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事件给了我们什么1(时事走笔)

2022-5-16 18:50|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55|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中兴事件给了我们什么1(时事走笔)

张清 张清驿站

近来,“中兴事件”在无数国人的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美国商务部日前宣布,今后7年内,将禁止该国企业向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出售任何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禁售理由是中兴违反了美国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国技术的制裁条款。这一禁令宣布时机非常微妙,其恰逢中美因贸易差额发生制裁与反制裁的火药味十足的“口水仗”的当口,要想让人信服这只是美方依法处罚不守规矩的企业的个案,恰如某些所谓的“砖家”喋喋不休的鼓吹的那样不只是阴谋、甚至连“阳谋”都没有,恐怕真的是有辱国人的智商。但就此把它顶格升级为是一个纯粹的“政治阴谋”恐怕也难逃太过情绪化的嫌疑。摒除情绪化的躁动,静心细思,这一事件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甚多。

首先当然是凡有志于走出国门真正跻身国际一流的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那便是我们在具备国际一流企业的体量的同时,是否认真审视过我们的企业文化、我们的企业管理思想、我们的企业经营法规意识等是否还存在偏狭,是否还存在基因缺陷。

中兴事件,企业方最终选择的是消极被动的认罪认罚:20173月,中兴通讯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联邦法院认罪,承认违反制裁规定向伊朗出售美国商品和技术。缴交高达8.92亿美金的罚款,附加解聘4名高管和惩处32名涉事员工,与美商务部、司法部、财政部达成和解协议。这一事件始发于2012年,前后时间跨度有近6年之久。涉事公司实际上有足够多的时间去从容应对,包括聘请熟谙美国法律的律师团队,组建足够专业的应对危机的庞大团队,认真而严谨的应对。有数亿资金,不要说官司的输赢,单单是专业的律师团队应诉的过程,就能耗上相当长的时间了……

实际上,我们也有过应诉成功的案例。早在2002年,曹德旺率领福耀玻璃在美国开厂历经7年打拼,好不容易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也达到12%。但美国商务部却应PPG等同行业几家公司的申请,开始对福耀玻璃进行倾销调查。同年4月,裁定福耀在美倾销成立。此时福耀有两条路可走。一是选择接受,按美商务部判决缴纳巨额罚款,但可以继续向美出口;二是选择上诉。但风险极大,如果败诉,福耀就必须退出美国市场。而且,一旦进入诉讼阶段,美国方面就会对福耀开征高额税金,在漫长的诉讼阶段税金就能把福耀拖垮。当然,如果胜诉,将预示着福耀在美国市场占有率的快速增长。曹德旺和他的团队最终选择了后者。不仅聘请美国最好的律师,组建最好的法律应诉团队,甚至还赞助国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专门成立“福耀反倾销研究中心”。经过长达一年的艰苦努力,最终胜诉。福耀不仅避免了缴交巨额罚款,还赢得了同业的普遍敬重,建立起良好的国际企业形象。

这或许也从不同维度为我们的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参考样本。实际上,许多在国内做得顺风顺水的企业或为拓展海外市场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或为产能转移寻找新的落脚点、或为谋求更好的创新研发契机,都自然而然的选择了跨出国门而落子异域。但其固有的本土观念与成功经验移植异域就会出现各式水土不服,规则意识不强,法律理念欠缺。特别是对所在国的法规缺少精细化系统化的认知,对其本土文化也缺少足够的研究,生硬照搬国内一套,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实际上暴露出的还是对当代国际化营运与生存的不适应。缺少国际一流企业理应具备的真正的国际视野与格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兴事件或当成为所有意在成为全球化的国际一流企业的志者一个善意的忠告、一个切实的警醒。——以中兴这样的拥有10万员工、业务遍及世界各地、年净利润近50亿元的体量超大的全球第四、中国第二的通讯巨头,尚且存在短板与疏漏,而连遭重处。那些连中兴一路飞奔扬起的烟尘都望不到却也颇有些体量的国内知名企业,特别是那些依凭业内垄断地位与政策优势而天然成为体量超大、利润极为可观的国有大企业,还有那些依仗其是所在地纳税大户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所谓明星企业们则更应多内省多检视,否则,要么只能是大而不强,难出国门,要么只能是折戟海外,无功而返。

(未完待续)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