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写日常的时间。近来主要的精力放在工作上,累得要命;剩下一点可怜的精力则用来修复主题无穷无尽的 bug,基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看书或者看番。待这一阵熬过去我势必要放纵一番。
一直没来得及在博客上提及苹果十月发布的新品,这次发布会比 9 月场好看得多(貌似也贵得多)。Mac 系列一直以来都是我很憧憬的设备。大一短暂地使用过最低配 11-inch MacBook Air,当时年轻,面对 OS X(当时还叫这名)不为所动,反倒是在 128G 的 SSD 上硬生生又塞进去一个 Windows 7,现在想来简直是暴殄天物。当我了解到 OS X 的强大时,设备已经被我卖掉了。经过了后来几年追逐最新设备,我逐渐从买新设备中毕业了。算起来这还是苹果自己教给我的道理。
我很喜欢苹果的广告,经常去 Apple YouTube 官方频道一遍又一遍地看,久而久之我逐渐开始思考为什么这样的广告吸引我,而 OPPO、ViVO 却做不到。仔细看 Apple 的广告,其重点几乎从来不是 “我们的产品多厉害”,而是 “你用我们的产品能完成什么事情”,that is:
Don't focus on the device itself, focus on things you can do with it instead.
这就是我对消费级电子产品的态度:更关心这个设备能对我的日常工作生活有何辅助,而不是它有多大的内存,多少个核心。
当明白这一点时,我对新设备的渴望就消减了。当我的 iPhone 进水损坏时,我选择花 2000 去直营店换新机继续使用,而不是花 6000 买一部 iPhone 8,因为我明白,iPhone 8 能帮我做到的,iPhone 7 也可以。这与那种「又不是不能用」的得过且过不同,更偏向理性的考虑。
我对 iPad 的态度转变也是源于此。前段时间卖掉了手里的 iPad,换成了价格更低的 Windows 便携笔记本,发现这是非常适合我的选项。用这个廉价笔记本,我完成了很多 iPad 很难做到的事情(比如写出了 RAW 这个主题)。一个真正合用的键盘,全功能的 Windows 10 系统,对我来说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就是创造,但近两个月,世界上两位极有创造力的人却离开了:一位是金庸,一位是 Stan Lee。说实话,我不是武侠迷,漫威电影虽(几乎)悉数看了,对美漫却了解甚少。但这二位的离去仍然让我唏嘘不已。
得知 Stan Lee 去世的那个早上前一天我刚在电影院看《毒液》,最后老爷子遛狗的镜头还引我发笑。我看漫威电影不只一次地想过,老爷子一大把年纪了,希望身体硬朗啊,没想到……
金庸与 Stan Lee,一位为东方阐释英雄主义,一位为西方阐释英雄主义。许许多多的人,就是在他们作品的熏陶下,得到了正义、爱与希望的启蒙。多希望他们能继续下去,可是时间却没法倒流了。
我想起前两天发生的一件小事。当时是晚饭后去校门口咖啡店买咖啡,看到一男一女打架,我赶紧上去拉开。男的让我直接报警,女的不依不饶。
我说,报警不至于,处理好就行。女的用响彻云霄的声音对我吼:“关你什么事!你能不能滚开!?”
我顿时愣住,回头看一眼围观群众,觉得极其尴尬,然后就离开了,事后我觉得我怂。但过了一夜再回头想,真的便觉得关我什么事呢?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小乱子。
我曾憧憬一个互相不打扰的简单社会,但是这样人与人之间大概真的会变得冷漠吧。「尊重别人的意志」变成了幌子,用来掩盖自己薄弱的社交能力。有一件事情我说不好:我们到底是应该期待一个人人都据理力争却冲突不断的社会,还是一个管好自己却互相不再接触的社会呢?
但唯一确定的是,生活总有小乱子。只盼自己能驶好生活这艘小船,虽可能摇摇晃晃,但只要能平安抵达目的地,就算是一辈子过得凑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