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时评添活水,摇曳生姿好文来(作文漫谈)时下,中学生作文最易被人诟病的当为立意浅薄缺少高度、材料匮乏内容单薄缺少应有的厚度、语言苍白甚至辞难达意缺少风度。要想真正摆脱这种极为不利的写作状况、切实提升自己的写作训练水准,特别是避免考场作文出现让人难以直视的“悲剧”,策略当然会有很多,但笔者认为最为务实、效费比也相对更高的非“关注时事、多读时评”莫属。 首先,关注时事、多读时评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源源不断的时鲜素材能让我们行文更有底气,也更接地气。 时代在变化,社会对于中学生写作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无论是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还是考查写作水准最为直接的考场作文命题的悄然而变,都极为明确的要求我们“家事国事天下事”必须得“事事关心”。回顾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从2015年的女大学生小陈举报父亲高速路开车违规接听电话,到2016年的掌痕与唇印的漫画作文,再到2017年的选择关键词关联成文以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其指向非常明确。很明显,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到写作时便“吊书袋”、学生腔文艺腔泛滥早已经不合时宜,很难有效应对。 另一方面,高中生学业任务繁重,校园生活主要也还是课室、食堂、宿舍这样的“三点一线”。囿于时间、空间的双重限制,几无可能广泛接触社会。借助读报(主要是时评小版)、读刊(比如《作文素材》中的专题素材稿)、观看诸如《新闻周刊》《世界周刊》这样的新闻摘要等,就成为相对高效且可操作性更强的方式。由此,我们可以坐拥更为广阔的观照社会的视野。同时,也可以获取更为丰富也更为鲜活的时事素材。每周大事、热点本身往往就是极具写作价值的绝好素材,而文质俱佳的高水准的名家执笔的针对性极强的时事评论本身往往还会旁征多引,等于是为我们做了同类素材的有效归类整理,认真阅读,用心摘编,读一文即可得一类素材,许多时候甚至还可以获得正向、反向两类素材,哪里还可以再觅得如此高效的积累素材的绝妙好事? 再者,关注时事更能磨砺我们的思维,特别是多读时评,可称益思健脑。多维审读勤思辨,能让我们成文更有灵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一则时事,审读视角不同,写作指向有别,往往呈现为立场不同甚至是观点尖锐对立。一事多评,用心审读,自然有助于我们思辨水准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假以时日,我们不仅是走进时评汲取营养,慢慢地也会跳出争论自己想,继而凡事有自己的立场、主张。投射到我们的写作中,立意自然就有了高度,成文自然也就会有厚度。 另外,关注时事,多读名家时评,还能滋养我们的文笔,假以时日,自然汲取无尽的语言养料,成文自然便多了才气。久之,妙笔生花不是梦。 既为名家为文,当然是各具特色,或文风犀利,或幽默辛辣,或朴实无华,或灵动俏皮……耳濡目染,倘能勤于动笔,多摘抄,勤模仿,日久,自然能让我们落笔更为流畅,文句更为灵动,成文更为赏心悦目。 高中生写作训练,倘我们不愿只满足于疲于应付眼前的苟且,还有更为高远追求的诗与远方,那就请让我们从关注时事、多读时评开始出发吧! ——原文已刊发于《作文素材(高考版)》2018年第2期 17年年尾,《作文素材》的编辑邀约写个卷首语,虽说功力不够,还是答应下来。一者盛邀难却,二者也是想给“小盆友”们一点善意提醒。虽说17年高考后有业内大家开始质疑时评训练的意义,老张依然认为时评写作是提升思维品质的绝好戴体。至少,比整体东一郎头西一棒的各种各样的“模拟题”要来得有效。至于**名师,那是杂志社加的,倘为老张自己冠之,可就真是大言不惭了。看官请忽略。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