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考察43角色论的展开——动画考察理论小结

2022-5-16 19:07|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75| 评论: 0|原作者: Macro kuo-動画考察

摘要:
動画考察\2019-11-3-21-54-26-42381892726300-動画考察 - 知乎-采集的数据-后羿采集器.html

标题

动画考察43 角色论的展开——动画考察理论小结

标题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547853

赞同数

​赞同 185

评价数

​35 条评论

标题1

动画考察43 角色论的展开——动画考察理论小结

日期

正文

ACG文化研究的视角和其射程远比现如今ACG文化研究的前沿在哪里?国内ACG文化研究的现状如何? - 动漫下许多答主所涉及的部分要广阔和深远得多,本期动画考察只从一个话题出发进行介绍。ACG文化中无论是动画漫画还是游戏贯通其中的都有“角色”这一存在,答主就想从这个角度介绍一些日本的“角色论”。也尝试实现一些对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一直以来用到的相关理论框架的整理和说明。本答案将仅对日本的研究前沿做介绍。
进入正文前,感谢 在她的答案最后对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的推荐。

前一篇:动画考察42 恋爱,心情/话语,家族——脚本家冈田麿里的恋爱剧和《心欲呼喊》《铁血的奥尔芬斯》的关系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

喜欢本文的话欢迎去原答题链接赞同支持:现如今ACG文化研究的前沿在哪里?国内ACG文化研究的现状如何? - Macro kuo 的回答

御宅文化——日本的争议性和中国的态度

将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1995)作为一个里程碑的话,其播映已经过了20余年。其间萌发于御宅文化的角色们经历了多样的变化和革新。由于御宅文化不论是想要以怎样的性别主体作为消费群体,多少都难以与性欲划清界限,就算是在御宅文化内容获得了一定话语权的今天,围绕着其角色的使用的正当性,在日本的SNS上,其议论总是没有尽头,类似国内爆吧,有时甚至会出现大量网络批判的围攻。而如果人们为了消解这种矛盾而对这些内容进行无害化,使得网络上的论争和批评平息下来的话,从论理上来说,就会使得连这种文化原本所具有的特异性也被抹消,最终只不过是文化的败北。

异曲同工,国内类似zecy的动画是商业的,用来消遣(喜欢看废萌日常番的男人都是心理年龄较低的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或是Kyon N知乎的动画专栏《动画考察》的水平如何? - 知乎用户的回答里所提到的不值得研究的声音,亦或是nbht重视工业技术(分镜,原画)鄙视文化分析的上帝地图炮视角,在作为印证了笔者在喜欢看废萌日常番的男人都是心理年龄较低的吗? - Macro kuo 的回答里提到的下面这段话的同时,也不失为该文化在我国的败北(这种败北不仅是商业上的,更是艺术上的)

国内很多漫迷对鄙视动画的大人说动漫不是光给小孩看的东西,但是从他们对于本主页文章类似“不要装逼,看不懂,太长不看,不明觉厉”之类的评论里,可以看出这群人在看他们所谓的不是光给小孩看的动漫时的视角还仅仅是孩子。可以说,中国的动漫界受到的所谓“动漫是给小孩看的”偏见,恰恰也是部分由这群年龄也许不小,但是心智还不成熟的“装作大人的孩子们”的矛盾心理所促成的。

与此相对,笔者认为,去仔细分析这种文化内容的特异性之所在,才是对于这种文化有益的态度。

从“故事消费”到“数据库消费”

首先我们从大塚英志的《故事消费论》(1989)开始。大塚认为,乍看上去像是实现了自律的角色消费活动的背景其实是——其根部构造中存在一个支撑内容的“世界设定”,通过对角色的消费行为,使世界设定内的“故事消费”得到实现。(例如许多读者童年的食玩之一的三国/水浒英雄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大概可以说,类似这种消费行动就如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所言,是一种——在“大故事”迎来终焉之后消费实现自我目的化的后现代行为里——个别的“小故事”的存在方式。

动画考察2 被身体呼唤的“声”——放浪息子和对某个祈愿的回应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等文也有用到此书的理论)

之后,大塚就以作为战后日本内容文化起源直至今天还不断被召唤的手塚治虫为例,写了一本《阿童木的命题》(2003)。该书不仅仅局限于他在《故事消费论》里强调的作为可以替换的simulacre(没有原本的拷贝)的角色(例如重组/更换各种元素形成的新角色),而是将角色记述成了:尽管是在故事里,却拥有一次性的“会受伤的身体”的存在——即拥有“纸面上的记号”和“实际的身体”这种两者间矛盾式二重性的存在。这一论述也反映出了大塚自身的战后日本史观。

动画考察9 从碇真治到夜神月的想象力变迁——家里蹲式的心理主义到生存游戏中的决断主义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动画考察10 从核弹的假想现实到福岛的扩张现实(AR)——ACG中日常和非日常的对立到重合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动画考察12 “萌”时代“小故事”交流问题中从父权的崩坏到母权的包容——从《罪恶王冠》说日式网络创造力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等文也有用到此书的理论)

继承了大塚的《故事消费论》,并对其实现了激进更新的,就得数东浩纪的《动物化的后现代》(2001)了。东将大塚的“故事消费”替换为了“数据库消费”,宣称存在一种作为“萌”要素而被御宅文化爱好者们共有的“数据库”(当时就有类似“呆毛”或“猫耳”等元素),在那里就算没有像是“世界设定”式的“故事”,换言之,不以“故事”为媒介来连接角色,也是可以“萌得上”的。东援用因科杰夫(Alexandre Kojève)的用语,就将这种文化受容的样态称之为了“动物化”。然而,东并不是单纯在肯定这种“动物”式的角色消费,在他之后的《游戏式现实主义的诞生》(2007)里,尽管是以“可以反复再现和替换的数据库消费”为前提,该书却借《AIR》等具有后设性的文字游戏和时间循环故事强调了一次性的无法替换性的抬头。

动画考察3 探寻FRACTALE的真相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动画考察6 忘却的视线——关于剧场版凉宫春日的消失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动画考察9.5 “萌”时代“小故事”交流问题——从美少女游戏,网络人肉到江苏卫视非诚勿扰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动画考察23 透过“情念定型,奇迹和人偶”看Key社《AIR》和《Kanon》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动画考察30 动漫里时间循环故事的表象初步研究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动画考察31 轻小说与现代日本——“ぼっち”对于“流行”的反驳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等文也有用到此书的理论)


“角色”的自律化

继承了东的《动物化的后现代》的议论,在笔者导师夏目房之介引领的“漫画表现论”当中,提供了极为明快的深度议论的,就当数伊藤刚的《手塚已死》(2005)了。伊藤将东的议论概括为“角色”的自律化,将漫画里的角色分成“キャラ”(chara)和“キャラクター”(character)。前者被定位为——表面的图像水准的角色,后者则被定位为——被赋予了故事的有血有肉的角色。这种让人感觉接近构造主义方法论的辨别方式,可以说就记述了漫画的现代主义的出发点。同时,伊藤还揭示了(例如n次创作的作品里典型存在的)“キャラ”在没有“キャラクター”的情况下自律式地被生成,受容这一系列事态的机制。若为了重视故事叙述的真实性,本不得不避开“キャラ”在对角色的描写中的前面化,然而,1980年代以后的日本漫画作品,或者说整个御宅文化里,很明显潮流已经转变成仅仅只有“キャラ”作为一个自律了的存在在运动下去(即笔者在动画考察25 进击的巨人:从有意识和无意识到村上春树的“高墙”和“卵”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所说的从剧情向角色的倾斜)。对于这种“キャラ”的自律化,我们也许只能称其为漫画的后现代式的展开。此外,伊藤还在此书中提出了一个对于漫画构造水准上的有趣的分析装置,关于此,围绕本文的主旨,不得不指出的就是——伊藤把东理论大概的草图在漫画批评里实现了精致化。而之后,伊藤的这一角色论也受到了岩下朋世在他的《少女漫画的表现机构》(2013)里推崇的细分为“角色图像”,“角色人格”,“登场人物”的更为精致化的分类和议论。


“战斗美少女”的问题

另一方面,就像“萌”这个词所蕴含的那样,我们在消费御宅内容的时候,性式的符号(code)显然易见是无处不在的。这不仅仅显示出了绝大多数的色情内容都作为了明显的性欲的表象而存在这个事实,就好像就算是幼儿向的内容也会有“大朋友”作为粉丝形成一定的消费层一样,性的符号是暗示性或是涵义性的伏在于作品当中的。齐藤环在《战斗美少女的精神分析》(2000年)里,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御宅的文化产物里会频繁有“战斗美少女”这种被类型化了的角色(可以上溯至类似《风之谷》里的娜乌西卡,而最近则有《少女与战车》中的角色)出现?齐藤类比他所依据的雅各·拉冈的“phallic mother”(男根母,将自己的儿子当作自己的男性性器的母亲,也就是指不让小孩走他本人的路而是让他实现母亲自己的梦想的女性)概念,将这些角色称作了“phallic girl”。也就是说战斗美少女通过对本应该缺失的phallos(男根)的所有(这里的战斗就恰恰代表了男根式的行为),有着phallos的观众们就无法对她们(在性上)进行补完。齐藤的观点指出,御宅文化内容中角色造型的畸形发展并不仅仅是作为了色情内容的替代品,而是有着——尽管phallic girl们不需要性的对象,观众仍然(或者正因此才)会去产生欲望——这种与旧来的异性恋主义(heterosexism)不同的机制在驱动。可以说,齐藤的着眼点在团体偶像的文化内容受到关注的今天也是值得参考的。


2010年代里的议论展开

动画考察23 透过“情念定型,奇迹和人偶”看Key社《AIR》和《Kanon》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里也有用到情念定型的概念以及黑濑的其他观点)

黑濑阳平的《信息社会的情念》(2013)援用Aby Moritz Warburg的“情念定型”(Pathos Formel)这一概念,对于在因特网已然成为社会基盘的这个环境里生产出的东西将不可避免地沦为n次创作的一种虚无主义(nihilism)提出了一个脱出口。情念定型是指当刻画出的人物像载有强烈的情念负荷的时候定型式地表现出的身体语言。(具体可参考动画考察23 透过“情念定型,奇迹和人偶”看Key社《AIR》和《Kanon》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而黑濑认为御宅文化内容里的角色整体里也可以看出同样的东西。这是一种从古至今跨越时代而相通的东西,御宅文化内容自然也不例外。黑濑指出,正是可以称得上是畸形的定型式身体语言在这些内容中的表现,才是最为突出创造性的地方。

动画考察26 《那朵花》再考:逆转的视角下角色和人物的关系,超和平Little Busters!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等文也有用到此书的理论)

村上裕一的《ghost的条件》(2011)则提出了这么一个存在论式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够在本应不过是simulacre的角色身上找出固有性?村上将这种不实际存在、我们却会感觉到好像存在一般的角色称作“ghost”(或者水子,日文意过早夭折的胎儿)。我们不得不说,御宅文化内容中我们对于角色的冲动在作为反复可能的同时,也是一次性的——即一种两义性的对立而统一的存在。

就像这样,从2000年代到今天,可以说各种日本论者从各种角度展开了各自的角色论。而从这些论点出发,继续对新的文化,作品,角色和潮流进行讨论了的,在主流的出版物中确实是不容易找到,也难怪nbht会说停滞了十年还会将停滞20年。只不过,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日本的同人志评论,类似高濑司编纂的『アニメルカ』(现Merca)之类的平台却是藏龙卧虎,可以说是引领了这个时代的少有的定期出版的贵重刊物。这些类似的刊物由于其文章内容和读者层的限定性带来的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时不时甚至会比一般流通渠道的正式刊物有着更为发人深省的探讨。甚至还会有类似下面这本对里番和成人作品的深度讨论:

希望国内同仁对角色论或者亚文化评论有兴趣的话,少些对自己不熟悉的理论的不屑一顾,也能多多从自己做起,开始DIY写作。



郭文放
2016年9月9日
日本东京

喜欢本文的话欢迎去原答题链接赞同支持:现如今ACG文化研究的前沿在哪里?国内ACG文化研究的现状如何? - Macro kuo 的回答

下一篇:动画考察44 当代日本动画中的角色文化表现(3DCG/AR/VR/特效/道具) - 动画考察 - 知乎专栏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