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端州府,千载包公祠

2022-5-16 18:50|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70|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三年端州府,千载包公祠

张清 张清驿站

新年刚过,整日伏案,有些疲惫,遂想起到近邻的肇庆走走。待开车上了高速看到相当稠密的车流却颇有些踌躇。农历正月初四,正是年后出游高峰,估计肇庆的鼎湖山、七星岩这些地方肯定是人满为患了,那就去相对冷清点的地方走走吧,比如包公祠。

120公里,很快便到。惊喜有二:一是免费。在时下的中国,免费的景点确实不太多。包公祠这里不用买票,停车也无需交费,凭身份证登记即可入内参观。我等小民谋生多艰,得此福利,整个人都好了,心情特爽;二是景点规模之大超乎你的想象。经当地政府精心规划、大手笔投资,这里已不再是个单一的祠堂,而是一个规模颇大的包公文化园。由包公祠、清心园、包公文化广场、宋文化街和沿江景观平台这五大部分组成,颇值一游。

包公祠,顾名知意,为纪念包公而建。肇庆包公祠始建于宋代名臣包拯去世六年后,由时任端州知府奏请朝廷批准而建。原在府衙之内,后为方便百姓祭拜迁建,历代多有修缮,香火绵延。只是文革十年,红卫兵小将们视其为“四旧”代表,将其从地球上给彻底抹去了,仅存残碑一块,实为憾事。现有的包公祠是当地政府牵头易址而建,海内外的肇庆人为此募集不少善款,新祠修得着实富丽堂皇。布局陈设与各处包公祠亦多类似,无需赘言。

颇值一谈的倒是与之毗邻的清心园。本以为就是个普通的古式园林而已,谁知走进去却是别有洞天。这里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演绎出一部古端州民俗史。不仅让我们形象感知包公在端州的业绩与作为,亦让我们了解了古端州的风土人情。一楼展厅里设有端州府衙、米仓巷、星岩书院、七星岩包拯题刻及包公带领百姓筑堤排沥、开荒屯田、开挖水井等复原场景,再现历史。栩栩如生的雕塑在园内以不同形象演绎包公故事,加上相关文物展示、3d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立体地重现历史。待走出清心园,我们或可称得上是真正的走近包公,走进古端州。

历史上,包拯在端州主政不过区区三载,却“政绩卓著,誉声昭彰:治理水患,民乐耕桑;凿井清源,驱疫除瘟;建仓储粮,旱涝无荒;兴文办学,教化隆昌;整饬吏治,廉政肃贪;巧断冤案,清白人间;扩建府署,雄镇一方”。深为一方百姓爱戴,奉若神明。故而当地即有端州包公祠、四会包公祠等三祠纪之。——百姓心中有杆秤哪,那些一心为他们谋福祉的地方父母官,他们永世不忘。

再翻宋史,则更让人惊讶——《包拯传》中提及其在端州主政的文字只有聊聊数语:“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整篇包拯传,多达三个页码,足足有1600字。而录其在端州主政的不过区区48字。初看,不解。久思,方悟:并不是为史者笔墨吝啬若此,而是包公主政端州三年,虽业绩无数,但对其一生来说,真的又是太过平常,只可择其要者而述。

思之则生不尽慨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需华丽的言辞,践行则可。无需刻意的吹捧,办实事即可。滚滚西江水,带走的是多少的往事,但包公的业绩仍在;悠悠岁月风,拂去了多少浮尘功名,而包公的美名仍在,包公祠仍在。因为它早已深深的镌刻进端州的历史、肇庆的年轮。

临行,回望,又看到了包公的那首明志自励诗《书端州君斋壁》——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修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燕雀喜,草尽兔狐愁。往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心为民系、情为民动、权为民谋者定当不朽!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