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喜羊羊”浅谈国漫(2)——低龄化与低幼化(上)

2022-5-16 19:11|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58| 评论: 0|原作者: 可见青山老

摘要: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2019-10-8-21-59-20-31780830460499-可见青山老的个人空间 - 哔哩哔哩 ( ゜- ゜)つロ 乾杯-采集的数据-后羿采集器.html

标题

透过“喜羊羊”浅谈国漫(2)——低龄化与低幼化(上)

标题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640868

meta-col

动漫杂谈

view

3776

like

187

comment

68

time

2018-12-1

字段1

在写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了国漫中让我非常难以想象的问题——常多的人本能的去贬低《喜羊羊》系列与《熊出没》系列,认为家长不应该将他们所看的动漫与这些东西画上等号,认为所有的动画都是幼稚的作品。

这种想法只说对了一半,我们现在所看的很多动漫是与《熊出没》这一类动画有完全不同的受众的。但是请不要贬低《熊出没》它们!很多人完全的扭曲了低幼化和低龄化这两种作品概念。甚至有些低龄向的作品无缘无故的背上了低幼化作品的黑锅。

所以,我希望看到这里的每一位读者认清一个事实——低龄化的作品绝对等于低幼化作品,别说《熊出没》太幼稚,是垃圾。因为它本来就是不是给你看的!

没有找到正确的原因随意栽赃的你,才是垃圾。

我之所以说的这么过火,是因为低龄化作品其实是一个国家的动画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向《喜羊羊》,《熊出没》系列在我看来,还算是不错的低龄向作品。他非常好的保障了低龄化市场的消费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低龄教育普及的作用。也许你很难相信,低龄化作品对于中国的社会意义,以及低龄化对于中国动画,乃至于“中国学派”的意义。(这些我会一会详谈)

所以请你记住,你永远无法让一个4-5岁的小孩子通过看《EVA》明白“友情 爱 希望”的意义,但是《熊出没》可以。《喜羊羊》与《EVA》的受众永远隔着一座山,所以你没有必要去辛辛苦苦跨过山,去踩与自己毫无关联的山门一脚。

当然,就像我所说的,低龄化作品终究只应该是中国动画的一部分。然而据统计,2013年中国低龄向作品占据动画市场近100%的市场份额,只有少数类似于《魁拔》和《秦时明月》这些作品是全年龄向的。

为什么低龄化作品会占据那么高的市场份额,而低幼化作品又是如何存在的呢?

那么,正题开始!

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

我想现在是个看动漫的,听到任何人尤其是你的父母对你说出这句的时候,绝对有一种想要骂娘的心态,我是我也骂!

但是如果让时光倒流到国漫最辉煌的上世纪50-—80年代“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这句话完全没有任何问题,那时候的动画片,不对,那时还是被叫做“美术片”的动画作品的面向受众绝对是小孩子。

中国早期动画《骄傲的将军》

而稍微有点社会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任何国家,任何艺术艺术的发展性质与发展方向,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乃至是国家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中国的动画片,或者说中国的“美术片”的发展也自然不会例外。于是世界动画发展史上最有趣的一段发展史在中国开始了。中国的50-80年代——计划经济开始了。

这样的经济体制不仅决定了“美术片”的创作机制,艺术特征,也规定了包括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内的动画工厂的运营模式——“非商业化”“非市场化”

那时的“美术片”的创作目的,除了“为政治”就是为了教育和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要求,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服务与政治”“教育儿童”。甚至“政治服务”大于“教育儿童”的意义。

中美苏的新仇旧恨

虽然我没有并找到明确的资料表明,中国当时的动画创作模式与美国动画彼此针对,但是毫无疑问的中国那一时期的“美术片”与美国的动画片从各个方面都有着明确的区别。

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动画片的意识形态的对立,下面这一段看上去非常邪乎的,对于美苏的动画评论就是那时动画中国动画意识形态的非常好的缩影:

美国动画被认为“ 不外是宣扬帝国主义的' 文明’,白种人的优越与万能,殖民地‘士人’的愚昧与驯服,美国武士’的‘英勇高贵’,se 情与yin 荡,离奇古怪的杀人犯罪和灰色颓废的宿命思想。这些影片在观众中所起的作用是:去崇拜帝国主义的“物质文明’,迷醉于影片所教导的堕落的犯罪的生活,有些蒙着“文艺巨片’  的糖衣的影片,粗粗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露骨的反动思想,但它的唯一一作用, 也只是叫人忘记现实,不看现实的丑恶,麻痹了斗争的意志”。

苏联动画则被认为“以它的布尔什维克党性,以它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正确地处理了人民的形象,正确地表现了苏联人民的生活与劳动,斗争与希望”。“也以它无可争辩的真实性,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苏联所作的无耻的造谣和污蔑,  同时也使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那些虚伪无耻和包含毒素的电影制作,在人民的面前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

这两段话并非我胡编滥造,而是在1951年11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明确登载的!

而那时的中国动画创作也从来没有避讳自己作品意识价值观“仿苏化”的意识特征,最有名的例莫过于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这部诞生于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动画,虽然在评委的一致好评中获得了一等奖,但是却被所有评委误认为是苏联动画,而制作组也没有否认自己的仿苏化创作。

在这种政治要求之下,中国那时的动画创作明显缺乏“大众娱乐”精神和“娱乐大众”的姿态,通俗点,就是本应该属于市井的娱乐创作,却很难融于社会群体之中,这恰恰是市场化条件下或大众文化语境中商业动画中必不可缺的特点。

“放飞自我”的中国动画

也是因为计划经济的独特体制,造就了更为独特的是那时的动画创作机制。当时的中国动画从制作模式到播放渠道,都是计划性,指令性的,选题要统一规划,申报审批,经费都是统一划拨。动画既不需要谋生计,也没有行业竞争,因此不需要很多的动画制作机构也不需要很多的动画作品。

那时中国动画因为这种不计成本不需要迎合市场的创作方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被很多外国同行尊称为“中国学派”。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动画领域到达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巅峰。

那么既然是谈问题,我为什么要带你们回忆“峥嵘岁月”和你们说这些有的没的的呢?

因为世道变了!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经济体制的变化使得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动画制作厂,必须要为“美术片”创作自筹资金,为其“美术片”作品寻找市场受众,而这些原本都是不需要“美术厂”考虑的,因而也是其完全不擅长的。

而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发展了半个世纪的美日动画产业开始向中国市场发起了致命的冲击。彷徨无措的中国动画市场,开始迎来了最黑暗的15年。

当日漫砸门

中国动漫产业的重新起步是从2004年开始起步的(2004年4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出台《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动漫产业的性质和特点,中国动漫终于结束了长达15年的彷徨期,正式踏上了产业发展的征程)

然而,这个时间既晚于90年代的中国文化体制和电影体制改革,更晚于80年代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这样的时间差不仅使得国产动画大规模产业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国经济发展,也落后于整个文化和电影的发展,可以说已是先天不足。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间差使得中国动漫失去了抢占市场的先机:日本,美国的动漫作品大量进入中国,既挣够了中国市场的票房,更是培养起中国观众尤其是90后,00后对日,类动设的偏爱。

在国务院和国家广电总局出台《推动国产动画快速发展》的文件之前,文化部曾经做过一次全国范围的调查,结果显示: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初中、高中生,平时看的动画片、漫画书百分之九十及以上都是日本和美国的,对国产动画基本不看也知之甚少

毫无疑问,“美影厂”多年来创作的“美术片”或“中国学派”动画,也就是在这个“时间差”中被自己本国的观众抛弃的;不止如此,由于观众趣味、习惯已经形成,要想赢得这些观众的喜爱,还必须首先迎合他们的趣味、顺应他们的习惯。

这也是中国动漫产业迄今虽已发展多年,动画获得全民关注,但“美影厂”仍然举步维艰、“美术片”还是没有起色、“中国学派”依旧不受待见的原因——大 多数国产动画企业出于商业、市场的考虑只能选择模仿“日漫”或“美漫”。

然而,这种中国动漫的发展方式是绝对不被中国政府和中国艺术界所赞许认可的。为了让中国动漫“走上正道”,走出中国特色。

一场有关于政策,市场,制度的中国动漫产业大变革开始了……

没想到自己会因为这个问题说这么多,算了下如果一口气说完,大概要7K字,我写着难受,你们看着也难受,索性就再分了个上下(也许是,上中下,我才写了大纲的1/3)。

不知道我这样和你们扯你们到底习不习惯,或者说看不看得下去。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务必评论或者私信我,这个系列的每一条评论我都会看的(虽然不一定会回)。

最后老惯例求点赞,求硬币,求收藏!要是五连当然是最好的啦!

就这样吧,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