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屏幕如何担得起教育公平的重责?(时事走笔)一块屏幕如何担得起教育公平的重责? 广州市第六中学 张清 近段时间,原刊于《中国青年报》的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倍受关注,被海量转发。该文讲述的是位处云南偏远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一所县城中学,通过一家网络公司的课堂直播,与名校成都七中同步共享课堂,继而大幅提高学习成绩,部分考生考入名牌大学,实现人生逆袭的故事。 草根逆袭,教育公平,二者都是能直击公众心底最为柔软之地的高光焦点,叠加组合,成为关注热点也就再正常不过了。作为一名长期奋战于教育第一线的老兵,当然不大可能轻易相信有所谓的教育奇迹,更不会迷信单靠一种技术手段就可以成就教育神话。但读之依然会心生暖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与其说是一块屏幕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们与成都七中这样的名校的孩子们有了共享优质课堂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还不如说是给处于人生之井的孩子们投下一束走出困境的希望之光,给予他们努力上攀的奋斗之绳。而所有向“井下”打光、丢绳子的努力,理所当然的都值得肯定。对受限于多方条件仍处“井底”的孩子们来说,获得更多光亮的指引、更多绳子的牵引,他们“向上爬”的希望也就越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间公司长达十多年的努力显然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对于项目惠及的暂处贫困之地的孩子们,更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围绕这件事再喋喋不休地质疑其动机指责其不具公益性,就显得分外无聊。既是公司经营行为,当然就不是什么公益慈善项目,这哪里还需要什么长篇大论来探讨呢。只要能真正惠及孩子们,是经营性项目又有什么关系呢。助力教育从来也没有限定一定要是公益慈善方可。 就此而探讨所谓的教育公平,弄出个什么“一块小小的屏幕承载不起真正的教育公平”“一块再亮的屏幕也无法改变所有落后地区孩子的命运”之类的话题来,讲出一大堆正确的废话来,则更是无聊至极。——一间小小的网络公司,开发出个跨越地理局限、让落后地区的学校与城市名校得以同步共享教学资源的项目来,坚持十多年,而且效益还不错。惠及了一大批学生,让山沟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本就足够了。指望一家企业能负载起教育部门倾尽全力仍无法完全达成的教育公平的大任,这本就是个根本不存在的荒谬命题。既无此题,何需探讨答案? 这让我又想起早前的一道作文训练题中提到的一个名为《这条鱼在乎》的故事—— 一夜的暴风雨,使得许多小鱼逐浪而被困在了沙滩水洼里。大海近在咫尺,但它们回不去了,而且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干死。不知什么时候,一个小男孩出现了,他捡起小鱼用力扔回大海。一个正在海边散步的中年男子对孩子说:“这小洼地里有成千上万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一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回大海。“这一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着一条、这一条……” 多好的孩子,他知道无法挽救所有困于沙滩洼地的小鱼,但他笃信“这条鱼在乎”,于是尽己所能将一条又一条的小鱼扔回大海,让一条又一条的小鱼得以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这个孩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样给予了这些困于生命之井的小鱼投下了一束春日暖阳……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更热衷于倒一杯清茶置于高处坐而论道,却有意无意的忘却履平地而身体力行。人人都知要谋求教育公平,可却从未想过自己要为这一天的到来实实在在的去做点什么,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我们哪还有什么资本去探讨真正的教育公平。倘不只于此,还要对别人的努力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就实在有些不厚道,甚至会一不小心露出让人憎厌的空谈嘴脸。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此言不虚。高处坐而论道何若平地起而行之!我们无法成为教育公平的缔造者,但我们都可以成为海边将鱼扔回大海救生无数的“可爱小孩”。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