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考察39《电影轻音少女》——从后宫作品的“透明男主”到少女们的小秘密

2022-5-16 19:07|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83| 评论: 0|原作者: Macro kuo-動画考察

摘要:
動画考察\2019-11-3-21-54-26-42381904627400-動画考察 - 知乎-采集的数据-后羿采集器.html

标题

动画考察39 《电影 轻音少女》——从后宫作品的“透明男主”到少女们的小秘密

标题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615478

赞同数

​赞同 289

评价数

​100 条评论

标题1

动画考察39 《电影 轻音少女》——从后宫作品的“透明男主”到少女们的小秘密

日期

这些种类里的很多作品采用了在没有存在感或是不起眼的男主人公周围设置多种多样的女性角色的这个设定。这是为了可以让观众或玩家容易将自己投影到那个主人公身上。如果只是注意这个特点的话,这种类型的作品本质上就可以看成是和将性作为商品出售的日本风俗店没有什么区别的了。

正文

为回报原答案破200赞同,更新第39篇。

前一篇:动画考察38 《怪物之子》——从镜中窥见的自己和家庭的真相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

本文将主要以日本深夜动画剧场版史上票房仅次于《魔法少女小圆[新篇]叛逆的物语》(2013)(参考阅读:如何评价《[新篇]叛逆的物语》? - Macro kuo 的回答)和《ラブライブ!The School Idol Movie》(2015)的《电影 轻音少女》(2011)为对象进行讨论。

喜欢本文的话欢迎去原答题链接赞同支持:喜欢看《轻音少女》之类动画的男生是什么心态?剧情单薄的《轻音少女》好看在哪里? - Macro kuo 的回答

0. 创作的姿态:参考现实和参考拷贝

你手上这个像游戏机一样的东西和你摸弄它的奇怪动作只是让人感觉不快,我感觉不到一点佩服或者感动。反倒有厌恶感。

面对在自己眼前操作着iPad的采访者,宫崎骏如是说。

接着,他又对于采访者的“这是工具,可以查询资料”这句解释,追加道:

你查不到的。这是因为你根本无法获得对于在安宅型军船的氛围里满身是汗地划着橹的汉子们的敬服和共感。对于这个世界,不是自己走出去,去倾注想象力,而是把这个i啥的作为“可以凭其理解事物”的精神自慰(日文原文是“上前を撥ねる”,本意揩油、只获得表层的理解,考虑到宫崎骏在吉卜力杂志《热风》里也有对iPad使用了“自慰”的这个类比,这里采用这个更为贴切的翻译,译者注)的工具,手握着、摸弄着而已。

这种听上去稍显不当的、宫崎骏扎根于高科技工具批判或者恐惧(technophobia)的想法,可以说就是来源于这么一种危机感的影响了:我们自以为可以从因特网获得的知识,实际上比起从现实中可以直接获得的体验,却只是第二手、第三手的东西。

正像我们从远古的拉斯科洞穴和肖维岩洞壁画可以发现的那样,原来艺术的本分就是始于“将现实复写临摹下来”的这个出发点的。不论是形象还是抽象,与对象对峙并抓住其本质进行表现,可以说就是不限于画家和雕刻家的、为所有表现者共通的一大主题了。

当然,这里宫崎骏的发言,与其说是在谴责iPad本身,不如说是对于采访、收集资料和创作姿态的一种愤慨和主张。

那么宫崎骏本人在自己作品的调查里采取的是什么手法呢?据传,为了《千与千寻》,他曾经借住在某个家庭里,与其中的幼女一起生活,并持续观察了好几天——这不可不谓是一种让人敬畏的收集资料的手法(严肃脸)。

然而,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的姿态。

作品的描写对象之魅力,是同时含有容易和不易表现的东西、也是美丑清浊并存的。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吸收这些最直接的信息,在将其重新定义的过程中制作作品,我们才能接近真正的表现。


而与此同一时期,押井守对于现在的日本动画状况如此批判道:

在我看来,现在的绝大多数动画已经变成了御宅的消费品,只不过是复制品的拷贝的拷贝,不具有“表现”的基本形态。

这段话指出了制作者们在不假思索地凭借二手、三手的信息制作作品的这个制作“内向化”的问题,更是点明了:此时诞生的,只不过是御宅的消费品而已。


在日本教授动画的老师们也常对于学生中的绝大多数都只对动画或者电视游戏有兴趣的现状唉声叹气。不论老师们怎么强调想象力和原创性的重要性,让这些学生去做自由课题的时候,得到的作品里出现的,都总是与现行的御宅动画风格一成不变的表现。

尽管作品之间有着程度的差别,但只要作品本身就是离现实有一定距离的东西,这些只参考了其他作品的所谓“拷贝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的信息价值就会越变越少了。

我们容易觉得是因为世上被称为所谓“动画宅”的观众增加了,所以这种作品也就增加了。而事实上事态进展却更为严峻,从很久以前,日本的动画制作现场本身就出现了充满御宅志向的制作人员的这个状况。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日本动画业界会变成这种状况呢?



1. 轻音的角色和二次创作

动画《轻音少女》的故事描绘了平凡女高中生们加入轻音乐部后的日常。如果是没有习惯所谓美少女动画的观众,大概就会对以四格漫画为原作的TV动画版《轻音少女》抱有一种奇异而又新鲜的感觉了。

我们看《轻音少女》时首先能注意到的,就是这部作品的目标看上去并不在于想要打出故事通常应该有的强力剧情和主题。

当然,如果考虑到原作是缺乏故事性的四格漫画,这本是无可厚非的。而和原作一样,这种动画之所以能够获得粉丝支持,并以商品的形式成立的要因,就应该在于“美少女动画”的本质——“角色萌”这个概念里了。

就像笔者在《进击的巨人》原作漫画的画工粗糙、叙事凌乱,为什么成为明星作品? - Macro kuo 的回答里也提到过的,原本日本的漫画和动画的主旨是在于描绘出主题和故事,展现剧情和演出。然而,一部分“精神上还不成熟”的粉丝却不去重视这些东西,而是对于角色本身感到迷恋,或者甚至产生了相当于恋爱的感情。

在日本被称为“版权物”的同人志,也是这种“病态”的粉丝中的部分人自发地“将角色从既有作品中单独抽出,插入进按自己的喜好改编的故事中”的产物。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其中大多数都是以性为主题的这个事实。

原作者和出版社之类的权利所有者从著作权和心情上,对于这种事态提出异议的例子虽然不少,然而我们目前却能感受到日本动漫界里的一种“一定程度上默许了这种现象”的氛围,最近甚至还能从中感受到制作方(预见了这种情况,意识着这些以H作为完结形式的二次创作)有意争当二次创作榜样的制作方针。

在这种环境里,可以说就渐渐形成了一种“制作剧情时就不需要什么错综复杂的故事,只要重视利于观察自己喜欢的角色的方便快捷性”的制作姿态。

为了方便展现角色而制成故事,而故事本身却不会受到重视——这很显然是一种扭曲的作品存在方式;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就是,正是支持这些作品的粉丝在购买作品的限定版的软体光盘和跨媒体商品。这大概就是与日本近年来的洛丽塔、偶像市场近乎一样的现象了。

押井导演在他的《INNOCENCE》里,就对于现在的“美少女动画”里的这种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共犯关系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INNOCENCE》的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场对于近未来发生的gynoid(女性人造人,机娘)的暴走杀伤事件的搜查。而这里的gynoid,就可谓是对于这种所谓美少女动画的角色的讽刺性表现了。

在搜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个暴走的少女型gynoid其实是sexaroid(为了满足性需求的gynoid),这个设定可以说就暗示了:美少女动画作为“扎根于性欲和洛丽塔情节的商品”的本质,以及在表面上对其隐蔽(口头上不予肯定)的同时,却实际上公然贩卖(制作上争当榜样)的这个现状。

gynoid们是模仿人类的“理想形态”而被制作出来,会因老化和更新换代而被淘汰丢弃的存在。而她们是由统一的规格被制作为同样面孔的这个设定,也是与美少女动画有着相似之处的。这里所指的,就是动漫里经常被称作“章子脸”(ハンコ絵,用章子比喻角色的面部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的这种让人几乎分辨不出作品中人物区别的状态。而有着这种脸的角色容易在短的周期里随着流行和废退而被很快地消费和遗忘而去的事实,也很好地对应了gynoid的更新换代。

就像这样,美少女动画毫无例外地用了这种特别的画风在进行描绘的这个现状,其实很明显就是一种“对于创作表现的普遍脱离”和“创作者们反复互相拷贝画风”的“废退式”结果了。

也就是说,比起对于原有信息的人类本身的模仿,就只有对“被模仿了的东西”的模仿的这种本质残存在了作品里,这种表现形式就渐渐开始与“对实际人类的兴趣”之间产生了距离。

只要去追寻所谓“萌绘”的过去,谁都不难理解这是一种有多么偏离普遍表现的感觉。

《轻音少女》的角色设计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处于一种异样的定位上的。

与其他的美少女动画相比较,我们就能发觉,这部作品里角色与过去此类动画的低头身比、丰满的手脚以及重心在外侧(手和脚)的特征相反,角色的重心是聚集在中央的。

此外,就像我们去看角色整体的剪影时会显得有点拙笨的小手小脚、长的身体、短的小腿的这些特征也是十分明显,通过这些设计,有意使这些角色的身段显得较为迟钝和充满肉感,就有助于她们获得一种活生生的实际存在感。

同时另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1984年出生的山田尚子导演为了让女高中生也能来观看,在描写中有意避免了女性所厌恶的对于性的露骨描写。

这是一个非常难掌控的平衡,因为需要在控制性形象不让其越线的同时,却又要在其将越线变得庸俗之前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在作品里散发出性的形象。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满足了这些条件的这种绝妙的角色设计里,是有着相当多的反复试验和不断摸索的痕迹的。



2. 处女信仰的防卫Code和狂人般的粉丝团体

此外,在《轻音少女》的世界观里不可忽视的,就是角色必须得是完全的“新品”的这种“处女信仰”的存在了。

虽说故事舞台是在女子高中,然而若是一部仔细描绘以女高中生为主人公的、现实而通常的日常群像剧的话,哪怕故事主题是与恋爱无关的,登场人物的她们的关心中也不应该没有恋爱。

然而,《轻音少女》里这种描写却几乎不存在,就算难得有了类似恋爱氛围的场景(把投到自家信箱里的歌词笔记错当情书),这恋爱也会因为“不存在对象”而不了了之。从这种地方,我们就能发现,制作者有用心从描写里排除了“有可能成为她们恋爱对象的异性”。

于是,这些美少女角色们看上去就仿佛像动了前脑叶白质切除术(lobotomy)一样被“幼儿化”,没有了性的欲求。

在角色商业展开上,想要从作品内外彻底抵御所有可能会动摇角色“处女性”的要素的一种顽固意志,可以说就是这种现象的来源了。

而这就是《轻音少女》为了优先角色商业而牺牲了剧情真实性的证据,同时也是让我们觉得她是贯彻了“轻视剧情和作品”的态度的“商品”的原因了。


这种处女防卫的彻底性也是特别值得玩味的。

在《电影 轻音少女》里,由于伦敦成为了故事舞台的一部分,就很难去像女子高中里一样描绘一个只有女性的密闭空间。这个时候作品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它让可能会有魅力的男性角色统统退场,只描写了仿佛被阉割了的男性,或是把他们描写为疏于作画细节的群众路人角色。而这种群众角色的作画不到位的问题,却是不仅限于京都动画的作品,而是很多日本动画里共通的。

然而,通常的作品里就算有魅力的男性角色登场,只要不描写恋爱就可以达到这个目标,这部作品却以“将这种角色完全拒绝在作品世界之外”的形式达成了目标。作品就这样对于观众作出了一个“不止现在,更是直到未来也会是永远和平(没有恋爱)”的保证。

这种几近病态的处女信仰,近乎毫无悬念地,就可以说是来源于一般的动画宅对于与女性交往的经验的缺乏。哪怕只是在设定上,如果作品让观众意识到了自己喜欢的角色已经被某人占有、玷污,就会招来他们的嫉妒和憎恨,有的观众甚至会认为这是角色对于自己的“背叛行为”。

实际上,在已经诞生十载的美少女漫画《神薙》里,由于作品中的描写让人产生了女主人公不是处女的疑惑,读者曾经就此向编辑部抗议,结果使得作品被迫陷入一时暂停连载的境地。

于是,为了不重蹈覆辙,制作者在京都动画的制作现场制作《轻音少女》时,就针对这种潜在的幼稚欲望和情结,进行了彻底的风险回避。

这是一种在集体的经验里酿成的“美少女动画”的手法,《轻音少女》的制作者们在这里尝试的,就是想要给自己设定一个仿佛以前好莱坞的Hays Code一般的道德束缚。为了排除撼动处女性的要素、独自进化而来的这种束缚,大概就能被称作“处女防卫”Code了。

所以,与其说《轻音少女》没有描绘恋爱,不如说原本恋爱就在描写里被禁止了,或者应该说是作品本身给自己加上了对于恋爱描写的禁忌。这却不是因为恋爱不是故事主题才没有描绘恋爱,而是因为如果不去强烈地意识恋爱或者性的部分,就无法在作品里保有其价值,所以才会变得无法在原本的意义上描绘恋爱。故事中数次出现的、以强调女高中生大腿的镜头为代表的性的意象,却无法还原成任何故事情节,而只是以仿佛是“自然地被呈现出来”一般的形式进行了展现和演出。这种“微妙又巧妙的欺瞒”中产生的距离感,才是横贯《轻音少女》全篇的、最为特别的地方。

然而,尽管制作者们将动画世界制作成了如此“无菌”的状态,电影公开前却出现了一个“绯闻”:饰演主要登场人物的一位声优在与某个男性在交往的事实被曝光了。

就算动画有再怎么严密的设定,这个设定却是没法防卫到现实当中的。这个事件就在一部分的粉丝间成为了话题,饱受批判。事态发展到了这个地步,就迫使这名声优亲自在博客上回应绯闻说明了情况,并对于自己今后的声优活动进行了声明。

然而,她有必要对于这种私人的事情进行解释么?要知道,她只是以工作和表现者的身份演绎了一个分配给自己的角色而已。

《轻音少女》的一部分粉丝不仅仅满足于追求动画角色的处女性,甚至也开始向演绎了这个角色的声优要求处女性了。到了这个地步,我们与其叫他们粉丝,不如叫他们是一种狂人的团体。

然而,事实上,这位声优却是无法舍弃这些粉丝的。因为对于她来说,这样狂热地支持自己的核心粉丝,才是自己声优活动的生命线。

《INNOCENCE》里的gynoid事件之谜的真相部分(为了避免剧透,在此不明言)其实恰恰就暗示了,在给美少女角色配音使其获得人性的同时,声优自己也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商品”的这种事实。在这个意义上,《INNOCENCE》也是一部十分优秀的讽刺作品。



3. 后宫作品的“透明男主”

粉丝暴走的欲望的异常性并不止于这种对于处女性的执着。就像笔者在动画考察30 动漫里时间循环故事的表象初步研究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里也提到过的,据说在伊斯兰教里,虔诚的男性信者在死了升天后,就可以和72个处女生活在一起(永远的处女——天女)。想要拥有这种所谓“后宫”的愿望,就可以说是代表了万人共通的欲望的存在了。如果前面所提到的制作者和接受者们想要看到美少女、想要描绘美少女的欲望前方存在的,是对于故事性的排除,那么这些人最终会达到其欲望根源、有想要组建“后宫”的愿望也就很自然了。

在美少女动画这个类别下,有一种以主人公为中心大量设置美少女的作品种类,时不时被称作“后宫作品”。在日本的PC游戏业界里,将这种美少女动画风格的角色们后宫化了的成人作品也是成就了一大产业。

这些种类里的很多作品采用了在没有存在感或是不起眼的男主人公周围设置多种多样的女性角色的这个设定。这是为了可以让观众或玩家容易将自己投影到那个主人公身上。如果只是注意这个特点的话,这种类型的作品本质上就可以看成是和将性作为商品出售的日本风俗店没有什么区别的了。

然而,到了2000年代后半左右,就像笔者在动画考察15 日本动画故事性的现在到将来 (轻音少女,夏日大作战,EVA,东之伊甸,反叛的鲁路修,穿越时空的少女)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里 “我”消失了 这一节里也提到的,这种制作逻辑可谓是获得了进一步进化。这种进化就发生在京都动画的《幸运星》和《轻音少女》等没有男主人公的作品里。笔者认为,这些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处于“后宫作品”的延长线上的存在。

本身在后宫的中心设定一个有着突出能力或性格的男性角色的这种设定,就不受粉丝们的欢迎。这是因为,他们会很难将自己代入到这种角色身上,也不想因此通过对比而感觉作品评判了自己的成长和价值。那么排除了这里出现的这种障碍的究极状态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那就是主人公的“透明化”了。也就是说,观众就作为了——不会被女子高中生这个后宫的女性们认识的——“透明的存在”,位于她们当中。而这是在自然的剧情发展、细致的人际关系描写里绝对不会出现的。于是,这就可以说是以《轻音少女》为首的作品群的极为病态的奇妙构造的另一个真相了。

她们就这样被剥夺了几乎所有恋爱感情,毫无防备地在透明的偷窥魔面前过着日常生活,在无意识中被迫侍奉着这个后宫中心的王。

而这种作品甚至排除了曾经的后宫作品里多少存在过的、交流上的不和和麻烦的地方,也是它很突出的特点。


在这种作品受到支持的背景里,大概就有日本年轻一代人的交流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想要在尽可能移除了痛苦和辛苦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一直品尝这种甜头的愿望,就导致了这种作品的诞生。

然而,我们却并不能将这种作品的存在完全视作邪恶来进行否定。这是因为这些作品都是受到了日本的年轻一代现在面临的社会问题中的社会格差、就业难、结婚难等严峻课题影响的。

如果动画是商品的话,那么这些年轻人想要一个至少在这个商品提供的世界里能够获得肯定、可以无忧无虑地看着这些女高中生奴隶们的地方,大概也就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

然而,若从这种视角看去的话,《轻音少女》也就只不过是一个满足欲望的商品,与其说是作家的作品,不如说是只有作为商品的价值了。



4. 作品评论和制作的应有姿态

当然,如果一味沿着上面的视角,我们就会轻易落入一个“批判作品”的倾向,难免有失偏颇。无论是电影评论还是动漫评论,将不好的一面指出来进行“裁决”何其简单,这也是网络中充满了“吐槽”作品式的评论的原因。笔者在如何评价动画《夏洛特》? - Macro kuo 的回答里也提到了,这些评论结果就只是宣泄了看了我不想看的故事没看到我想看的故事的这么一种不满。

这种观点只不过是一种安易地将评论者自己当做“主体”的主观评判基准,不仅是缺乏创造性的负能量,而且也忽视了2个重要的事实。其一是在评《Charlotte》的上面链接里那篇文章里也提到过的,作品并不只是为了你一个人而制作的。笔者以为,我们做评论时首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作品的意图。对于这一点,法国作家、艺术家和评论家让·谷克多的这句话就很贴切:

我不会选择裁决的一边,而是站在被裁决的一边。

其二,就是在这种裁决和本文的前几节的评判里也存在的所谓“理性”本身也是有着对于“评论”功能的放大性逻辑在里面的。这点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的这句话或许能够给予我们参考:

我们不能对于评论抱有过多期待。特别是不能强行要求评论具有科学一般的准确作用性。既然艺术不是科学,为什么就非得一味要求评论是科学呢?

那么什么才是评论该有的作用呢?笔者以为,评论的作用不在于单纯地将自己的“印象”临摹和记录下来,而是——哪怕是通过稍许牵强的操作,也要尝试去发现作品里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部分,并将其提示给读者。


回到上一节末尾。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样的视角才能找到《轻音少女》作为“作家的作品”的价值呢?

就像笔者在动画考察9 从碇真治到夜神月的想象力变迁——家里蹲式的心理主义到生存游戏中的决断主义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如何评价《福音战士新剧场版:Q》? - Macro kuo 的回答里提到的,庵野秀明导演在《EVA》新旧剧场版里,是通过对自己在之前作品里的表现进行否定,消去自己的存在价值的方式,使得自己能够从至今的工作的外部审视作品、真挚地直面现实,才打开了作品对于现实的通风口,引起了社会轰动。相似的,笔者在为什么看完类似于《轻音少女》或者《玉子市场》后会对生活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 Macro kuo 的回答的第二部分里提到过的押井守的《福星小子2 Beautiful Dream》、如何评价剧场版动画《凉宫春日的消失》? - Macro kuo 的回答里提到的《凉宫春日的消失》、以及如何评价《[新篇]叛逆的物语》? - Macro kuo 的回答里提到的《剧场版 新篇 魔法少女小圆 叛逆的故事》,也都是反过来利用了各自动画世界的前提条件,企图对于这个“丑恶”的世界进行脱出、批判、改创或是回归。可以说,这些作品的制作,都是通过对这些原本作为御宅消费品的闭塞故事题材和主题价值自身的否定或是质疑,以作家的作品和艺术的形式进行了重生和升华,最终超越商品成为作品的明例。然而我们发现,《轻音少女》的导演山田尚子却在制作《电影 轻音少女》时说到:

总而言之,“要保持还是《轻音少女》(的风格)”的这一点很重要。

不是通过否定或质疑作品,而是通过保持其原有风格进行制作——那这里山田导演的发言和制作姿态,难道就可以说跟其作品里的“透明男主们”一样,是对于作品或角色本身的一种沉溺了么?恐怕不然。笔者在为什么看完类似于《轻音少女》或者《玉子市场》后会对生活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 Macro kuo 的回答的末尾,曾经提到过《轻音少女》是怎么在看似平常的日常表现中体现出“远度”这个概念的。而本文就想在最后一节以《电影 轻音少女》为主要对象,讲讲山田导演所想保持的《轻音少女》的风格是什么样的存在。



5. 少女们的小秘密——山田尚子导演《电影轻音少女》

5.1 开头的争论和梓迟到的登场

中野梓像往常一样进入了活动室。然而这里的空气却飘荡着一丝紧张——唯在和澪、律们就自己的“音乐性”进行着真挚的辩论。唯说道“我已经有点受不了这样轻飘飘的演奏了”,其他成员也就她的这个发言进行了回应。然而,对于熟知这部作品的观众来说,这也实在是很奇怪的场面。隐约有一种像在演戏的感觉。《电影 轻音少女》就是在这种明显可疑的对话中揭开了她的序幕。虽然说白了,这里的描写是几乎没有牵扯到这部作品主线的“练习间的小插曲”,然而就算这样,或者应该说正是这样,这里的描写才凝结了这部电影的精华。


电视动画在受到人气推动,迈入“剧场版”制作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的现象就是“严肃化”了。正像笔者在动画考察29 作为“生活系”的《STAND BY ME 哆啦A梦》(中日双语)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的开头里提到的日常和非日常的对立一样,《哆啦A梦》大概就是这种作品的典型例子。包括上面提到的《福星小子2 Beautiful Dream》在内的押井守制作的几部剧场版大概也是这种例子。为何变成电影后,故事的规模和逼格就被无缘无故地放大了呢?我们暂时不提“如果不是这样,谁也不会专门到电影院里去观看电影”的这种商业上的理由,我们自己其实也在不知不觉间,对于剧场版动画有了一种宏大叙事的期待,却对于其中的不自然之处变得麻痹了。然而,这里难道不是出了什么错么?

回到本节开头,梓丝毫没有把前辈们的“激烈争论”当回事,立刻就看破了她们是在演戏。她们在梓进入活动室时装腔作势的演奏,其实是过去的轻音部成员(叫作“Death Devil”的重金属乐队)的演奏录音的磁带里收录的声音。就像唯所说的,她们是在“扮演Death Devil”。被问到为什么在做这种事的时候,唯说到“因为这是乐队的常有情节”。在这个场景里,期待着符合“剧场版”应有的故事的粉丝们就这样被完美地骗了,并同时在心里叹息:“什么啊,原来就算到了电影里的《轻音少女》也没有变化啊。”然而,这里我们对于《电影 轻音少女》的所谓变化曾经抱有的“期待”又是什么呢?因为是电影,所以就另辟蹊径走完全不同风格的路线么?电视动画的电影化的必要前提就是“和日常的断绝”——对于这种认识的顽固僵化,山田导演乍看上去是满不在意,而实际上她却是意志坚决地做出了抵抗。

那么想要远离日本TV动画电影化的既有方式的山田导演,又是想以什么方式让《轻音少女》成为“电影”呢?对于这个问题的线索,恐怕也还是在于梓的登场方式,也就是“晚其他人一步来到活动室”的这个与前辈们稍许的时间差里了。这是因为,在这部电影里,梓的“迟到的登场”反复上演了好几次。

5.2 秘密的花园和心结的“才能”

那么原本《轻音少女》又是怎样一部动画呢?——也就是说女高中生的日常又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呢?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以秘密为名的小小心结的故事。这是一种只要稍微触碰就会自然解开的心结。而在这个故事里生息的,则是一种担心会被不经意解开的不安,以及会被重新结上的期待。当然,还有这种心理的纤细无比。

平泽唯之所以能成为《轻音少女》主人公,就是因为她本人就是这个心结的中心式存在。实际上在片中,她是与如此多的秘密在嬉戏,她又是如此多次地将周围的少女们卷入了纯真的谎言之中。然而,随着她的这些行为,大家都吃惊地发现,有某种东西不知不觉间在自己心底开始生根发芽了。而正是她的这种稀有资质牵引着故事中的一切缓缓前行。在这个意义上,《轻音少女》的世界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秘密”的花园。

原本在入部前,她初次到访轻音部时的那种难以置信的矛盾和错位心理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当时,从来没有碰过乐器的她通过隐藏自己(为零)的音乐素养,对澪、律和䌷的心情又把握到了什么程度呢?而与此同时,这三位少女们为了劝诱部员加入而实现了共同谋划,就也在不知不觉间因为秘密拧成了一股绳。于是,在登场人物各自思绪的相互交错使得各自的心结自然解开的过程中,又有别的心结在不知不觉间再次结了起来。

唯的这种非凡的“才能”在电影里甚至达到了天才般的境地。在一行人进入了伦敦的回转寿司店的时候,一个英国的店主一般的男人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唯和他当然没法实现顺利的交流,于是大家就莫名其妙地(被误解)要在店里演奏和演唱了。这也是由唯和英国人之间的天大的误会的连锁导致的结果,在她任凭自己随波逐流的同时,却能将周围拉进音乐之中的这点上,可以说是跟电视版第一季第一话的展开完全一样的。

5.3 不是表露而是隐藏,不是扩大而是维持

如果将登场人物间想法的互相抗衡、行动的互相冲突、或者说从冲动到决断的这个过程称作戏剧性(dramatic)的话,就像本文前几节里说到的,《轻音少女》就容易给初次看这部片子的人一种片中没有演出技法(dramaturgy)存在的印象。

然而,如果说使得想法显现能带来的戏剧性的话,有意让想法隐藏起来,也就是说想要使其保持为潜在的存在的这种演出,不也是能够获得强韧的故事性的么?会被诟病为“什么也不会发生”的《轻音少女》之所以也能够使人着迷,不恰恰是因为故事里有这种“对潜在的东西的意志”的倾向导致的么?

部员们各自心里隐藏着的,都是不值一提的细节。然而,这些东西是被描写得如此的细心:澪是如何的受到羞耻心的折磨;律是如何的为部员们着想,又是如何的为了不让大家发现这一点而费尽心机;䌷是如何的沉醉于“对司空见惯的高校生活的惊喜和憧憬”之中;唯的妹妹尤对于姐姐隐秘的心情也是不一般;尤和梓的同班同学的铃木纯心中掩藏的羡慕同样也不容忽视;既是顾问也是轻音部前辈的山中佐和子对于学生们的充满母性的爱在平时也鲜有显露;曾我部前辈和女同学们对于秋山澪的向往也是本来不曾会流露出来的东西。这些细微的秘密都不是由本人的意志所揭开,而是在意想不到的形势里不经意地就露出了她们的真相。

三年级的毕业仪式的早晨(第二季24话),后辈的梓想要用刘海努力隐藏的那个额头上的创可贴,在这个意义上就集约了《轻音少女》的形态。为了保护受伤处的创可贴,是会向周围暴露出本来不会被人知道的“疼痛”的所在之处的。于是梓就出于她特有的羞耻心,想要将这个贴在最容易被人看见的地方的创可贴藏起来。然而与她的意愿相反,早春的微风就在顷刻间将这个创可贴显露了出来。后来唯她们也发现了这个创可贴,而这个事件作为梓终于将自己显露出来的瞬间,也证明了她的“疼痛”并不仅限于身体上(心理上也有不舍得大家毕业的心情)。

于是我们发现,作为这样一部和登场人物们的隐蔽和显露的点点节奏一起交织而成的动画作品,《轻音少女》会时不时被负面评价为“什么也没发生”或者“没有故事”、“没有描写成长”,不仅是很可惜的,也是一点也不恰当的。正像上文所揭示的,《轻音少女》里的“什么也没发生”不仅不意味着登场人物的没有动力或是精神,更是说明了这是充满了她们的意志的故事。

然而,与此同时,《轻音少女》的这种演出技法也确实是极为矛盾的存在。这不是青春里常见的那种自发地去强行追求“戏剧性”的东西。而是由——通过隐藏思绪和心灵伤痛,想要避讳将自己心灵伤痛的“戏剧性”强加在故事里的——这个潜在化的方向而生成的情念。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是前辈们围绕着手拿巧克力蛋糕的梓的纪念照片。这个场景让人回想起第一季第一话的最开头。那里出现的就是唯和她的从小玩伴的真锅和的初中毕业照。这个开头乍看上去,让人感觉像是象征了《轻音少女》的“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日常。然而这个场景却事实上说明了“在这三年里对于唯来说的身边的重要存在发生了确实的变化,曾经真锅和所占据的位置上有着别的四个成员”的这个事实。而唯也充分察觉到了,情人节的巧克力蛋糕对于梓来说,其实就是她难以估量的“思绪”的馈赠。而对于唯的这种察觉,梓却不知道。

于是,《电影 轻音少女》就至少可以说是“直到唯找到符合她个人风格的回礼”的故事了。然而就像故事至此的秘密一样,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秘密。《轻音少女》并不是通过某种真相被揭露而引来的惊奇感,而是通过某种被隐藏的东西的悬空感来牵引其观众的注意力的。在这个意义上,故事舞台的伦敦实际上对于《电影 轻音少女》的戏剧性是没有贡献的。对于已经看过TV版动画的人来说,毕业之日唱的歌会是《天使にふれたよ!》,也是已经知道的事情。而在到达这一天之前,唯能否将这个隐秘的馈赠一直瞒过梓,才形成了这部电影的关键之处。

换句话说,这个故事也可以看成是——唯想要送给梓一首“宏大的曲子”,却发现还是“保持我们的现状就好了”——的这个过程。这也应该是与山田导演、脚本的吉田玲子以及角色设计的堀口悠纪子在要将《轻音少女》电影化时所经历的思考是同步的。也就是说,在这个电影化时容易不假思索地选择扩大作品叙事规模的今天,这三位女性制作者也选择了贯彻这个随处可见的日常。这就近乎可以说是合乎了作品伦理的一种决然的意志了。



5.4 《红发少女安妮》的日常里潜伏的心结描写

在考虑《轻音少女》的这种伦理性的时候,让人联想起的,就是同样曾被称为“什么也没有发生”的,1979年宫崎骏作画、高田勋导演的动画《红发少女安妮》里平静却又绝不弛缓的那种故事持续性了。在这部从“本想领养一个男孩的老兄妹身边阴差阳错却来了一个少女”这种交错情节出发的电视系列动画里,尽管安妮很健谈,守护着她的马修和玛莉娜兄妹却是隐匿了很多的思绪。马修如果在作品里决然地解开了误会,切断了秘密的心结的话,整个故事情节恐怕就早已崩坏了。

例如对于善良的马修想要送安妮礼物却完全瞒着安妮本人的这个心理活动,我们只要看故事的第27话《马修和鼓起的袖子》就能明显感受到。老人看到混在其他少女当中的安妮的身姿,仅凭自己的观察就对她的装束产生了违和感,也就是说注意到了是因为安妮没有鼓起的袖子才使得她和其他少女间产生了隔阂,这是何等的忍耐力!接着他又在背地里专门委托邻居的雷切尔·林德夫人为安妮缝制和大家一样的衣物,他在这里瞒着安妮和玛莉娜的这种行动力和意志力也是值得回味。可以说,他的这些思绪中,都贯穿了自己想要演绎“随处可见的日常”的这个反剧情的意志。

第43话的《周末的休假》这个绝妙的故事更是值得回味。这个故事中细细描绘出了为了在Queens学院学习而离开绿山墙农庄生活的安妮周末和学友们一起回家的情形。片中就像该章标题一样,只是细致地描绘出了周末的休假,没有描写出任何大的事件发生。那么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呢?那就是,安妮获得了全年级里只有一个名额的エイブリー奖学金后,将自己从学院毕业后想要上大学的决意对马修和玛莉娜保密,而告诉了至友的戴安娜·巴律。上大学会使得自己4年长期远离绿山墙农庄,于是安妮就很过意不去,所以她就没能对抚养自己的兄妹俩说出自己的这个决意;而戴安娜也将安妮的这个选择作为了一种珍重的心情,发誓会替她保密。同时,动画还细致地描写出了,从远处看着安妮和戴安娜交谈的马修和玛莉娜,也各自在心中抑制着对于安妮回家的喜悦,尽量故作平静的情景。在这些看似稳当的描写当中,却是有如此高涨的情念存在着。直到这话最后,玛莉娜通过邻居的林德夫人才知道了安妮的决意。这里就描写出了一个秘密的心结在20多分钟里被慢慢解开的过程。

然而在这个心结解开的时候,玛莉娜也并不只是对于安妮的决意感到惊讶。在这个秘密不再是秘密的瞬间,玛莉娜甚至接受了安妮想要将它藏匿起来的意志。而正是通过对于这种意志的接受,她才得知“安妮是活在怎样的纠葛中,以及安妮对于他们这对老兄妹是隐藏着多么深厚的爱”的这个真相。对于因为不太赞同女性的升学而作出了稍显批判性发言的林德夫人,玛莉娜大概就会表示自己会尊重安妮的意志了。而玛莉娜却没有将这个决意传达给安妮本人。就这样,在一个秘密的心结解开的同时,也有另一个心结被结上了。



5.5 秘すれば花なり

在《电影 轻音少女》的最后描绘出的是顺利献歌给了梓后这四个人踏上高中生活最后的归途的场景。那首《天使にふれたよ!》就这样成了只有唯和轻音部的成员们才能使其盛开的、从“秘密”的花园里采摘的饯别花束。在这个归途中,唯得知轻音部的前辈的乐队“Death Devil”留下来的录音带也曾是前辈们毕业分别时送给当时的后辈的馈赠品。于是当她意识到原来自己和轻音部的大家送给梓的这首歌也继承了轻音部的这一传统的时候,就兴奋得手舞足蹈。律轻描淡写地说道:“不过还真是很巧的偶然啊”。然而这真的是偶然么?故事描绘出的“音乐超越时间将少女们的心结在了一起”的这个奇迹,却是在展开了其全貌的同时,电影就落下了帷幕。在《轻音少女》这部作品里,某种思绪的传达,并不是通过意志的表明而实现的。将意志作为秘密暗藏心底,有时反而会使得这个意志以某种更为强烈的形式传达给对方。在讨论日本能乐的艺能哲学中,世阿弥的芸論書「風姿花伝」里的那句“秘すれば花なり”(正因为隐秘,才能成为花)所言极是:最美丽的花,就是会在最隐秘的地方,散发着馥郁而隽永的清香。

感谢阅读,喜欢本文的话欢迎去原答题链接赞同支持:喜欢看《轻音少女》之类动画的男生是什么心态?剧情单薄的《轻音少女》好看在哪里? - Macro kuo 的回答

郭文放

2016年2月29日

日本东京

扩展阅读:

为什么看完类似于《轻音少女》或者《玉子市场》后会对生活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 Macro kuo 的回答

喜欢看废萌日常番的男人都是心理年龄较低的吗? - Macro kuo 的回答

下一篇:动画考察40 追忆“被剥离的存在”的地方——《虫师 续章》描写的乡愁和漂流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