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过是个新的起点——漫话高考志愿选择(生活随感)大学不过是个新的起点 广州市第六中学 张清 高考成绩发榜,照例又是欢乐与忧愁同在,喜悦与苦涩同行。但无论如何,都得共同直面一个紧迫而又非同小可的问题,那便是志愿填报。短暂的静默之后,自然亦会有不少同学会征询为师者的意见。只是,我一向对这个问题颇不热心,倒不是生性慵懒,或是懈于职责,而是囿于修为,实在是无法如一些所谓的专家般讲得头头是道而令家长频频点头称是,末了却还是一样的无所适从。其实,无论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所谓秘藉,还是五花八门的各类指导讲座,最终都无法替代家长与考生自己的理性权衡与最终选择。 谁才是真正的志愿选填专家?私以为唯有考生自己才是。为何?按照现在的高考成绩发布体系,考生实际上是自己成绩的第一知悉人。如果不愿意对外发布,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知情人。除了有个人总分,更有在全省的排位。也就是考生可以非常清晰的知晓自己在整体候选群体中的排序、位次。很明显,个人的绝对分数已经不重要了,排序、位次最重要。——出于对近年越来越离谱的高考成绩的过度炒作的有效扼制,官方自去年起已经不提供细化的高考成绩数据给学校,据说今年更加严格,教育系统原有的高考数据查询接口已经停用,也就是学校乃至社会热心人士要想知晓高考成绩,也还得一个个的倒过来询问考生才成。从这一点上来讲,显然考生本人才是成绩数据的唯一准确信源。理论上具备了成为志愿选填专家的基础与前提。 当然,作为考生及家长,其意向选报学校及专业的重要参照标的——近年录取数据(包括录取均分,最低分及其排序、位次),这是欠缺的。但在互联网+的时代,这其实早已不再是个问题。哪里要去赶什么场听左一场右一场的所谓指导讲座,随便上网一搜,亦或在任一朋友圈,几乎都可以获得热心人士做好的近三年乃至近五年的高校专业录取数据统表,可谓一表在手,万事无忧。与自己实考分数的排序、位次相对照,自然明白可以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考生所要做的不过是结合自己的爱好、兼顾将来的就业方向、乃至家庭的制约因素等做综合考量,最终做出取舍而已。而这,恰恰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你的志愿当然要你来做主。 不过,也需要有点置身事外的旁观者意识,——除了少数顶级学霸型的考生,对于绝大多数考分排序并无绝对优势的考生来说,志愿选填还是个平衡的问题。心仪的学校与心仪的专业,乃至学校所在的城市,多个因素往往很难兼顾,要懂得取舍,否则患得患失,进退皆忧,则会优柔寡断,徒增折磨。而这,当然也是无人能够替代的。 所以说,填报志愿,无论愿意与否,最终还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包括家长在内,都不可能替代你的决断。 换个角度来说,大学也不过是个新的开始。它本身并不必然决定你人生未来的走向,更谈不上决定你一生的轨迹乃至成就。 考上一流名校当然好。但它也只不过意味着你的人生有了一个更高的起点。仅此而已。它根本不可能标示着你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的辉煌。如果你步入校门后便马归南山安享昨日的荣耀,那四年后你很可能一样会一事无成,终会平庸碌碌过一生。纵是北大、清华,毕业的学子中一样有为数并不算少的人泯然众人矣。 与名校失之交臂,也并不意味着你的人生自此就黯然无光。只不过起点不那么高,环境氛围不那么好而已。只要你梦想还在,追求还在,不甘与平庸为伍,自强自励,你一样可以有更加辉煌的明天。——时代提供了足够宽广的舞台,只要你够努力! 我们看现在好多的成功人士,其实都未并是系出名门。马云,当年读的也不过是杭州师范学院。还是二次复读三次高考的结果。马化腾,也不过是深圳大学的毕业生。今天的他们,当然早已站在了人生舞台的中央,成为最大的赢家。 近段在上海参加研修学习,上午给我们做专题讲座的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研究所的杨四耕老师,他自述其起点也不过是江西一所地方师范学校的中师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不断进取,报考续读师专,完成大专学业,再考续读江西教育学院,完成本科学业,再考续读华东师范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博士学业。最终成为知名的教育研究专家。很有意思的是,杨老师还提到了他当年带过的唯一一届高中精英班的牛娃们。考取清华北大的并不在少数,毕业后有成就者固然有之,泯然于众的也不少见。这或也能从一个点上给予我们启迪:大学不过是个起点,如果你看淡它,不忘初心,执着前行,那你未必会成为马云第二,但也一定会加入杨四耕的行列,勾勒出令人敬佩的人生轨迹。反之,如果你视之为求学的终点,那你的人生注定也就没有了太多动人的乐章。 明白了这一点,或许我们在确定高考志愿时也就会抛却许多的无谓纠结。坦然一些,明天终归会更好!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