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真知鱼之乐?(老张写作文)

2022-5-16 18:51|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61|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子非鱼,真知鱼之乐?(老张写作文)

张清 张清驿站


文题回放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著名作家近日在自己的一篇作品中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小凉山的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这位作家用很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画面。

    你同意这位作家的抒情吗?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抒情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老张写作文

子非鱼,真知鱼之乐?

广州市第六中学 张清

一位著名作家很欣赏自己在偏远山区见到的人们吃饱后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的所谓“很穷但很快乐”的画面。乍看很觉温馨,细想则很荒谬。子非鱼,真知鱼之乐?

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其实距离也会让我们产生许多错觉。看惯了城市的灯红酒绿,厌倦了都市的车水马龙,偶尔走进静谧清新的乡村,走进空旷辽阔的田野,扑面而来的自然是浓浓的诗情画意——细雨编织中农夫置身水田默默劳作,微风轻拂中牧童倒坐牛背惬意晚归,夕阳濡染下村姑俯身溪流洗衣聊天,晚霞满天时家家生火做饭升起袅袅炊烟……一切都是那么的温馨可人,那么的诗意流淌,甚至是那样的令人心驰神往——置身其间,或许会很穷,但一定很快乐。但这多半还是我们心造的幻影,多半还是只存乎于我们心田的愿景。恰如观鱼,于人为可乐,可鱼真的如我们所想,是那样的快乐无比吗?

倘若我们真的放下行囊,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也许我们就会发现,贫穷侵袭之下的他们更多的还是凄苦与无助,酸楚与无奈。

因为贫穷,勤劳但收入些微的农妇不得不悄悄到邻家借肉借面做饭菜招待远方的客人;因为贫穷,身处穷乡僻壤的孩子不得不在凛冽的寒风中光着脚摸黑走上十几里的山路去上学;因为贫穷,连饭盒都买不起的孩子们不得不两人甚至三人合用一个饭盒,围坐在地上凑合着吃所谓的午饭……如斯,奢言他们“很穷但很快乐”,岂非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之语?

也正是因为贫穷,已读小学的哥哥姐姐不得不饿着肚子将自己领到的国家补贴的农村中小学生营养午餐偷偷藏起来,悄悄转给尚在读学前班而无法享受到这一补贴的弟弟妹妹;兄弟姐妹之间竟然需要彼此做出充满温情却让人倍感辛酸的抉择,把家庭能够承担的唯一的读书机会留给对方;甚至未成年就得背井离乡外出务工,面对每天12小时的工作2000元的微薄报酬却依然不愿返回家乡,只因这里“有米饭和肉吃”……每每读及这些的新闻,心中总是隐隐作痛,眼中总是含有不尽的泪花。彼时,倘有人敢言他们“很穷但很快乐”,我定会拍案而起,直斥起虚伪甚至是缺乏人性。

诚然,对于一个厉于修道的苦行僧,对于一个有更多精神追求的学者,抛却过多的物质欲求,生活简单甘于清贫,他们确实可以“很穷但很快乐”。但对于这些身处穷乡僻壤的人们来说不是,对于与我们同处一片蓝天下的那些边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就更不是,更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是。穷,他们就不可能快乐。唯有早日摆脱贫困,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他们才能真正“很快乐”。这理应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

一个沉浸于自己的创作之中,活在一半是写实一半是理想中的作家匆匆一瞥,如此看,如此想,尚情有可原。也不必苛责。但倘是为政一方的官员,特别是这些偏远山区的父母官亦如此言,那无疑是一种灾难。——安于贫穷,甘于贫穷,何来奋斗动力?何来脱贫之举?何来致富之望?他们,更需要走进乡间,走进农家生活,走进农民心田。走得近,才能看得真。走得近,才能看得清。才不会为“很穷但很快乐”的虚幻所陶醉,才能“夜阑卧听风吹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才能早日改写贫穷落后的现实,才能真正的“很快乐”。

倘真如此,我们彼时亦可坦言:子非鱼而可知鱼之乐。这个可以有!


老张闲话

          身处都市,习惯了安享繁华,也需知晓同处一片蓝天下,同在盛世中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依然有人生活维艰。他们拼尽全力负重前行,不只是为自己的未来,也是为了家庭的明天。对他们,我们理当给予足够的敬重,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而绝不能是只陶醉于心造的"很穷但很快乐“的幻觉当中。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