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九八四》后感

2022-5-16 19:10|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78| 评论: 0|原作者: wildgun

摘要: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wildgun\2019-10-14-18-50-12-39692266951000-??? - wildgun的个人站点。御宅族,圣地巡礼爱好者-采集的数据-后羿采集器.html

标题

读《一九八四》后感

标题链接

http://wildgun.net/2015/11/book_review_of_1984/

导语

由于平时不看恐怖小说也不看恐怖电影,因此这是我第一次觉得品读一部作品时的“代入感”竟是那么令人厌恶——尽管在玩galgame时或玩RPG时,我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代入感。《一九八四》这本书显然是个例外,读这本书的代入感甚至让我犹豫要不要写这篇读后感——正如作品一开头主人公犹豫是不是开始在白纸上写日记一样。 2份恐惧 政治讽刺方面的我就不说了,因为以我对政治啦社会啦等方面的了解,还远未到评论这部作品的储备水平。于是我来说说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2份恐惧: 继续阅读

日期时间

2015年11月30日

正文

由于平时不看恐怖小说也不看恐怖电影,因此这是我第一次觉得品读一部作品时的“代入感”竟是那么令人厌恶——尽管在玩galgame时或玩RPG时,我总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代入感。《一九八四》这本书显然是个例外,读这本书的代入感甚至让我犹豫要不要写这篇读后感——正如作品一开头主人公犹豫是不是开始在白纸上写日记一样。

2份恐惧

政治讽刺方面的我就不说了,因为以我对政治啦社会啦等方面的了解,还远未到评论这部作品的储备水平。于是我来说说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2份恐惧:

第一份恐惧感源自当我了解到这部作品的出版时间——1949年。这一年发生了什么,相信对于能读到并读懂这段文字的人来说,说很清楚的。然而也就是说,这部作品并不是一部对1949年后情况的总结,而是在1949年或更早的时间点上,对之后对世界作出的预言。然而:很大一部分上,预言正确了。并且这预言准得比中国《推背图》、《烧饼歌》或是法国的诺查丹玛斯《诸世纪》(《世纪连绵》)那种语焉不详诗来凑的预言书准得多了——《一九八四》中描绘的世界情况,在出版后竟以类似的面貌发生了,我们称之为“十年浩劫”。或许我这么说还不太准确,因为谁也保不准现在一个个电脑屏幕或移动终端的平不就是一块块“电幕”。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仍是书中的情况。

可怕的是,人类中的某位作者在1949年的时间点上十分具体地预见到这样的可能性,然而人类文明所覆盖的大陆区域靠东的那边,竟真的上演了。换言之,人类发现了、预见到了,却仍未能有效避免。

再说另一件可怕的事。

当我读到《一九八四》前一半时,我已经有点害怕和压抑,倒想着:为什么这样内容一本书现在允许出版了呢?甚至允许出现在公众人流量特别大的书店里了呢?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已经逃离了书中所描绘的这个世界,转而进入了黑猫白猫的新世界了呢?

但当我读到后一半以及读完全篇时,我的这种幻想消失了。如书中所写,主人公温斯顿所读的那本以虚构角色果尔德施坦因所写的《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其实正是奥勃良给他的,甚至就是奥勃良写的。而书本第三部分拷打、电击及思想改造,很多耶都是奥勃良实施的。也就是说:奥勃良这群人他们不怕给你看到这些书,不怕你认识到真理,因为他们可以创造出更真的真理——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及理想是自洽的:哪怕他们无法延缓或停止自身的衰老,他们整个集体对权利的追求仍是可以永久持续的。奥勃良充满了信心,可以不畏惧这本书被主人公温斯顿读了之后影响集体的追求。

现在,这种自信分成了三个方面来讲,归结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种解药?

那么,如果一个文明真的走到了如书中所写的结症里,那么解药在哪里?我肤浅地想到了三个方面:

第一个可能性:性的欢乐。虽然在书中由各种教育或条件反射,可以将性的乐趣强压下去,但人类——不,整个生命体系几十亿年发展而来的性本能以及在大脑中形成的奖励机制,我想总能起到一些作用。让那些书里所谓“上等人”也不纯粹地神秘于对权力的追求,而是更富人性一些,更知道性与美食的乐趣一些。那样,或许为了纯粹追求权力的体系就会松散开来。

第二个可能性:懒。在读书过程中,可以发现要维持这样一个体系,是很花费功夫的,哪怕是对主人公一个人的拷问,就要花费四五个人轮番上阵。这样无论是从个例来说,还是从整个工作环境来说,都太花费精力了。人总会懒惰——然后觉得不那么也无所谓,放松一些拷问也不会有什么了不起,于是就有了漏光的缝隙。记得高中数学老师说起过,懒惰是进步的源泉,人类因为想要偷懒,所以才发明了各种进步的道具。对于《一九八四》这本书的内容来说,或许人类的懒惰天性也是一个解:当发现维持这么一个体系无论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从对个人的处置上来看,都要花费三倍五倍的成本去应付,在发现得不偿失后,“懒”就成了可能造成松散的另一个因素。

第三个可能性:世界的复杂性。书中三个国家近乎是同时诞生出这一社会理想的,因此造成了彼此之间的默契。幸好,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各国之间的理想似乎还有所不同——哪怕最终理想真的是可怕地相同,但至少现阶段各国领导人对这个理想的领会与执行的进度并不相同,因此有的国家简直是书中的翻版,另一个国家可能还处于打着自由与正义的幌子的阶段。赖于有着这样的世界复杂性差异,接近于书本现状的国家就会遭到还未显露出书中现状国家的批评、阻挠和干涉。这样互相之间的摩擦至少可以减缓如本书作者所假设的所有国家向同一目标进发的进度。

2+2=4,药不能停。

文章信息

Posted in: 未分类. Tagged: 一九八四, 反乌托邦, 读后感. Leave a Comment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