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我的人,是所有人眼中的好哥哥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有个正常的童年。” 女童被性侵的新闻,又一次涌入我们的视野。 事实上,在侵犯的行为结束后,心灵上的余震却远未终止 —— 女孩们所要面对的不只是恐惧、羞耻感、自我怀疑,常常还有亲人的不解、冷漠,甚至责难。 在一个以「推动女性远离性暴力」为宗旨的公益组织微博上,作者阿芙联系上了小小。 从外表上看,小小和其他女孩没什么不同,但在内心深处,始终有片阴霾,包裹着她的生命。 小学时,小小曾被表哥性侵,这个噩梦长达六年。 这是一个女孩倾全力讲述的故事,其中有伤害,和二次伤害的累加,以及与之搏斗的漫长征程。 《素媛》剧照 一 “我信任表哥,甚至崇敬他” 与所有同龄的女孩一样,19岁的小小爱吃甜食、爱追星,是微博的重度依赖用户,“最近的目标是减肥,所以晚餐吃得会少一些”。
小小来自于一个单亲家庭。正是因为她是一个女孩,在她出生那年,父亲便离开了家,等到父亲再回家时,就向母亲提出了离婚。
父亲离开后,母亲也并没有完全担负起抚养她的责任。由于长期在外务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母亲便将小小寄养在姨妈家里。小小的姨妈也在外务工,每周回家一次;同样是单亲妈妈。
小小寄住在姨妈家的6年里,母亲从未向姨妈支付过一分钱生活费,姨妈也从未给过外甥女什么好脸色看。姨妈常斥责小小是个“吃白饭的”,小小无法反驳,甚至心存愧疚。
那时姨妈忙于工作,跟小小很少交流,寄人篱下的小小,身边唯一能说话的亲人,就是她的表哥。 《嘉年华》剧照 表哥比小小大8岁,是姨妈家小区里公认的孩子王,邻居们都愿意让他带着自家孩子玩。
初到姨妈家时,小小对表哥的信任,甚至带着一点崇敬的意味。
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表哥从小就受到整个大家族的溺爱,家宴时的每一道菜,都以表哥的喜好为标准,“你们可能不太能理解,但是在我的家乡潮汕,男孩子就是能享有最高的地位。我开始时很敬重他,也很听他的话的。” 平日里,姨妈对小小十分严厉。直到后来小小上了大学,姨妈还时常会将过去“教训”她的经历搬出来邀功:“这都是你小时候我打你的功劳!”
每当听到这话,小小脑海中就会回想起姨妈狠狠打她时,她疼得站不住脚、倒在地上满地爬的情景。每回挨打后,伤口都火辣辣地疼,写作业只能站着,睡觉也不得不趴着。
但对表哥,姨妈却提都不提“棍棒下出孝子”的话,她从不责罚自己的儿子,反而是有求必应。
而表哥更是决定小小是否会挨打的关键人物——大多数时候,姨妈是通过儿子来了解外甥女每周表现的,表哥表扬小小几句,小小的日子就会稍微好过些,一旦表哥说小小不乖,那么等待着小小的,就是姨妈的一顿暴打。
然而,无论这些年来,小小在姨妈家关起门来遭遇了什么,在外面,人人还是都认为她有一个“好哥哥”:他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邻里眼中的好男孩,同学眼中的帅学长。 表哥有时会在小小的学校门口等她,接她一起放学回家,有时候会接过她肩上的书包,有时候会给她递上早已买好的零食,总之他做的一切,都让小小的同学羡慕:“你哥哥也太好了吧!”
只有小小见到表哥,会浑身发抖。“我的小学离姨妈家很远,要走半个小时,我后来就自己走。”她说,“我那时候把那半个小时当作最高兴的事,因为可以自己待着。” 二 地狱般的六年 回想起她小学的时光,那种“黏糊糊”的感觉便会重新袭来、包裹住她——阴暗、潮湿、散发着恶臭,这种令人压抑的感觉,整整6年都死死吸附在她那时还稚嫩的身体上,怎么洗也洗不掉。
我问她:“你还记得最开始的场景吗?”
“非常清楚,好像我小学这6年没有其他事情,只剩下这些了。”
小学一年级入学典礼,要穿白衬衫与格纹短裙。短裙很漂亮,走动时裙褶像浪花一样散开,在空中来回动荡。7岁的小女孩,四肢如新抽的嫩芽,柔软、白净、沾着阳光,令人想到一切美好的事物。
那天放学回到家,家里没人,小小也不知该做些什么,姨妈又不允许她平时看电视,她便干坐在客厅里。表哥也回了家,与平时无异,接连看了她好几眼,没有说话,径直进了自己的房间。
屋内安静极了,打破这种安静的,是表哥再次推开自己房门的声音。他一步步走近小小,紧接着就抱住了她,命令她脱掉衣服。
“我当时真的……我太小了,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男女授受不亲。”
那时的小小毫无性别意识,也没有想太多,就在客厅的沙发上,顺从而懵懂地脱掉了自己的白衬衫与格纹裙,然后表哥的手便开始不停地触碰她的身体,她不知道那些被触碰的部位意味着什么,甚至觉得有些无聊。
随后表哥对小小提出了更过分的要求,幼小的她虽然蒙昧,但心中也知道那是不好的事情,便拒绝了。 于是,表哥第一次对她实施了性侵,并循循善诱说:“我都亲了你这里了,你也得亲我的。”仍然信任表哥的她,当时想的是,“这件事哥哥做了,我也要做。”
地狱便向小小开启了入口。从穿着格纹裙的初秋傍晚起,小小既不知道这个噩梦要长达6年,更不知道这个噩梦还会影响她后面多少年的人生。 《嘉年华》剧照
“很多细节我甚至不愿意再想起,太恐怖了。”
小小不是没有反抗过,她的第一次反抗发生在三年级。那时孩童的性意识开始萌发,女生们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小声讨论着:“女生不要和男生玩,男生都很坏的。”老师们也开始适当提醒:“不要和男生过度亲密。”
小小也第一次在表哥侵犯自己的时候,对他拳打脚踢,但她的手脚很快被表哥控制住了。9岁的小小的反抗,在快成年的表哥眼中,只让他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表哥愠怒地骂小小:“你还想打我?你力气有我大吗?”随即,表哥用力掐住她的脖子,令她动弹不得。弱小的小小只能听从表哥的命令,甚至连一个不耐烦的眼神都不能有,否则就又要遭受这窒息的感觉。
让小小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的反抗,竟然让自己掉进了更深的深渊。如果说表哥第一次对小小使用暴力还只是为了控制她的手脚,但后来,表哥似乎在施暴中获得了更多的乐趣,即便她不敢再反抗,表哥的暴力也从未停止,小小会被强迫跪下,会被掐住脖子,说一些不堪入耳的话……起初小小会哭,可是她越流泪,表哥反而愈亢奋,会将她刚遭受过的暴力行为再来一遍——后来小小学会了咬着牙硬生生把眼泪憋回去。
而这些年,大家族的长辈们仍旧不断地夸赞表哥老实、聪明、是家族里的骄傲,表哥则有条不紊地在昼夜之间更换自己的衣冠与兽皮。家里没有人知道,表哥的书柜深处藏有成套的色情漫画,更不会有人知道,表哥会逼迫小小和他一起看网络色情小说,逼迫小小念给他听。
小小四年级的时候,一次家中亲戚聚会吃饭,大家饮酒畅谈气氛活跃,表哥那天似乎在长辈的宠溺中有些忘乎所以,半开玩笑似的冲小小说了句假装凶狠的话。
但小小听到表哥的话后,身体条件反射般,扑通一声就地跪下,与往常在姨妈家他们独处时别无二致。
长辈们奇怪地看着他俩,全然不知这对“和睦”的兄妹之间发生了什么。表哥反应很快,立刻解释——这是小小看了很多电视剧学来的,“就那个《还珠格格》!”
表哥的话当然被大人们无条件相信,而跪下的小小又迎来了一顿责罚。
《不能说的夏天》剧照 我在几次采访的间隙,也曾向北京师范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的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求助,试图更准确地了解小小受过伤害之后的心理状态: “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长期暴露在一个无人相信、孤立无援的环境中,会导致她选择屈从隐忍,并从潜意识中不断弱化这段经历。暴力性侵行为或许会让她害怕反抗,但长久的孤独才会最终导致她放弃反抗。”
整整6年,小小的小学时光如同一片废墟,残垣断壁杂草丛生。后来,她对我说,只有当姨妈和表哥都不在家里时,她才能感觉到那种获得片刻喘息的自由。 她会将自己关进衣柜,或者用枕头被子搭起一个密封的堡垒,将自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身体紧紧蜷缩一团,闭上双眼后世界里漆黑一片,四面墙壁紧贴着她,不会再有空间容纳另一个人,只有这样,她才觉得安全。 三 “妈妈说,这是你自己的错” 母亲对于小小,同样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存在。
“妈妈觉得我拖累了她。”小小说,“她曾跟我说过,我小时候,有一个很有钱的男人喜欢她,可是因为有我,所以他们俩吹了。”
在姨妈家开始寄宿生活之后,母亲与小小的关系更疏远了,每年只是与她偶尔见上一面,母女之间没有太多交谈,母亲也没有了解女儿生活的兴趣。
小小不是没有跟母亲提及过表哥对她做的事情,但母亲从不相信她。
在三年级第一次尝试反抗表哥之后,小小在见到母亲后,也第一次对母亲提到自己的处境,但由于难以启齿,她只对母亲说了“摸”这个词——“哥哥老是摸我。”
母亲对这句话完全置之不理。
在姨妈家生活的这三年,早已让小小形成了极其自卑、敏感、讨好人的性格:走进一个房间,她会首先观察众人的表情,判断每个人有没有流露出对她的不悦;她害怕被他人厌恶,于是强迫自己外向开朗,看起来没有任何烦恼——可私下独自一人时,她很少笑。
《嘉年华》剧照 可她伪装出来的乖巧模样,在母亲眼中,反而变成了她不被信任的理由:“她觉得我这么开朗,怎么会有什么事?她说别人的小孩都可能有事,就我绝对不可能有事,我所说的被表哥性侵,只是为了寻求关注。”
第二次向母亲提起表哥的事,是在回家的火车上。那一年,小小终于小学毕业,可以逃离姨妈家的牢笼了。她以为自己再也不会见到表哥了,便在火车上向母亲再一次诉说了自己这些年的遭遇。这一次,为了能把事情说明白,不像三年前那样,让母亲觉得轻描淡写,她准备良久,认真地查询了相关词汇,用上了十分刺耳和专业的两个词:“猥亵”和“性侵”。
母亲非常震惊——不是因为女儿过去6年的遭遇,而是她根本不相信女儿的话——怎么一个小孩可以为了博取大人关注,编造这么耸人听闻的谎言:“你是不是看了什么不该看的书?!你怎么能这么污蔑你的姨妈和表哥?!人家对你多好啊,白养你6年,你就这么对他们?!”
小小刚开始还辩解了两句,随即便被母亲全盘否定:“你一个小孩,没胸没屁股的,谁会对你有兴趣?!”
那天在火车狭窄的卧铺车厢里,母亲不顾外人在场,滔滔不绝地责骂她,并逼她去向姨妈道歉。
她回到家向姨妈打电话道歉后,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这一切真的是她的错?
她决定不再向母亲诉说,只把自己身体所遭受过的每一分苦难,都真真切切地刻成一个伤疤,刻骨铭心地记在心里。
“有时候她也会说她爱我,说她只是忙着赚钱很少关心我,但是我感受不到爱。”
在小小的记忆里,母亲几乎没有做过令她感动的事。小小上初中时,母亲去香港旅游,曾给她带回过一盒饼干。她将饼干吃完了,饼干盒小心地收好,直到现在还保存着。但这样的回忆好像除此以外就没有了,有时母亲对她稍微好些了,令她刚觉得不再那么恨了,下一秒,可能就又会被母亲的巴掌打回现实。
“我说个很好笑的事吧:我上大学以后,母亲问我有没有恋爱,我说有。结果,她竟然跟我说不要有婚前性行为——她不知道她的女儿多年以前早就流过血了,流了很多很多。” 四 “我恐怕永远都好不过来了” 小小曾以为,小学6年的事情会随着时间慢慢消散,等她长大了,与表哥再无联系了,就不会再受他控制了。
但高中时,表哥的一通电话,让她意识到,这件事似乎永远无法过去了。
那天小小的手机来了电话,号码没存过,接起后,听到表哥声音的那一刻,她又开始条件反射一样,浑身恶寒。
表哥问:“最近好不好?”
她咬牙切齿,强迫自己回答:“好。”
表哥加了小小的微信,刷朋友圈时,小小偶然看见表哥竟然分享了一篇关于儿童性侵的文章。他还道貌岸然地为儿童安全呼吁,像一个干干净净的局外人,仿佛小小的那些遭遇不是由他造成,仿佛他真的只是一个久别重逢的好哥哥。
那一刻,所有噩梦又席卷而来,潮湿阴暗、黏糊糊的触感又包裹回来,勒住小小,令她无法呼吸,躲进被窝里崩溃大哭。
去年寒假,小小又见到了表哥。曾经相貌堂堂的表哥似乎变得很平庸:面貌平庸,工作平庸,一切都很平庸。见到小小时,他表现得很高兴,也很正常,丝毫看不出他就是曾对小小施暴的人。
见面时,表哥将小小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了好几遍,夸奖道:“越来越漂亮了,真是大姑娘了。”但小小已经无法强迫自己假装与他亲近,看见他的每一秒都令她恶心。
一旁的母亲开口搭腔:“怎么对哥哥不亲了?你们俩以前不是关系很好?我记得你小时候还诬陷你哥哥,你说他亲你。”
小小说不出话来。母亲可能根本不记得了,小小第一次说的是“摸”,第二次说的是“猥亵”和“性侵”。 “我被强奸了。”《不再沉默》剧照 过年期间家里人多,床铺不够,到了晚上,母亲竟又安排小小和表哥睡在一起。小小拼命反对,母亲不以为然:“你们从小一起长大,睡在一起有什么?”
最终,小小还是拗不过大人,被迫与表哥躺在一张床上。小小一夜没合眼,紧紧攥住被子,身体绷直,大气不敢出,随时处于警备状态,一旦表哥有翻身的动作,她就触电般护住自己。
小小明白,在这个家里,她的伤疤或许会被反复撕裂。
就在表哥回来的前几天,小小听堂姐说,她原来也有和自己一样的遭遇。在小小寄住在姨妈家前,堂姐也曾在姨妈家寄宿,并遭到了表哥的性侵。多年以后,堂姐向自己的母亲吐露了童年遭遇,堂姐的母亲气疯了一般,专门去找了姨妈理论。
那夜之后,小小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第三次向母亲旧事重提,这是她最后的尝试,也是她对母亲仅存的期待。母亲的确大吃一惊,她相信小小堂姐的遭遇,但却仍然质问小小:“你是不是看到你哥哥对你姐那么做,才对我这样撒谎的?”
母亲的话,如同一粒子弹,轻而易举击碎了小小故作平静的心。
“这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恐怕永远都好不过来了。”小小在给公益组织的投稿中这样写道。
“你真的觉得妈妈是完全不信你的吗?”我问。
“我觉得她可能有一点相信,但是权衡姐姐和女儿,姐姐显然对她更重要。她很看重家庭关系,也很爱面子,她非常感激姨妈养我的6年。可能在这些事面前,我的遭遇就不那么重要了。”
研究员分析说:“悲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家长。如果家长愿意悉心教导,帮表哥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家长愿意倾听小小,关心她的身心安全;如果这件案例中,有任何一个家长愿意去重视性与儿童的关系,悲剧就不会发生。”
“整件事情中,家长是最大的帮凶。” 《嘉年华》剧照 五 “我必须要说出来,再憋着就死了” 在联系小小之前,我曾担心她会过于封闭,导致采访困难。当我联系到她以后,小小展露了特别强烈的倾诉欲。
小小对我说:“我必须要说出来,我再憋着就死了。我怕我再不告诉别人,把这件事一直闷在自己心里,有一天我自己都会因为时间而忘记了,这件事就真的变成没发生过了。我想告诉别人,让别人陪我一起记着。”
小小不止一次对我说:“谢谢你能相信我。”她所处的环境里,从来都没有她能够倾诉的对象。在经过母亲的多次否认与斥责后,她选择了缄默。沉默得越久,对自己的认知就会越模糊,甚至会怀疑这些痛苦遭遇是否真实,反复纠结“被性侵”这件事,自己是否也有责任和错误。
可随着她讲述的展开,小小童年的遭遇,对她性格的影响,却又是无处不在的。“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经历过性侵就会不正常。但其实人都是有抗压和自我修复能力的,表现得正常正是这样的情况。而往往只有当她们在面对情感相关的事情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问题。”研究员告诉我。
比如小小今年和男朋友恋爱后,至今还未与男朋友牵手。
小小一直为自己的讨好型人格苦恼。她在与同学交谈时会条件反射般笑容满面,可当同学转过头的时候,她就立刻会变得面无表情。看到她表情变化的朋友,觉得她心机太深令人害怕,她只能苍白地为自己辩解:“我真不是……”
高中时一个特别要好的朋友,曾经常邀请小小去家里吃饭。可是朋友家里的氛围太和睦了,父母相敬如宾,对女儿也特别关心。这样的场景让她忍不住产生了嫉妒,导致友情最终没能延续。她现在对这个朋友深感愧疚,但是看着别人合家欢乐,想想自己却连家都没有,那种感觉又如针扎。
倾诉完自己的遭遇,小小仍需回到自己的生活,继续读书学习,和朋友谈天说地。而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人曾知晓她的遭遇,大多数时候,她看起来没有一丝烦恼。
谈及未来,她十分肯定地说:“我一定会离开这里,我想早点独立。”
但过去的,已全部无法再弥补。 小小在日记里这样写: 如果可以,我是说如果。
我希望能有个正常的童年。
我希望我的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问我今天学校的事儿。
我也希望有自己的房间,可以在房间的墙上贴自己喜欢的壁纸和海报。
我希望有自己的抽屉,里面放着我从小到大该有的一切可爱的玩意儿。
我希望我在3岁、4岁、5岁到十几岁都有人关心,有人疼爱,有人过问我的心理状况。
可现在弥补太晚了,他们甚至不知道需要弥补。
只有我自己,通过这乱七八糟但热热闹闹的生活,来安慰自己时刻作祟的恐惧和不安。
我的人生是从18岁进入大学开始的,这太糟糕了,你有几个18岁,我又有几个18岁呢? 聊天要结束时,小小问我:“你写的这个,会有很多大人看吗?”
我说:“当然会有。”
小小仿佛松了口气:“能让他们看到,那就太好了。” 《嘉年华》剧照 供图 网络 | 撰文 阿芙 | 编辑 许智博 每周一三五 晚九点更新 本文授权转载自人间thelivings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你可能还喜欢 看客长期招募合作摄影师、线上作者,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查看。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