奇怪。小男孩总结性的电话发言,也并没有提到任何关于移民的问题。当他最后终于拥有自己的身份,而移民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电影借孩子之口不仅一次地在电影中出现”这是一个多么糟糕的国家“这样地感叹,这种呐喊显得过于直白与刻意,但或许导演的目的正是这样简单直接。那就是批判这个国家糟糕的一切。 我对这样的结构持的是否定的态度,但是这个电影的可看性值得赞许以及希望它不仅是给全世界的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贫穷与混乱的黎巴嫩的机会,而是发挥它的真正批判能力,去唤醒它应该唤醒的对象。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