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一挖苹果在WWDC19大会上没告诉你的那些事(中):iPadOS与macOS篇

2022-5-16 19:08|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106| 评论: 0|原作者: Velas电波站

摘要: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2019-10-13-23-3-28-129380763736700-归档 - Velas电波站-采集的数据-后羿采集器.html

标题

挖一挖苹果在WWDC19大会上没告诉你的那些事(中):iPadOS与macOS篇

标题链接

https://www.velas.xyz/am/5553

发布时间

2019/06/24

文章信息

杂聊 / 5553 kHz

作者

Velas 电波站

正文

上一篇文章我们谈了iOS13的更新和改进,或许就会有小朋友来问了:"悟空叔叔,为什么iOS13的更新内容里没提到iPad呀?"诶,这位小朋友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iPad的系统现在从iOS中拆分出来,叫做iPadOS了。(那简称不也还是iOS)除了iPadOS之外,在这篇文章里我们还将来聊聊在WWDC19大会上公布的macOS Catalina,看看这两者上的一些新功能和改进可能意味着什么。

之所以把macOS和iPadOS放在一起说,是因为这两个系统多多少少都有些"难兄难弟"的意味。

macOS一直被诟病缺少应用。相比于iOS应用商店的繁盛,macOS上的App Store(应用商店)显得黯然失色不少。

而去年iPad Pro 2018的发布为iPad阵营带来了强大的硬件,不少人认为它足以和市面上一系列超级本一决雌雄了。但是由于系统支持和专业软件的缺失,其实际体验总有种被“束缚手脚”的感觉,还被戏称是"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

与"改变世界"无关,这次WWDC19针对这两个系统的升级,更充满着"自救"的意味。

太长不看版

新macOS“可能”会让应用商店的app丰富起来,而且你的数据更安全了。 如果你想买iPad的话,iPadOS“可能”会给你再种一根草。

macOS Catalina:"小修小补"底下的暗流涌动

在macOS Catalina(10.15)上,我们似乎看不到太多亮眼的功能。相比去年Mojave的深色主题、Finder的强化、iPhone摄像头联动、eGPU等更新,今年的Catalina则显得“冷清”许多。全场最热烈的掌声只是出现在宣布iTunes被拆分、能用Finder直接管理iOS设备的那一刻。

那这次的macOS Catalina更新是否只是一些小修小补呢?

我认为不是的。

macOS Catalina

苹果生态圈的"先富带动后富"

在WWDC 18上,苹果第一次提出了Project Marzipan,旨在帮助开发者为iOS与macOS这两个平台开发通用的应用。言下之意,苹果希望降低开发者适配应用的难度,并把自己的iOS应用搬到macOS平台上。然而过去的一年,macOS App Store的应用数量却并未因这一举措而增加多少。

Project Marzipan
Project Marzipan

而今年的WWDC19,苹果把这个项目再次搬上台面,只不过这一次它的名字变成了Project Catalyst(Catalyst,催化剂)(拼写是不是和Catalina有点像)。这个改名后的项目依然致力于把iOS应用迁移到macOS上,不过这次它更向前迈了一步。

新版的Xcode加入了对Project Catalyst的原生支持,使得iOS的开发者能够在“使用同一套底层代码”的情况下(其实还需要修改Mac不兼容的API和框架等),只需改动界面布局和部分交互逻辑,就能让自己的iOS应用适配macOS平台了。由于相较iPhone,iPad应用的界面布局与Mac应用更为相像,Project Catalyst这次也打出了"将iPad的应用带入Mac"的口号。

不仅如此,苹果在发布会上还搬出了“SwiftUI”这个大杀器。它允许开发者只需使用少量代码就可以生成符合相应平台设计标准的控件或界面,从而降低了应用迁移的难度。

Project Catalyst无疑缩减了开发者应用适配的工作量,这对资讯、社交类等“弱交互”应用的多平台适配都十分有利。不过对于那些需要用到陀螺仪、后置摄像头等iOS设备独有的传感器,又或是ARKit、HealthKit等框架的iOS应用,就与这个计划无缘了。(想象一下举着Mac到处挥)

如果未来你在macOS的App Store上见到了iOS上的“熟面孔”,请不要感到奇怪。不过对于那些网页版功能已十分完善的应用(如微博、知乎、bilibili),“是否该推出适配macOS的应用”则更像是产品运营的问题而非技术问题了。

Project Catalyst
新版Twitter应用使用Project Catalyst同时为Mac和iPad进行适配

让iPad来帮你提高生产力

苹果还为macOS Catalina带来了一个名为Sidecar(跨斗)的更新。这个Sidecar长啥样,可以通过下图来感受一下:

Sidecar
Sidecar

没错,这个Sidecar其实就是连着摩托车的跨斗,意为将iPad作为Mac的扩展。在Sidecar的帮助下,iPad能通过有线或无线连接来变成Mac的拓展屏幕(无线支持在10米内连接,且无需Wi-Fi路由器)。

除了单纯的拓展显示外,iPad还能充当Mac的触摸屏。用户可以直接在iPad上点按、或是使用Apple Pencil涂画,从而来操作Mac屏幕上的内容。在适配Sidecar的应用里(目前有Adobe Illustrator、Maya、Sketch等),iPad完全可以充当一块手写板(Wacom)。而且实际上手发现,不论是使用有线还是无线连接,iPad上Sidecar的显示和操作都几乎感受不到延迟,大有种"黑科技"的味道。(不过代价是,目前来说,非常耗电。)

此外,iPad除了显示Mac的屏幕内容以外,还会显示侧边快捷操作栏和Touch bar(如下图)。可看作为不支持Touch bar的Mac设备带来了Touch bar(我买iPad就是为了用Touch bar)

能把iPad变成手写板的Sidecar
能把iPad变成手写板的Sidecar

Sidecar通过联动iPad,让它除了吃灰和盖泡面以外,还能真正地作为提高(macOS的)生产力的工具,这或多或少促进了苹果生态圈的发展。说人话就是,让有Mac的人有了买iPad的动力,有iPad的人有了买Mac的动力,两者都有的人有了把两者都用起来的动力,而不是让某一个吃灰。(这个逻辑看上去好像没什么问题。)

安全,安全,安全

关于安全这部分,发布会上只是提到了T2芯片新增的对激活锁的支持。不过除此之外,macOS Catalina在稳定性、隐私与数据保护上其实也下足了功夫:

  • macOS Catalina将所有系统文件放到了一个只读的系统盘中,这意味着任何人都无法随意修改系统文件,让系统文件免受未知应用的恶意篡改和破坏。
  • 不论是从应用商店中下载的应用还是第三方应用,新增的"Gatekeeper"都会在应用第一次运行前扫描其内部文件,以排除安全隐患。
  • 应用在访问用户个人文件夹的数据前都需要获得用户同意。
  • 应用在记录键盘的活动、或是进行屏幕录制和截图前都需要告知用户并获得用户批准。
  • 新的"Driverkit"可以让需要调用系统内部文件运行的外设,像应用程序那样独立于系统文件运行,从而避免插入外置设备导致系统崩溃。

iPadOS:对于iPad定位的重新摸索

iPadOS无疑是这次发布会的重头戏,WWDC19对iPadOS的介绍可谓是相当详细,以致我一度觉得已经没啥好挖的了(好了,收工)。于是,我们不妨来谈谈这个iPadOS到底对iPad来说意味着什么。

在仔细对比过iPadOS与iOS13的更新列表后,我发现,除了在WWDC上浓墨重彩介绍的主屏幕小组件、多任务(应用窗口多开)、Apple Pencil、浮动键盘这几个功能外,其他更新都几乎与iOS13一致。(哪怕是Safari的下载管理、文本编辑手势、文件和U盘管理等看上去是“iPadOS独占”的功能,其实iOS13也有。详情可见我上一篇文章。)可见虽然iPadOS换了一个名字,但(作为第一个版本)和iOS还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苹果在其中文官网上是这样介绍iPadOS的:

操作系统虽然与 iOS 系出同源,但 iPad 却有了截然不同的使用体验。

“使用体验”,或许是iPadOS这次更新造成差异化的重点。

iPadOS上新加入的手势文本编辑
iPadOS上新加入的手势文本编辑

2010年第一款iPad发布的时候,乔布斯给予iPad的定位是:“介于手机与电脑的第三个设备”。虽然是这样宣传,但搭载了iOS的iPad其实更像是一台“不能打电话的大号iPhone”。大块的触摸屏让iPad在看视频、看杂志、玩游戏等娱乐场景都比手机来的更得心应手;而便携的外形让人们更乐意在休闲场合来用它娱乐,而不是举着一部电脑。

但只是为了“娱乐”而为这台设备支付不菲的金额,显然许多人不会买单。在随后的几年中,我们看到苹果有意将iPad的定位从“大号iPhone”往“小型MacBook”上推:苹果把同期最强的移动处理器塞到iPad中,允许它的系统同时处理多个窗口,并为它加入了Apple Pencil、键盘等输入设备,希望它能被用于学习、艺术创作、办公等生产力场景。但这时,iOS封闭的生态系统和文件系统反而成了限制iPad成为生产力工具的枷锁。到这里,也便不难理解iPadOS对iPad的意义了——与iOS、macOS并列的iPadOS,表明了苹果在第一代iPad发布将近十年之时,终于有能力推动iPad成为那“第三个设备”了。

而实现这一定位的突破口,苹果认为是“使用体验”。

iPadOS让我惊喜的,其实不是桌面小组件、文件存储、支持管理U盘这些改变。(说实话,iPadOS并未从本质上解开iOS沙盒文件系统的枷锁。那个炒的沸沸扬扬的“文件app改进”,不过是让文件应用看上去更像Finder,方便用户管理Mac上的文件而已。苹果依然牢牢限制住了iPad管理本机文件的能力。)反而最让我惊喜的,是iPadOS在使用效率上的提升。

那一天,苹果终于回想起了,iPad用的是一块多点触控屏幕。

在iPadOS上,许多操作都变得“直接”了:

  • 通过三指捏合、张开,即可复制粘贴文字;移动光标?只需直接挪动它即可;手指划过文本,就能将其选中……许多以前在iOS上都要“长按、等待提示、再执行下一步”的操作,现在弹指之间就能完成。

  • 同时,键盘变得不再挡屏幕了。你可以把键盘缩小,并把它移到屏幕的任何位置。借助QuickPath手势输入,握持iPad使用的你,不再需要腾出一只手来输入文字(如下图)。

  • iPad的鼠标——Apple Pencil的延迟从20毫秒降低到了9毫秒,变得更加“指哪打哪”了。而且现在只需用笔从屏幕的左下角或右下角往中间划,即可完成截图(不需要再按那两个键了)。

  • 外置键盘也新支持了macOS上的许多组合快捷键。

  • 其实iPadOS还偷偷支持了鼠标,只不过是用来“辅助点按”

    浮动键盘与QuickPath手势输入
    浮动键盘与QuickPath手势输入

这些看上去“很琐碎”的改进,其实往往可以决定在特定场景下设备的选择。

如果在移动场景下,用手指(或笔)也能达到鼠标的效率的话,不少人会偏向使用更便携的iPad。再加上iPadOS多任务能力的提升与外界硬盘的支持,这就足以给很多移动办公人士或学生购买iPad的理由。

来到这里,当iPad再喊出“成为介于手机与电脑的第三个设备”的口号时,明显有底气了许多。

写在最后

把macOS和iPadOS放到一块写,还因为许多人觉得WWDC19上Project Catalyst和iPadOS是在”模糊Mac和iPad两者之间的界限”,“未来iPad与Mac终将融合”。但到全文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苹果早已在这两个系统升级中给出了答案。

Project Catalyst希望iPad上的应用能够在macOS平台上带来不同的体验;而iPadOS则是在极力追求体验的差异。“在相应的产品上让相应的体验最大化”便是这次macOS与iPadOS更新的主题。哪怕未来iPad能够完成MacBook上80%的任务,让人们选择iPad的,相信也是因为笔和触摸屏带来的独特体验。至于硬件融合,那已经是后话了。

虽然文中一直是以最乐观理想的态度去看待苹果这次的举动,但如开头所说,Mac的App Store和iPad的现状并非会因为这两个系统升级而立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不过是苹果为"自救"迈出的一步而已。(来泼冷水了)

重新定位的iPad依旧缺少着专业软件支持,哪怕是Adobe那从去年就大肆宣传的"完整版"Photoshop CC for iPad,至今仍未在App Store见其踪影;iPadOS的多任务革新背后,最需要的还是众多开发者的积极适配和跟进。“将iPad作为生产力工具”的道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而有了Windows UWP(通用平台应用)的惨淡的前车之鉴(看看死掉的Windows Phone和Win10的应用商店,别跟我说你不知道Win10还有个应用商店),Project Catalyst的未来其实不容乐观。它能否让macOS的App Store应用丰富起来,其实还有待时间考验。

iPadOS和macOS Catalina的Project Catalyst能否成功,除了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迈出第一步的勇气以外,吸引开发者、并给予他们信心似乎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在这次WWDC19上发布的SwiftUI全平台框架对这家公司的意义可谓非同一般。(但是考虑到文章篇幅和受众原因,这里就不对SwiftUI过多展开了。)


下一篇文章将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我们将会来聊一聊watchOS和AirPods。

与WWDC19上其他几位前辈相比,watchOS和AirPods的篇幅显得少的可怜。但是之所以把它们单独放在一篇来写,是因为在我看来,在这两者"不起眼"的更新背后,其实埋藏着苹果对全新交互方式的摸索与野心。

最后,也感谢您的阅读和支持( ´▽` )ノ

消息来源:苹果官网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