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答题卡怀疑被调包”闲思之一(教育闲话)

2022-5-16 18:50|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69|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河南高考答题卡怀疑被调包”闲思之一(教育闲话)

张清驿 张清驿站

作为家长,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河南高考答题卡怀疑被调包”闲思之一

广州市第六中学 张清

据新华社电 近日,网上出现“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信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11日,河南省纪委监察委通报调查结果:4名考生答题卡均为本人书写,不存在人为调包试卷和答题卡现象。

至此,河南四地四考生高考答卷疑似被调包这一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终落幕。虚惊一场之余亦当引发诸多反思。

其实,这一疑似调包事件经媒体披露之时便有许多经不起推敲的疑点——

首先是动机存疑。500多分的成绩其实在河南已经不太可能考取稍好点的一本院校。采用四科调包这么大的动作,最终要谋取的甚至有可能连一本院校都不一定能录取的结果,其风险之大与所获取的收益之微明显反差过大。这实在让人费解。

更重要的是这种多市多人多科调包,在现有的高考管理体系下近乎神话,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高考关涉千家万户,也是整个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实际上其早已不只是单单的教育考试,更赋有更多政治内涵。单单是每年高考开考的特定日子,不只是教育部门全体总动员,各地政府统筹之下,公安、消防、电力、卫生医疗、环保等多部门更是集体行动、各司其职,给予高考以最优保障。高考阅卷期间,各省分管教育的副省长通常都会代表政府到现场看望慰问大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人胆敢调包答卷,显然已不只是单纯的违纪的问题,更需要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倘为招考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无异于政治自杀(而一般的工作人员,既无此能量,更无此胆量)。

而且,时下的高考全流程监管,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技术手段跟进,都已相当缜密成熟。只要是参加过监考的老师都知道,一科一调,临场宣布,也就是你只有在进入考务办公室签到领卷时才知道你监考的是哪一个课室。从领卷这一刻起就必须是同场双人同行,直入考室,沿途有场外工作人员监管。进场后则是全程有连网视频监控。结束时更需双人共同整理并当场密封答卷才能离场直返考务办公室送交审核。四科考试,涉及随机安排的八位监考老师,考务办根本没有备用密封签,所以在考点调包的可能性为零。答卷扫描入库,更是在视频监控下的多人共同操作,其调包可操作性同样为零。

退一步说,倘真有人有如此大的能量来做这个牵涉面极广也极容易泄漏而成集体职业灾难的答卷调包,那他为何不走直接替换答卷或是直接修改分数这类更具可操作性风险也相对更小的“捷径”呢?

此外,此前坚信此事为真者最津津乐道的便是考号涂改和字迹不一的问题,其实也是个伪问题。现在的答卷卡采用的是不干胶二维码粘贴条。机器扫描时识别的是二维码,至于考生填 涂的考号、姓名之类其实根本不影响扫描录入。所谓涂改考号甚至二维码下的序号便是调包之证的说法实属荒谬。

此次事件中有两位坚定举报者据说都是检察官,理应具有相当的案件侦办水准。只要稍咨询下参加过监考的老师们、还有招办的相关工作人员,其实很容易熟知这些基本常识。本不至于因误判而越走越远,无论是时间、精力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代价不匪。更遑论这一事件对整个家庭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实这里有个关键的因素,便是作为家长,我们往往会非常善良的近乎无条件的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绝不会向家长撒谎。更何况是如此重大的问题。可现实却又非常残酷,囿于极为复杂的主客观要因,孩子对家长不说真话的现象其实并不鲜见。——许多时候,其实作为家长,我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其成因当然也是非常复杂的。

一是我们真正陪伴孩子成长的时间并不多。中年,承受来自职场的压力最大。工作负荷一般都比较大,倘有进取之思,则有更多的自我加压。再加上必不可少的社会应酬之类的额外精力开销,及至周末,常是精疲力竭,倦怠异常。另一方面,孩子功课日增,晚归还有许多作业处理,即使是周末,也是忙于参加补习,完成作业。一家人能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并不多。时间少,沟通自然也就不多。这也必然会使二代人的心理存有距离。而这,也会使得我们对孩子的认知虚浮甚至虚假。早前,某艺界大咖曾在一知名栏目中明确表示自己的孩子绝不会变坏,可打脸时刻很快到来——其公子东窗事发而锒铛入狱,露出丑陋的真面目,反差之大令人咋舌。或为一证。

二是我们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预期依然非常强烈。自觉不自觉地会人为拔高对子女的成长期望值。这也会使得我们对子女的认知蒙上一层厚重的理想化的色彩。当这种预期与孩子的实际能力之间出现极大的落差时,就极容易产生畸变。孩子在巨大压力之下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轻则撒谎欺骗父母,重则自悲厌学,甚至是走向极端。近年偶见报端的高三学生自杀,早年发生在浙江杭州的所谓“优秀学生”残忍勒死自己的单亲母亲便有此因。就“河南考卷疑似调包”事件来说,从媒体陆续披露的情况来看,那位在父亲眼中相当优秀的考生,其实际学业情况并不理想。所谓年级前几百名绝并非常态。单从高中学业考无一门A,多为B,不乏C就可管窥一二。一般来说,属中上水平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定是A居多,B极少,C本就不该出现。——这说明该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既不顺畅,也不频密。可能更多的还是相信孩子报喜不报忧式的成绩汇报。

三是孩子有撒谎蒙混过关的多种诱因与需求冲动。社会整体上来说仍然偏多的为谋求一己私利而不守诚信的思潮浸染,学校教育过分倚重成绩而相对弱化的德育评价也使得不守诚信在部分学生中依然有一定的市场,——未成年人的特定身份使得其撒谎所付出的个体成本也极低,一般谎言被戳穿之后也不过就是瞬时的尴尬而已,老师一般也不会深究。更多时候,为顾及其体面,一般也不会当众戳穿,连瞬时的尴尬也不会有。加之家庭寄予的厚望已成自己难承之重,多种因素叠加,容易使得身处其中的学生个体不自觉地会选择撒谎欺骗家长。现实中,并不乏熊孩子成绩造假糊弄家长的事例。早前甚至还有过学生花钱雇人冒充家长到校开会的荒唐事情。都说明这种情况的真实存在。

就河南考生答卷疑似调包的事件来说,其实也存在这个问题。无法面对自己或本就存在的或临场发挥存在重大失误的低分,便痛哭流涕的否认这个成绩。一般的家长在短时的失落之后会选择接受现实,反过来安慰自己的孩子。只不过这位父亲没有按一般的套路出牌(实际上可能其心理落差更大,更难接受这一现实),而是调动多种社会资源查看孩子的分数及原卷,孩子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编下去。即使是履行相关手续,到了调出原卷时,则又炮制出别人摹仿自己笔迹这样的新的谎言。误导家长在错判的路上也越走越远。

教育实践中,我们总能发现在成长路上走得磕磕绊绊的孩子,他们的家长有不少都是习惯性的选择偏信自己孩子的话,而不是同学的话,老师的话。由此也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纠纷与麻烦。比如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就不问清红皂白大动干戈兴师问罪。比如孩子与老师之间有了一点不快,就率众问责于师,甚至是大打出手,闹得鸡犬不宁……

而所有这些,实际上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只关乎学业成绩,更涉为人之品。当然,要消弥这些隐忧,方法也很简单。一是要更新育子之念,不必一定要成名成家,只要健康成长,将来成为能自食其力有益社会的合格公民便可。避免脱离孩子实际的虚幻期许。二是要加强家校沟通,勤问于师,利于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形成更为真实的认知。三是要高度重视诸如诚信之类的品质养成。力避孩子形成无可挽回的人格缺陷。果如此,当为孩子之幸。自然也会减少诸多“坑爹”的社会怪象。


文章已于修改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