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汶川,风吹过那片山坡“ 临近5·12,记者一拨拨地跑来医院采访,吴丹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十年转眼就过了。 ” ● ● ● 标题 前言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整整十年,震区的空气里,似乎已经闻不到凄厉和悲苦。时间从中斡旋,悲伤被生者默默消化,只在极少数时刻倏然闪现。 十年后,大地不再震动,人们被粗暴打断的生活,也以当初那场地震为原点,延展出不同的轨迹。 丨 5月3日,北川职业中学遗址,幸存师生用床单和被套结成的逃生绳索仍挂在墙外。李峥苨摄 幸存者的十年 郑海洋没料到,疼痛会来得如此急剧,他整晚都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像这类神经末端的疼痛,看急诊是没用的。他蜷着半截身子,咬牙坚持了12个小时,第二天天刚亮,就起身去挂了骨科的号。 平日里郑海洋的睡眠质量都很好,只是最近,地震的画面和伤口的疼痛偶尔会在梦中搅拌着袭来。 丨浴室摆着一把郑海洋洗澡用的椅子。邹璧宇摄 在十年前那些铺天盖地的报道里,郑海洋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夹缝男孩”。 郑海洋本人不太喜欢这个称呼。 那是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郑海洋正在北川中学高一(2)班上课,教学楼突然晃了几下,天花板掉了些粉末。紧接着晃动加剧,碎石、板砖、房梁砸了下来。班上69名同学,只有16人幸存。 “那时能考上北川中学的,都是县里学习最好的。没想到赶上地震。” 郑海洋也许是幸运的,经历22小时的煎熬,他离开了夹缝。而不幸的是,他失去了大半截身体。 丨 邹璧宇摄 随着时间一点点推移,男孩成了大人模样,头顶也零星生出几根白发。他已鲜少回忆当年的事情。 除了最近,地震周年纪念的缘故,他在媒体的陪同下参观了地震纪念馆 —— 郑海洋想起,那里曾经有一块草坪。那是学校当年的操场,当时1米83的他常常在草坪上打篮球。 丨 晚上在外面吃宵夜的郑海洋,遇到散步回家的爸妈。他开玩笑说自己正在喝啤酒,他爸着急批评他,因为医生已经明令戒酒了。邹璧宇摄 眼下他已毕业数年,正筹备着自己的第三次创业。这次做的是残疾人相关的医疗服务,和互联网也有些关系。 商业社会,人人平等。郑海洋则需要比身体健全的创业者更加努力,北京、上海、成都到处飞,拉投资,做路演,忙起来就没日没夜。 丨 郑海洋的手机信息一直没停过。路上,有爸爸推着轮椅,他正好可以空出手来回消息。邹璧宇摄 在奔三的年纪,他也烦恼着大多数同龄人的烦恼,比如创业的焦虑,比如被爸妈催婚。 四、五月份,大大小小20多家媒体蹲守在郑海洋家的客厅,让他有点应接不暇。再加上公司新项目要融资,他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 丨郑海洋与父母在北川家中。邹璧宇摄 直到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刘旭良约郑海洋到郊外钓小龙虾。 他们是高中同班同学。10年前,郑海洋被困夹缝的时候,刘旭良一直在旁为他加油打气,直到郑海洋获救,又一路背着他离开废墟。 丨 去钓小龙虾的途中,一个小姑娘盯着郑海洋的腿看了几眼,又躲开了。邹璧宇摄 历史在十年后不经意重现,途经田间,有一段轮椅无法通过的小路,刘旭亮再次把郑海洋背了起来—— “怎么现在背你没几步就喘了?” “又不是十年前,还年轻。” “明明是你长胖了。” 丨 邹璧宇摄 失独者的十年 身着羌族服饰的陈秀蓉,是映秀地震遗址的一名讲解员。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之际,前来悼念的游客络绎不绝。 人们买上10元一篮的桑葚或5元一碗的麻辣土豆,在漩口中学遗址安静走着,时不时驻足停留,听陈秀蓉讲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丨工作时,陈秀蓉会穿上民族服装,带游客绕漩口中学走一圈。近几年她得了偏头疼,经不住太阳晒。邹璧宇摄 和许多讲解员一样,陈秀蓉也是这场地震的亲历者。做讲解员的头两年,她每讲一次就哭一次——十年前,她的女儿在映秀小学读六年级。 “(孩子)就在学校没的。” 丨受损严重的漩口中学,是遗址最主要的参观部分。邹璧宇摄 陈秀蓉还记得,2008年她在超市上班,每个月工资600块钱,夫妻俩的收入加起来仅够日常开支,少有积蓄——所以当亲戚问她,要不要把女儿送去成都念书时,她没答应。 “如果当时把女儿送去成都,一家人可能就不会阴阳两隔了。”这成了陈秀蓉多年迈不过去的心坎。 丨 陈秀蓉的微信名叫“思晨”,即思念大女儿,直到小女儿出生,一家人重拾生活,也没有改过来。邹璧宇摄 地震过后,整个映秀满目疮痍。陈秀蓉刚装修的新家垮了,工作的超市也关了,眼看着银行卡里只剩下2000元存款,她必须找个工作。恰好当时镇上招募讲解员,一次50块,她就报名了。 陆续地,许多居民在遗址旁开起了饭店和客栈,或在地震遗址附近谋一份摆摊、开车的工作。2011年,陈秀蓉也东拼西借凑了钱,开了一家“大爱民宿”,还腾出一楼的角落,卖体育彩票。 也是在这一年,小女儿徐瑊玏出生。原本昏暗的生活,渐渐被陈秀蓉一点点凿出了曙光。 丨 陈秀蓉一早起来张罗客栈的事情。邹璧宇摄 但她丝毫不敢松懈,每天早早起床,除了收拾客栈,还要准备讲解的工作。老公是一名城管,这是政府为照顾震区灾民安排的,时常需要外出执勤,家里的大小事情,自然就落在了陈秀蓉身上。 丨 晚上,陈秀蓉把小女儿接回家。女儿迫不及待要看之前记者寄给她的书,陈秀蓉一把抓过女儿的手,让她先去洗手洗脸,养成好习惯。邹璧宇摄 导游的工作最多还能跑5年、客栈的贷款还未还完。到女儿读大学那会,她和老公都要奔60了,怕是干不了太多活,挣不了几个钱。 重重焦虑之下,她对小女儿的教育分外严格,“生怕把她惯坏了”。有一次,作业里的错误老公没查出来,被老师指出,夫妻俩为此大吵了一架。 丨 小女儿名叫徐瑊玏,谐音“坚强快乐”。邹璧宇摄 伤痛难以愈合,但可以用忙碌来遮盖。“忙得脚都不沾地”,陈秀蓉就没工夫伤心。 游客一波一波地来了又走,震中映秀并未在他们的“五一”出行计划中占据太多时间。转完无需门票的漩口中学遗址,人们又回到各自的车上,焦急地汇入那条贯穿映秀镇的国道。 唯有陈秀蓉,在无数次的讲解中,一遍遍地靠近这段往事。 救助者的十年 吴丹确信,做志愿者是一件特别正确的事。 2008年,她正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念康复治疗专业,看到香港福幼基金会招募灾区志愿者,当时还在念大二的她没怎么犹豫就报名了。 丨 吴丹的相册保留着2009年与患者的合影。邹璧宇摄 第一站到达的是绵阳,江油骨科医院。震区条件简陋,志愿者们被安排住进一栋破旧的四层小楼。吴丹记得,宿舍窗户的玻璃都给震没了。 所有的治疗都在一间300平米的平房进行,原本不小的空间,因容纳了上百名急需帮助的重症患者而变得拥挤。 刚离开象牙塔的吴丹,被眼前的残酷吓住了——“好多都缺胳膊少腿,还有瘫痪的。” 川渝的空气潮湿而闷热,常常做完一次康复指导,吴丹就已大汗淋漓。 她咬咬牙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吴丹开始犹豫要不要在这里长期待下去。直到一次强余震来袭,她看到满屋的伤员,用跑的、爬的拼命往室外逃。 那一瞬间,她立定了心意。自此一留就是十年。 丨 2009年,吴丹听从基金会的安排,从江油转到了绵竹人民医院。邹璧宇摄 从2010年起,吴丹正式加入了医院,在这边安家、学方言、吃辣椒、适应没有暖气的冬天。原来的“大碴子味”逐渐褪去,这个东北女孩如今能说一口流利的四川话。 丨 吴丹给病人讲解使用器械靠墙站立的要点。邹璧宇摄 几年间,她亲眼见证了一个县级市康复医学体系的筑起。同事逐年增多,工作场所也从平房转移到了楼房。如今,新的大楼正等待动工。 这些年,周边一有重大灾难发生,科室一定到场支援,吴丹也跟着去了雅安、鲁甸等地。 丨 康复医学科里,每天有着数十位患者等待治疗。邹璧宇摄 “康复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重要程度不亚于治疗。” 绵竹辖区内的地震伤员成立了互助小组,每个月会组织一次。这十年,吴丹基本没有缺席。 丨 吴丹和同事到绵竹辖区内的村里回访病人。有的病人希望回家静养,而作为医生,他们希望让病人在家里也能有合理的康复,从房屋助残改造到日常康复,都给予了专业建议。邹璧宇摄 从业多年,她记不清接触过多少伤员,翻翻手机,经常保持联系的就有三十多位。吴丹说,这是特别难得的缘分。 临近5·12纪念日,记者一拨拨地跑来医院采访。震区的大小宾馆,也住满了各种团体和志愿者,不时还有团队在废墟前举起不同的横幅合影留念。 吴丹惊觉,十年就这样一溜烟地过去了。 ● ● ● 在“相当于200多颗原子弹同时爆炸”的牛圈沟震源点,如今,目光所及,尽是温柔的绿色。南方山林里的植被一视同仁,覆盖了所有停留在这里的生命。 丨 4月28日傍晚,四川省汶川县,越过山上渔子溪村的芍药花田,俯瞰重建后的映秀镇。李峥苨摄 北川新县城里设有音乐喷泉的新生广场上,孩子的笑声和年轻人滑板落地的脆响不时回荡着。从汶川到都江堰,夜啤酒的招牌映红一段段江面。 震源新村的居民仍在这里放羊、养猪、养蜜蜂。许多人在地震后放弃到外地打工,回到这里,陪伴亲人,组成家庭。 汉旺镇东汽厂后山上,一座10年前的无名坟依然没有等来墓碑,都江堰走马河边,废墟上建起的新房窗框上也慢慢生起了锈。 …… 丨 4月30日,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参加纪念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公益活动的600余名全国医务志愿者和社会爱心人士等排队参观。李峥苨摄 丨 4月29日,映秀镇,制作花环的孩子。李峥苨摄 丨 5月1日,绵竹市汉旺镇地震遗址,钟楼的时间依然定格在14时28分。李峥苨摄 丨 5月4日,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北川新县城一处公园,远处是县城中心正在修建的新楼盘。李峥苨摄 丨 5月4日,北川羌族自治县永昌镇,北川新县城,永昌小学的体育课上。李峥苨摄 丨 5月6日晚,都江堰市南桥,一位卖玩具的商贩。李峥苨摄 丨 5月4日晚,北川中学举行庆“五四”青年文艺演出。李峥苨摄 时间的伟力是如此地不可抗拒,这里似乎已经没有不能触碰的伤疤。 重建的北川中学,在五四青年节办起了一年一度的文艺演出,比起《天亮了》和《羊角花开》,来自日韩和欧美的劲歌热舞获得的欢呼声更热烈。 而在都江堰七一聚源中学,沿着校园围墙散步的男孩女孩,走过黑板报上的诗句: 尽管 每个清晨仍然会 开窗探望 每个夏季 仍然 会有茉莉的清香 ⋯⋯ 可是 是有些什么 已经失落了 在拥挤的市街前 在仓皇下降的暮色中 我年轻的心啊 永不再重逢 * 部分文字摘自公众号守候微光,《十年,五月温柔的风吹过这片山坡》,作者:李峥苨 摄影 / 邹璧宇 李峥苨 编辑 / 胡令丰 简晓君 看客栏目长期征稿,形式包括且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 投稿请致信:insight163@163.com,稿件一经刊用,将根据质量提供稿酬。 其它合作、建议欢迎于微信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文章已于修改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