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次元界的发展到人权的迷思

2022-5-16 19:12|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70| 评论: 0|原作者: 同和君Hocassian专栏文章合集

摘要: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2019-10-8-16-18-6-11306883030899-同和君Hocassian的个人空间 - 哔哩哔哩 ( ゜- -采集的采集任务的数据-后羿采集器.html

标题

从二次元界的发展到人权的迷思

标题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608168

meta-col

动漫杂谈

view

622

like

46

comment

29

time

2018-6-18

字段1

从二次元界的发展到人权的迷思

字段2

引子

十年前,一部传说级别的催泪治愈向作品横空出世,她,就是带给了无数人无尽感动与泪水的《Clannad》。但是,假设这部红极一时的作品晚十年发布,登上如今的新番榜,是否还能取得和当年一样优秀的成绩呢?

琴美父母临终前的举动,宁姐为了小镇的和平而做出的牺牲,美佐枝家猫的报恩,芽衣妹妹与春原之间的羁绊……这些重视个体价值的故事仍会被交口称赞,但除此之外,一些过于感性的片段很有可能会引发大众的争议与不满,这种不满甚至会压过这部作品的长处:

1.芳野佑介的吸毒被洗白

2.智代外传中,她对爱情的执念却导向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3.冈崎的父亲在他母亲去世后,确实鼓起勇气,花心思将他抚养成人了,但与此同时,他也有着卑劣的一面,诸如进行某些违法犯罪的活动而锒铛入狱,甚至还影响了自己儿子的升职。然而最后冈崎不仅原谅了他,还去思考「这个人是否有着幸福的一生」……这样充斥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言论已无法感动觉醒了的观众们。

4.故事的最后,渚去世了,汐也离他而去了。冥冥之中,冈崎回到了与渚相遇的那一刻,最终他还是选择这条导向悲剧的道路,但这一回,世界发生了转变,一切都好了起来。乍一看作者这样的表述似乎没什么大问题,但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者实际想潜移默化我们的,是鸡汤一般的「坚持就是胜利」、「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等一系列麻痹人心的思想陷阱,这正是这类「治愈向」作品的本质:告诉你,你的失败是暂时的,如果你运气好点,估计现在就成人生赢家了。所以,你要继续努力,继续拼搏。但实际上,你可能根本就没努力到那个份上。

人们对待《智代After》态度的转变,包括近些年诸如《花开物语》等青春工作类番剧的爆冷也说明了这一点,现在的这个社会,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候,是一个尤为重视个体,重视人权的社会,哪怕那个主体只是文学作品里的一个虚拟形象。


大众因何而觉醒?

这种全民思想上的转变,比起充斥着低龄人群的二次元圈子,以著名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为首的三次元群体更先一步开始了这种突破。

但是要指出,最重要的一点,推进中国步入人权时代的,恰恰是网络的普及。不仅中国是这样,美国、日本等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时期,而且幕后推手清一色都是网络。

在人均一部智能手机的今天,每一个人都成了一个微型自媒体,任何不公平的待遇都有可能在一瞬间被拍下上传,接着加害人无休止地被众人唾骂。

但换在过去,没有人有手机,就算有也没有今天这样成熟的信息发散平台,无数侵犯人权、蔑视个体价值的事件就这样并入了历史的长河。就算之后当事人用文字描述出来,但这样的冲击力也是远不如音像类的证据,况且没有网络作为媒介的传播手段,维权之路举步维艰。

人权主义的觉醒意味着什么?

聪明的同学应该发现了,上文中我只是客观地描述了重视人权后大众的思想状况,并没有去下一个定义,去评判这样的觉醒是否正确,是否合乎这个世界的规律。因为笔者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至今也没能获得一个理想的答案。那么,今天我就把困扰我的这个命题分享出来,不知聪明的你,能否给出令人信服的方案呢。

前几天看了木鱼水心速读的电影《模仿游戏》,这部电影讲述了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分析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图灵在二战中帮助盟军破译纳粹德国的军事密码的真实故事。

图灵自幼在同学的欺凌中长大,却对这个曾深深伤害过他的社会表现出了无比的热情。「被这世界伤的越深的人,就越会去努力让这个世界充满爱」,也许就如同笔者在《暗影年华》中的那句话所描述的一样,这只不过是他在向这个社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然而他在秘密机关工作的日子,也同样是饱受非难的。面对着奸险狡诈的局长,他不止一次地想要离开,但还是被助手「琼」的一席话语给劝了回来:

「有时候最意想不到的人,才能做出最超乎想象的事。」

私认为,这句话,就如同一个骗局,残忍地夺去了图灵的人权,让他在如此蔑视个人价值的环境下完成了对世界的拯救。但同时,也赋予了他人生的意义,让他名垂千古。这样的矛盾,无以言表。

《嫁给大山的女人》、《摔跤吧,爸爸!》等有关人权的作品里,无一例外地反应了这种矛盾:没有了人权,却收获了自我的实现。知乎上不乏有人对此的评价是:「这是虚伪的,不真实的自我实现」、「并非自由选择的道路,即便是实现了自我,也不应被承认」,等等。

倘若这个世界真正开明,真的能够给予每一个个体自由选择道路的权利,就社会大同了吗?并不!米泽穗信笔下的古典部系列第六卷《迟来的翅膀》中就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情景:千反田原本打算在她老爸的安排下继承家业,但突然间她老爸又说不用她继承了,自己爱干嘛干嘛去……这让千反田无所适从,陷入迷茫。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今天的社会,如果有人能把自己的兴趣升华为职业,想必是一件极其幸运与幸福的事情。但兴趣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拿笔者举个例子,之所以我今天会选择做视频,是因为初中的时候初恋被抢走,极度地想表达自己委屈愤怒的心情,而当时的我选择了通过拍摄视频来表达;今天我会选择计算机软件这个专业,是因为我的童年是在一个没有计算机的环境里长大的,当时父母离异,我被拜托给外公外婆抚养,那个时候又因为某种原因,家里不允许存在任何电脑、网络相关的设备,这使得我被那些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疯狂嘲笑;等到我搬回广州后,父母的严厉家教让我再一次远离了电脑。这使得我对计算机产生了无比的兴趣。

所以,我们的「自由意志」是真自由吗?在选择权被剥夺的情况下去实现自我,就真的是错误的吗?也许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

人权时代来临前后,大众的心态有了哪些转变?

可能看到这里,的确会有些朋友对前后文的关联有些疑惑:对《大山》这部作品有异议大概能够理解,但对于《CL》的态度会有转变,这又是为什么?

就拿《智代After》举例子好了,上文中,我有提到发生「让玩家普遍感动」这一背景,是发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的。那个年代是什么年代?2008年左右。那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具体内容我就不在这里点明了。再加上举国大难「汶川大地震」,整个中国社会陷入了近十年来最黑暗的时期,而《大山》等弱化社会核心矛盾,掩饰人性丑恶的影片,正是在这一时期所拍摄的。

恰恰是在这样的时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迅速肆虐中国,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学会了外强中干,趋炎附势,谗上媚下。网络上流行的第一轮段子,是「手凉的女孩,你伤不起,上辈子她们是折翼的天使」等各种盛极一时的无病呻吟毒鸡汤,还有「不转不是中国人」等浮夸酸臭的爱国文案。

我在《寻找人生的宝物,点燃希望的亮光》这篇文章里已经把事情说的非常清楚了,主题表达的是正能量吗?是的。这种鸡汤言论有效果吗?有。但这样的想法合乎人权的维护吗?不合乎。它就像一碗鸡汤,一个骗局,让你坚强地走下去。

只有在被生活死死地按在地上摩擦,背负了太多责任,只好逆来顺受,逼上绝路的人,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被这样的故事所打动——我们别无选择。甚至还会告诫那些试图反抗的人:别挣扎了,没有用的。还不如选择服从安排,也一样可以实现自我。

那时的我们总是被压迫,无处宣泄,近乎绝望,有且仅有这样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撑下去,去面对这残酷的生活。而也正是这样的动力,让我们不计得失地拼搏,往往就会出现奇迹,做到那些我们不敢想象的事情。

然而,人权时代到来之时,这一切都变了。这个时期其实并非特指某个具体的时间段,而是对单独个体而言的「觉醒」:比如脱离了高中痛苦的学习生活,与心爱但家人反对的女孩私奔,辍学放弃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自主创业等等……

我们不再会被「治愈向」的作品所打动,我们学会了「佛系」的生活方式,我们总会对自己说:「对自己好一点,不那么努力也是可以的」……

于是乎,在重视人权的浪潮下,有的事情却开始往消极的一面发展了:

现在的小孩不用害怕老师会体罚了,但老师开始害怕他们早恋怀孕了;

现在的民众不用害怕警察暴力执法了,但警察开始害怕不讲理的无赖了;

现在的女生不用害怕渣男来袭了,但男生们开始害怕极端女权主义者了……

究竟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呢?在人权主义盛行的潮流下,我们该如何把握住自己的心态呢?这大概会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命题吧。

尾声

我们现今生活的这个社会在不断地步入民主的浪潮,愈加尊重个体的声音,这是极好的,证明了我们在不断地进步。

然而,当我们在为《嫁给大山的女人》中的山菊鸣不平,批判农村里的某些传统家庭重男轻女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与此同时也有着不输于此的进步:

当印度人为《摔跤吧!爸爸》中力排众议的马哈维亚喝彩时,

当《三块广告牌》中海耶斯和狄克森握手言和时,

当在绪花等人的努力下让祖母最终选择离开「喜翠庄」时,

虽然最终的结果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似乎有那么些许的不尽人意,不够人文关怀,但他们是有在努力的,有在进步的,这就足够得到我们的赞许了。

当人权时代真正到来的那一天,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大概只有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才会知晓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