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有点难追,再多笔法也没用一个农民,一个画家,中间相隔多少偏僻的荒野与斑斓的色彩;一个跳神治病的民间老太,一个“后现代”艺术家,中间相隔多少极致的荒诞与斑驳的痕迹。可这些在常人看来难以僭越的鸿沟,却无法阻挡从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孕育起来的艺术热忱。 他们,一个是被称为“中国毕加索”的农民画家熊庆华,一个是被看作艺术圈“异数”的素人画家郭凤怡,曾饱受奚落与争议,却靠着坚韧与执着终于打开通往艺术的大门。 熊庆华:我只是用笔,描述和我好过的土地 出生于湖北仙桃的一个荒僻乡村,不爱循规蹈矩。6岁的熊庆华第一次涂鸦,就被周围人无情的嘲笑,28年来他“不务正业”,被乡亲们指指点点饱受冷眼,生活的窘迫和难堪的境遇曾几度迫使他中断创作,幸而妻子付爱娇的鼓励与支持令他顽强地坚守下来。 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熊庆华的画作被初中同学传到网上,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网友称其为“中国毕加索”。这个农民的画作震撼了那些嘲笑过他的人,之后熊庆华马不停蹄地开了个人作品展、出了新书,二十多年的坚持和努力终于被人肯定。 “我天生不喜欢学校这种地方,每天都是在父母的棍棒威胁下,哭哭啼啼去上学。”从小只对美术感兴趣,其他功课门门不及格。上学时常常旷课,偷偷跑到富裕人家门口,趴在门上偷瞄人家挂在堂中的画,不知不觉傻看半天。 16岁时,熊庆华不顾家人反对辍学回了家,除开农忙时节,其余时间都宅在二楼杂物间潜心绘画,只要攒点钱就全部投入到画画里去。在乡亲们眼里,这孩子是离经叛道得傻了。 也许是命运怜惜这个不被人理解的小伙子,23岁那年,熊庆华终于遇到了那个影响他一生的女人付爱娇。两人在2000年结了婚,没有婚纱,只有两颗紧紧依靠的心。婚后生计愈发艰难,而妻子付爱娇一直在默默地支撑着一切。作为丈夫的熊庆华心里十分愧疚,于是画画的同时耕田捕鱼,流水线打工(去深圳还被骗光了所有积蓄),顶着风霜送牛奶。 最崩溃的时候,熊庆华给妻子发短信:“都说三十而立,我到底靠什么立啊?”付爱娇回了两个字“坚持”。后来在妻子的坚持下,熊庆华又专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大概这就是最好的爱情:在最灰暗的时期磨砺光华,相互扶持不离不弃。 熊庆华最早的时候尝试过国画创作,但一直没有突破,后来在毕加索作品的影响下转入油画创作,并逐渐感觉到了自己对于油画更具有掌控力。毕加索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立体和拼凑的风格,以及一贯以肥胖造型的绘画和雕塑著称的哥伦比亚艺术家博泰罗,尽管二者风格迥异,但都是熊庆华所欣赏的。 现在,熊庆华的创作依然以乡村为主题,虽然偶尔也受人所托创作一些其他的题材,但乡村是永恒的根本。 与熊庆华相比,郭凤怡在这条道路上的经历截然不同。作为艺术圈的“异数”,她的作品饱受国内当代艺术圈的争议和诟病,一个跳神治病的老太太的“灵异”作品受到国际艺坛的推崇实在是不可思议。 郭凤怡的艺术之路要追溯到1989年,起初是为了减轻病痛而练习气功疗养自己,之后伴随着对生命哲学的不断体悟和身体经验的体察,郭凤怡称许多视觉符号和信息时时涌现在她的眼前,必须用纸笔加以表达才可调整身体与心智的平衡。 此后她开始记录自己结合气功和易经而展开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以人的身体为中心而进入的对生命、自然乃至宇宙的问询,由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郭凤怡早期作品材料包括孙儿的作业本和废旧挂历的背面,“古墓系列”、“身体器官”、“药物”等系列,都是她最早顺应身体感应而创作的。她的作品主题、思想和结构均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包括古老的宇宙观、针灸穴位图、传说预言、三皇五帝、河图洛书、帝葬和占卜等,这些内容都是被当下现代化的中国社会所忽视的。 对于郭凤怡而言,绘画本身已经成为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创造性的日常事件。郭凤怡曾说自己的创作过程是:“我想画什么了,我就在纸中间写下什么,然后就是运气和一笔一笔地画,画之前不知道会出来个什么,画完了才知道是什么,以后再看,又看出个很多什么来。我因为不知道才画,画是为了知道。” 虽然对于艺术家们来说创作是一种享受,但也有部分艺术家会常常面临这样的窘境,对于即将要创作的作品赋予了太多的意义或使命,从而压力大到无法提笔。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创作过程使得郭凤怡遭受了颇多的质疑和责难。 有人说郭凤怡是商业运作的牺牲品,不过是搭上了艺术圈炒作的顺风车。甚至于认为她的画只对相信她的少数文盲病人有效,这些文盲决定不了中国的走向和兴衰。这种种言论,都使其作品处于艺术圈的风口浪尖,即便故去依旧逃不过口诛笔伐。 但这一切都无法掩盖郭凤怡受到国际艺坛推崇的事实,不仅仅是巴塞尔和威尼斯双年展,在国际各大艺术展上面频频露脸,如法国里昂当代美术馆、布拉格双年展、韩国光州双年展、美国卡内基艺术展等等,并受到国际收藏家及博物馆的关注。 至于郭凤怡的作品具有艺术性与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熊庆华和郭凤怡,与千千万万默默守望艺术的追梦人相比,算得上是幸运儿。虽然遭遇坎坷、磨难与非议,但他们最终还是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而更多的人,仍然埋没在阴暗荒僻的角落,等待着一丝希望的曙光。但我们坚信,守望艺术的赤诚之心终会用作品打动世人的心,不是等待而是去寻找那一缕曙光。 编辑:江紫晨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