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本日语的谚语词典《故事とこわざ活用辞典》(創拓社出版),里面大部分日语谚语其实都相当似曾相识——其实有很多都来自汉语。
直到我看到了一个谚语:「雪上霜を加う」,怎么看怎么都是中文成语「雪上加霜」是不是?
然而,它的解释却是:「似たようなものを加えることから、変わりばえのしないことのたとえ。また、余計な努力をするたとえ。」这个解释用中文来说,大意是:比喻在一个事物上加上相似的东西因此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或是比喻为不必要的、过量的努力。
咦?这与中文里的「雪上加霜」有很大的差别,对不对?中文里的意思是已经遭受一份很重大的痛苦了,接着又遭受一份痛苦,痛苦加痛苦,越发痛苦——其实对于这个成语,我一度以为不是「雪上加霜」而是「血上加霜」(和「伤口上撒盐」记混了)。
不管怎么说,在中文的「雪上加霜」与「雪上霜を加う」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中文的意思是说痛苦加痛苦,更痛苦;日文的意思是说已有的加相同的,是徒劳。
那么,到底这份差异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我继续看了《故事とこわざ活用辞典》,上面记载的出处是《碧巌録》,即简体中文名为《碧岩录》的书。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网站上,查到此句出自于《卷第一》
48 举德山到沩山,挟复子于法堂上,从东过西,从西过东,顾视云:「无无。」便出。雪窦著语云:「勘破了也!」德山至门首却云:「也不得草草。」便具威仪,再入相见,沩山坐次,德山提起坐具云:「和尚。」沩山拟取拂子,德山便喝,拂袖而出。雪窦著语云:「勘破了也!」德山背却法堂,著草鞋便行。沩山至晚问首座:「适来新到在什么处?」首座云:「当时背却法堂,著草鞋出去也。」沩山云:「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雪窦著语云:「雪上加霜。」
55 到这里唤作沩山与他受记得么,唤作泽广藏山,狸能伏豹得么,若恁么,且喜没交涉。雪窦知此公案落处,敢与他断更道:「雪上加霜。」又重拈起来教人见,若见得去,许尔与沩山德山雪窦同参,若也不见,切忌妄生情解。
56 一勘破,二勘破,雪上加霜曾险堕。
59 雪窦颂一百则公案,一则则焚香拈出,所以大行于世。他更会文章,透得公案,盘礴得熟,方可下笔,何故如此?龙蛇易辨,衲子难瞒。雪窦参透这公案,于节角聱讹处,著三句语,撮来颂出:「雪上加霜,几乎险堕。」只如德山似什么?一似李广天性善射,天子封为飞骑将军,深入虏庭,被单于生获,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遂诈死,睨其傍有一胡儿骑善马,广腾身上马推堕胡儿,夺其弓矢,鞭马南驰,弯弓射退追骑,以故得脱。
由此56「一勘破,二勘破,雪上加霜曾险堕。」一句,我认为在这里是与现代中文里的意思相同。又,《碧岩录》写于宋代。此外在百度百科「雪上加霜」词条还给出了另一个出处:《景德传灯录》。在维基文库「傳燈錄/08」中查得:
大陽和尚。伊禪師參次。師云:「伊禪近日一般禪師。向目前指教人了取目前事。作這個為人。還會文采未兆時也無。」伊云:「擬向這裡致一問。」問:「和尚不知可否。」師云:「答汝已了,莫道可否。」伊云:「還識得目前也未。」師云:「是目前作麼生識。」伊云:「要且遭人點檢。」師云:「誰?」伊云:「某甲。」師便咄之。伊退步而立。師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顧後。」伊云:「雪上更加霜。」師云:「彼此無便宜。」
这一段我有一些看不懂原文,不知道禅语深意,因此据此难以明确判断此处「雪上更加霜。」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景德传灯录》也是写于宋代。
总结:目前以我的浅见,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就《故事とこわざ活用辞典》上所载辞条释意,及来源出处,可知现代日语中的「雪上霜を加う」与出处《碧岩录》中所使用时的意思有较大不同,而《碧岩录》中使用时的意思更接近于现代中文中的「雪上加霜」。至于这个成语后来在演变并传入日语过程中,到底是经由谁、哪一步而曲解、变化了意思,这目前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