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为难“遇见苏轼”的小学生(时事走笔)

2022-5-16 18:51|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60|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何必为难“遇见苏轼”的小学生(时事走笔)

张清 张清驿站

109日,一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研究成果报告被发表在公众号“清华附小20124班”上,很快,此文刷爆一个又一个朋友圈,二天时间即有10+的阅读量、超过7千个赞,足可见其受关注度之高。我等亦难免俗,不仅细读,还忍不住转发在科组群里,同事们也是一番感叹。

当然,有赞即有弹。质疑之声也不在少数。晚归细读一文,据说是北大身份显贵的教授所撰,实难苟同其论,遂敲打些琐碎文字出来。

单是“谨防研究大跃进”这样的主题词就非常吓人。如此定性,就不单单是要否定清华附小开展的为纪念苏轼先生诞辰980周年而开展的系列致敬苏轼的活动,更是完全否定了清华附小所倡导开展的人人小课题的特色活动。“大跃进”,那还得了。揠苗助长,违背教育规律了。性质何其严重。

细读行文内容,则又感觉有些不甚了了。整体感觉就是在“挑刺”,可视为普通网友质疑真实性的一个北大教授的学术版。要点有二,一是借助有限的“研究成果”指责家长参与过多。——只是利用短短的国庆假期,这几个孩子显然无法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而且,这也有损孩子健康。(实际上人家是开展了长达一年乃至数年的系列活动。而将此项活动与近视之类的扯到一起实在牵强)二是指出“研究报告”在署名、表述上的漏洞,借此甚至上升到“学术不端”的高度。——既然老师、家长在研究定向、选题、研究方法指导、资料搜集渠道等方面给予了诸多帮助,既未署名,也未在文末予以说明表示谢意。显然就是无视他人的工作,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在其看来,这当然是不可接受的。(只是小学生一个类似课外活动的成果呈现而已,如此上纲上线的要求实在太过啦。)——洋洋数千字,说来说去,终归还是要点题的。文末,教授明确表示:小学生搞什么研究呢,“纪念苏东坡,简简单单带着孩子们一起品味几首美好的诗词、或者去吃顿东坡肘子是否更有乐趣?”

愚顿如我亦终彻悟——噢,无非都是以善的名义给清华附小的这群孩子迎头泼上一盆冰水罢了。潜台词那是极明的,搞什么“研究”呢?且去吃肘子!

其实,教授可能真的多虑了。能有实力搞出这种令万人瞩目的“致敬苏轼”系列活动、让“小学生遇到苏轼”的清华附小是名校中的名校,是货真价实的皇冠上的明珠中的明珠。根本不具备任何可复制性,亦即根本不可能大面积推广,所以也不可能出现什么“大跃进”。

首先是其独特的社会教育资源优势决定其难以复制。

只是为了开展这个致敬苏轼的系列活动,清华附小就可以毫不费力的邀请到知名学者康震给六年级参加毕业修远课程的孩子们开设专题讲座。不要说在其他的城市,即使同在北京,如此邀请知名学者给学生(而且是小学生,而且人数还很少)开设专题讲座,也显然不是普通学校力所能及。而没有了这些极有水准的系列活动做铺垫,学生哪可能兴致极高的完成长达一年乃至数年的研修活动,更遑论推出高水准的研修成果。

言及此,又不得不提前段时间让无数业内人士眼热慨叹的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的开学第一课课表:四节课,除第一节为本校校长主讲外,余下的依次为:《航天梦想》(主讲:特级航天员、少将景海鹏),《数学思维》(主讲:中科院院士、数学家、博导林群),《超级计算机》(主讲: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徐志伟)。如此华丽炫目的开学大礼包岂是一般学校所能为?

学生家庭整体极高的教育水准乃至学术水准显然同样不容忽视。诸如《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这样的研修成果,专业的检索软件、甚至可以涵盖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优质且海量的数据资源、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等等,倘没有学养极为丰厚的家庭支持,单靠学校、单靠老师,那可能永远都只是个美丽的计划。

其次是学校自身的品牌优势无可复制。一所百年老校,丰厚的人文积淀,丰硕的办学成果,令人叹服的办学特色,都使其有足够的底气开展更具水准的教育探索。更遑论政策的扶持惠顾使其更容易坐拥超一流的办学软硬件环境、整体水准极高的师资队伍,这些都使其有相当的魄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没有了这些,校长们还能放开手脚去规划、开展类似致敬苏轼这样高质量的系列活动吗?

再者相对较为宽松的教育大环境也不具备可复制性。时下,升学压力已经传导至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任何一支末梢神经。所有做过北京数学卷的外地高中学生,或许都深深的感受过那种在本省永远体会不到的二十分钟能够写完选择填空的快感。而在此之后则更多的还是感慨生不逢地的深深的叹息。更不必说清北各种招生计划和最后实际入学名单里,那比例高得有些不像话的北京学生。这种招生上的地区差异,使得北京的升学压力相对要小得多,从而先天性的具有相对较为宽松的教育大环境。而对于其他升学压力十分沉重的地区,有多少其他学校承担得起把模拟题练习册换成苏轼探究的压力,还有那失去升学核心竞争力后学校未来的成本?——对于他们,如此高端大气的探究性学习更多的还只能是一种奢谈,近乎“何不食肉糜”的笑话。

既如此,“遇见苏轼”的小学生只在清华附小,何必急急的横加指责!就让他们继续遇见一个又一个大家好了,倘在心里真的播下成为一个又一个大家的种子岂非善哉。至少,让芸芸众生都还有个膜拜礼赞的偶像亦无妨!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