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所选择的道路不仅著成了书,也铸起了她的价值观——《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读后感

2022-5-16 19:09|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55| 评论: 0|原作者: wildgun

摘要: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wildgun\2019-10-14-18-50-11-39692178953700-??? - wildgun的个人站点。御宅族,圣地巡礼爱好者-采集的数据-后羿采集器.html

标题

她所选择的道路不仅著成了书,也铸起了她的价值观——《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读后感

标题链接

http://wildgun.net/2016/10/bookreview_9789862137192/

导语

大约用了一两周的时间,我读了这本《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之所以用繁体汉字(正体汉字)来书写书名,是因为这是一本台湾出版的书。这是本书作者朴研美(Yeonmi Park)介绍自己出生于朝鲜、逃至中国、借道蒙古而进入韩国,最终走向世界的书,是自己的成长与脱北经历的记述,也是一个朝鲜边境家庭的生存记录。 在此之前,朝鲜在我心目中,有一些怎样的印象呢?大致就是近一年来第四、第五次核试验激起连篇的国际新闻,还有就是新浪微博上“作家崔成浩”、“平壤崔成浩”的政治讽刺幽默微博。然而前者核武新闻总是和国际军事有关,离我的生活有相当的距离——除了我担心朝鲜哪天把核弹丢到日本东京秋叶原那该怎么办。而后者那两个微博账号所发的内容,与其说是反映和讽刺了朝鲜的政治现状,倒不如说其实是讽刺了比朝鲜好那么一点点的自信大国的社会现状。再往前,有关朝鲜的记忆大致就要算是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朝鲜馆的参观经历:那个展厅的装饰看起来朴素而“正直”,有一种80年代老照片中上海或中国其他城市的感觉。 阅读《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这本书,给了我一种从未直视过的新视角——朝鲜边境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她们在脱离朝鲜过程中及成功后的生活状态。 我本以为朝鲜的怪异只是独裁和领袖崇拜,大家其乐融融地(但思想刻板划一地)生活在那半座小岛上。仿佛网上流传过的那段视频中的朝鲜播音员李春姬,就是朝鲜人民的代表——虽不自由,却生活充足、内心充实,天天过着“吃饱穿暖敬礼喊口号”的日子。 这本书却以其中朴实直白的描写告诉我了:不是! 我想用“苦难”、“荒诞”两个字来概括书中的所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们太抽象了,只会使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形容词一般的印象。因此,我想列举一些书中提到的情况,来更为实际地传达出这种朝鲜生活现实的苦难和荒诞:吃饭席地而坐没有凳子,不,甚至没有饭吃;随意猜测政府就要被送进劳改所;大部分买卖都只能通过非法的黑市进行;小学生开始就要每周聚集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揭发、自我揭发);在没东西吃的时候,甚至经常需要抓蜻蜓烤来吃,以及吃山间的野生植物……等等,作者都在书中一一记述。不过本书也不仅是诉苦,也有记载朝鲜当地人的禁锢青春中的恋爱情愫,以及相对光鲜亮丽的平壤市区。 当然,即时是侥幸地脱离了朝鲜,来到中国,甚至后来通过蒙古而进入韩国,这期间每一段经历,作者都伴随着苦难艰辛。作者并不是一味地贬斥朝鲜而歌颂韩国,她以平实的笔法描述着她每一个求生阶段中遇到的经历与阻碍。在朝鲜,她面临着荒诞的政策与饥饿的恐惧;在中国,她面临警察的抓捕与掮客的强暴;在朝鲜,她所需要面对的,则是融入社会与接受新观念的障碍……总之,尽管在侥幸的帮助下,她的生活每个阶段的周边环境都比之前的生活好那么一些,但实则每个阶段都各有困苦险恶。 我所读过的一些小说或者剧本创作的指导书中,提到要让作品角色形象丰满起来,不是要给他加多少多少设定,也不是挂上多少多少头衔,而是要把主角逼上两难的境地,让主角在这种情况下做出选择。选择使角色形象得以生动、凸显。同样的道理,作为真人传记,这本《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作者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选择:在朝鲜,她可以选择与“家庭成份好”的高官子弟春健交往,以摆脱贫困,获得接近于平壤市区人们的生活状态;而来到韩国后,她明明也可以选择“安分守己”、“低调行事”,而不是像如今一样如实记述公开脱北历程甚至包括自己被中国掮客强暴的经历——在重视“妇道”的亚洲文化中,处女与否还是蛮被社会在意的。甚至因为她的脱北者身份,强暴或许还会被公众恶意曲解为性交易或作为脱离朝鲜而向掮客支付的某种报酬。 但是,这位朴研美姑娘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冒险渡河脱离朝鲜、穿越荒漠从中国进入蒙古、来到韩国定居后勇敢走向国际论坛公开演讲并将经历如是记述成书。 于是,她所作出的一番番选择,最终不仅是著成了这本书,更是铸起了她灵魂的价值观。 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或者说启迪)有两个。 其一是:朴研美对朝鲜国家的态度。 尽管朝鲜造成了她人生无穷的苦难,但好像她还认这个国家。例如在我拿到的台版的书的封底,就引述了书中这么一句话:“這輩子我最感激兩件事,一是我出生在北韓,一是我逃出了北韓。”。而在书本末尾《誌謝》部分的感谢词中,“讓我繼續為改變祖國而努力。”一句话也表现出作者朴研美依然是以“祖国”来称呼朝鲜(或是朝鲜半岛)的。 藉着作者朴研美对于朝鲜的态度,我想说说我所遇到过的两种对中国的态度。一种是当面对身边种种不正常的现象(比如打不开一些众所周知的网站)时,总有人会劝解“你生活在中国……”意思是,要向你身处的社会环境现状妥协;另一种是以“你国”、“贵国”来作为讽刺性的代称,以此来显示强烈的不认同感。 当然,不得不承认,前者的妥协往往是被标记为“成熟大人”的做法;而“你国”、“贵国”也是无奈之下的合理讽刺。这两种对国家的态度都有其成因原理,同样可以被理解接受。但朴研美在作出脱北的选择之后,依然以祖国来称呼朝鲜,则既非妥协安分,也非讽刺排斥,而是承认并积极改善。她不仅逃离,还演讲,还写作,什么叫积极进取、身体力行?这就是积极进取,这就是身体力行。 我希望,朝鲜半岛统一之时,她能被视为一位英雄。 本书带给我的另一番思考,是再度认识了词汇缺失对思考能力的禁锢。 在政治讽刺小说《一九八四》中有这么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编写《新话词典》。“新话”是一种白名单形式的说话交流方式,在《一九八四》故事中,一旦“新话”被推广后,民众将被强制要求只能说“新话”——只能用《新话词典》中列举的那些词语来交流。除此之外,都是禁止的。这本政治讽刺小说认为,通过这样人为限制词汇的手段,可以禁锢人的思考能力。 对此我将信将疑,但在《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来说明朴研美来到韩国以后,学到新词汇后的感受:“但我發現書讀得愈多,思想就愈深,眼界也更寬,連情感都不再那麼淺薄。南韓的字彙比我過去知道的字彙豐富很多,當你有更豐富的字彙形容這個世界的時候,思考複雜事物的能力也會跟著提高。”、“我漸漸發現,除非有種語言在腦中發展茁壯,不然人無法真正的學習和成長。我彷彿真的感覺到腦袋逐漸甦醒,過去漆黑荒蕪的地方如今出現了新的路徑。經由閱讀,我學會了活著的意義,以及身為人的價值。”。 看来,脑海中有一个词或没一个词,真的能影响思想的深广? 由此我联想到了各民族古代文化中,对于字词的崇敬: 在中国,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在日本,便有言灵巫术,有认为汉字中蕴藏着魔力的思想,也有“一旦知晓了神的名字,就掌控了神的力量”的观念(《夏目友人帐》);而就西方宗教经典《圣经》,其《约翰福音》第一句便是:“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里的道,对应的英语便是Word(字词)。 或许古代流传下来的这些对于字词崇敬的观点,表现的正是当一个未开化的文明接触一个开化的文明,或者说一个词汇不那么丰富的文明接触一个词汇丰富的文明时,所产生的那种震撼吧。而本书作者朴研美的脱北经历,让她在自己生命的短短几年中,体会到了这种词汇引发的思维剧变。 而当网络词汇日渐趋同,人们日常可以见到的情绪表述大部分被概括为了“囧、汗、啊、咦、黑人问号、恍恍惚惚、233”这样几个新鲜网络潮流词之后,思想恐怕也难免被随之局限了起来。 如果是在几年前,当有人忧虑网络词汇的流行现象时,或许我还会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教育专家的毛病,甚至有“茴字有四种写法”那样冥顽不化的陈腐气息。但当我意识到了网络流行词汇大热的另一面——它会替代掉一些什么,甚至可能会危及思考深广度时,我也开始反思了起来。 所以,我依然用丰富的文词写着一篇篇博客,以此拨亮思维空间内摇曳着火光的一炷炷灯芯。 言归正传。以上是我读了这本《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书后的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两个方面的想法。希望各位也都能找一本来读读看,看看这位作者女孩的自身经历,能激起你怎样一片思考的火花。

日期时间

2016年10月28日

正文

大约用了一两周的时间,我读了这本《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之所以用繁体汉字(正体汉字)来书写书名,是因为这是一本台湾出版的书。这是本书作者朴研美(Yeonmi Park)介绍自己出生于朝鲜、逃至中国、借道蒙古而进入韩国,最终走向世界的书,是自己的成长与脱北经历的记述,也是一个朝鲜边境家庭的生存记录。

在此之前,朝鲜在我心目中,有一些怎样的印象呢?大致就是近一年来第四、第五次核试验激起连篇的国际新闻,还有就是新浪微博上“作家崔成浩”、“平壤崔成浩”的政治讽刺幽默微博。然而前者核武新闻总是和国际军事有关,离我的生活有相当的距离——除了我担心朝鲜哪天把核弹丢到日本东京秋叶原那该怎么办。而后者那两个微博账号所发的内容,与其说是反映和讽刺了朝鲜的政治现状,倒不如说其实是讽刺了比朝鲜好那么一点点的自信大国的社会现状。再往前,有关朝鲜的记忆大致就要算是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朝鲜馆的参观经历:那个展厅的装饰看起来朴素而“正直”,有一种80年代老照片中上海或中国其他城市的感觉。

阅读《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这本书,给了我一种从未直视过的新视角——朝鲜边境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她们在脱离朝鲜过程中及成功后的生活状态。

我本以为朝鲜的怪异只是独裁和领袖崇拜,大家其乐融融地(但思想刻板划一地)生活在那半座小岛上。仿佛网上流传过的那段视频中的朝鲜播音员李春姬,就是朝鲜人民的代表——虽不自由,却生活充足、内心充实,天天过着“吃饱穿暖敬礼喊口号”的日子。

这本书却以其中朴实直白的描写告诉我了:不是!

我想用“苦难”、“荒诞”两个字来概括书中的所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们太抽象了,只会使我脑海中浮现出一些形容词一般的印象。因此,我想列举一些书中提到的情况,来更为实际地传达出这种朝鲜生活现实的苦难和荒诞:吃饭席地而坐没有凳子,不,甚至没有饭吃;随意猜测政府就要被送进劳改所;大部分买卖都只能通过非法的黑市进行;小学生开始就要每周聚集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揭发、自我揭发);在没东西吃的时候,甚至经常需要抓蜻蜓烤来吃,以及吃山间的野生植物……等等,作者都在书中一一记述。不过本书也不仅是诉苦,也有记载朝鲜当地人的禁锢青春中的恋爱情愫,以及相对光鲜亮丽的平壤市区。

当然,即时是侥幸地脱离了朝鲜,来到中国,甚至后来通过蒙古而进入韩国,这期间每一段经历,作者都伴随着苦难艰辛。作者并不是一味地贬斥朝鲜而歌颂韩国,她以平实的笔法描述着她每一个求生阶段中遇到的经历与阻碍。在朝鲜,她面临着荒诞的政策与饥饿的恐惧;在中国,她面临警察的抓捕与掮客的强暴;在朝鲜,她所需要面对的,则是融入社会与接受新观念的障碍……总之,尽管在侥幸的帮助下,她的生活每个阶段的周边环境都比之前的生活好那么一些,但实则每个阶段都各有困苦险恶。

我所读过的一些小说或者剧本创作的指导书中,提到要让作品角色形象丰满起来,不是要给他加多少多少设定,也不是挂上多少多少头衔,而是要把主角逼上两难的境地,让主角在这种情况下做出选择。选择使角色形象得以生动、凸显。同样的道理,作为真人传记,这本《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作者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面临着一个接一个的选择:在朝鲜,她可以选择与“家庭成份好”的高官子弟春健交往,以摆脱贫困,获得接近于平壤市区人们的生活状态;而来到韩国后,她明明也可以选择“安分守己”、“低调行事”,而不是像如今一样如实记述公开脱北历程甚至包括自己被中国掮客强暴的经历——在重视“妇道”的亚洲文化中,处女与否还是蛮被社会在意的。甚至因为她的脱北者身份,强暴或许还会被公众恶意曲解为性交易或作为脱离朝鲜而向掮客支付的某种报酬。

但是,这位朴研美姑娘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冒险渡河脱离朝鲜、穿越荒漠从中国进入蒙古、来到韩国定居后勇敢走向国际论坛公开演讲并将经历如是记述成书。

于是,她所作出的一番番选择,最终不仅是著成了这本书,更是铸起了她灵魂的价值观。

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或者说启迪)有两个。

其一是:朴研美对朝鲜国家的态度。

尽管朝鲜造成了她人生无穷的苦难,但好像她还认这个国家。例如在我拿到的台版的书的封底,就引述了书中这么一句话:“這輩子我最感激兩件事,一是我出生在北韓,一是我逃出了北韓。”。而在书本末尾《誌謝》部分的感谢词中,“讓我繼續為改變祖國而努力。”一句话也表现出作者朴研美依然是以“祖国”来称呼朝鲜(或是朝鲜半岛)的。

藉着作者朴研美对于朝鲜的态度,我想说说我所遇到过的两种对中国的态度。一种是当面对身边种种不正常的现象(比如打不开一些众所周知的网站)时,总有人会劝解“你生活在中国……”意思是,要向你身处的社会环境现状妥协;另一种是以“你国”、“贵国”来作为讽刺性的代称,以此来显示强烈的不认同感。

当然,不得不承认,前者的妥协往往是被标记为“成熟大人”的做法;而“你国”、“贵国”也是无奈之下的合理讽刺。这两种对国家的态度都有其成因原理,同样可以被理解接受。但朴研美在作出脱北的选择之后,依然以祖国来称呼朝鲜,则既非妥协安分,也非讽刺排斥,而是承认并积极改善。她不仅逃离,还演讲,还写作,什么叫积极进取、身体力行?这就是积极进取,这就是身体力行。

我希望,朝鲜半岛统一之时,她能被视为一位英雄。

本书带给我的另一番思考,是再度认识了词汇缺失对思考能力的禁锢。

在政治讽刺小说《一九八四》中有这么一个部门,专门负责编写《新话词典》。“新话”是一种白名单形式的说话交流方式,在《一九八四》故事中,一旦“新话”被推广后,民众将被强制要求只能说“新话”——只能用《新话词典》中列举的那些词语来交流。除此之外,都是禁止的。这本政治讽刺小说认为,通过这样人为限制词汇的手段,可以禁锢人的思考能力。

对此我将信将疑,但在《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来说明朴研美来到韩国以后,学到新词汇后的感受:“但我發現書讀得愈多,思想就愈深,眼界也更寬,連情感都不再那麼淺薄。南韓的字彙比我過去知道的字彙豐富很多,當你有更豐富的字彙形容這個世界的時候,思考複雜事物的能力也會跟著提高。”、“我漸漸發現,除非有種語言在腦中發展茁壯,不然人無法真正的學習和成長。我彷彿真的感覺到腦袋逐漸甦醒,過去漆黑荒蕪的地方如今出現了新的路徑。經由閱讀,我學會了活著的意義,以及身為人的價值。”。

看来,脑海中有一个词或没一个词,真的能影响思想的深广?

由此我联想到了各民族古代文化中,对于字词的崇敬:

在中国,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在日本,便有言灵巫术,有认为汉字中蕴藏着魔力的思想,也有“一旦知晓了神的名字,就掌控了神的力量”的观念(《夏目友人帐》);而就西方宗教经典《圣经》,其《约翰福音》第一句便是:“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里的道,对应的英语便是Word(字词)。

或许古代流传下来的这些对于字词崇敬的观点,表现的正是当一个未开化的文明接触一个开化的文明,或者说一个词汇不那么丰富的文明接触一个词汇丰富的文明时,所产生的那种震撼吧。而本书作者朴研美的脱北经历,让她在自己生命的短短几年中,体会到了这种词汇引发的思维剧变。

而当网络词汇日渐趋同,人们日常可以见到的情绪表述大部分被概括为了“囧、汗、啊、咦、黑人问号、恍恍惚惚、233”这样几个新鲜网络潮流词之后,思想恐怕也难免被随之局限了起来。

如果是在几年前,当有人忧虑网络词汇的流行现象时,或许我还会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教育专家的毛病,甚至有“茴字有四种写法”那样冥顽不化的陈腐气息。但当我意识到了网络流行词汇大热的另一面——它会替代掉一些什么,甚至可能会危及思考深广度时,我也开始反思了起来。

所以,我依然用丰富的文词写着一篇篇博客,以此拨亮思维空间内摇曳着火光的一炷炷灯芯。

言归正传。以上是我读了这本《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书后的感受,以及由此产生的两个方面的想法。希望各位也都能找一本来读读看,看看这位作者女孩的自身经历,能激起你怎样一片思考的火花。

文章信息

Posted in: 闲聊. Tagged: 朝鲜, 朴研美, 网络用语, 网络词汇, 脱北者, 读后感, 韩国. 6 comments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