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勿失悲悯情怀(生活随感)学者勿失悲悯情怀 ——有感于“按工资比例向公民征缴生育基金”的“学术提议” 广州市第六中学 张清 设立生育基金制度,尽量实现二孩生育补贴的自我运转。可规定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刊发于8月14日《新华日报》) 近日,这则据说还是国内某知名大学的学者正儿八经提出的设立生育基金的建议引发舆情强烈反弹,招致挞伐无数。于此,已有央媒刊文抨击,无需我等小民多饶舌。于我,更想说的是,作为学者,还是要有一点悲悯情怀。 不错,改革开放几十年,我们的经济实力与日俱增,百姓的生活水准整体上也有了质的飞跃。不过也要看到,尽管中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日臻完善,但总体而言历史欠账仍然很多。在短期内还无法实现高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水平。普通工薪阶层的实际负担还比较重,而且相对来说实际可支配财富并不算多。首先是不动产占比太高。有调查数据显示,2016中国家庭人均财富中房产净值占比为65.99%。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房产只能算是纸上富贵。对他们来说,房子是真正要拿来住的。住房的唯一性,决定其根本不具备可变现的自然属性。属于典型的不可支配型财富。更何况许多还欠了银行一大笔房贷。据上海财大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指称,截至2017年,我国家庭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高达107.2%,已超过美国当前水平。其次是硬性支出占比也很高。子女教育支出、医疗支出、购房按揭还贷,成了家庭日常支出的三大巨头。 单是孩子就读幼儿园,在一线城市,每月动辄就需四五千元。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在校支出不多,但校外参加各种各样的所谓兴趣班也是一笔绝非小数的支出(单是寒暑假,此类支出动辄都以万计)。虽说有各种医疗保障,但自支部分加上自费部分,家中老人的医疗支出仍是一般家庭较大的负担。甚至仍是难以承受之重。倘若是作为家庭支柱的中年人自患重病,那则有可能使一个本为小康的家庭濒临破产。同样是在一线城市,时下动辄四五万甚至八九万一平米的房价也是普通工薪阶层难承之重。一处栖身之所差不多要掏光男女双方父母的四个口袋,外加透支自己的三四十年的未来——每月少则四五千元,多则过万的按揭还贷,也是许多家庭断不可小觑的雷打不动的支出…… 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竟有人围绕公民的生育权打起收费的歪心思,岂只是不厚道,简直是太不地道。虽不为官,无需达“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之境,但作为一个学者,亦断不可无一点悯恤民情之心。无法成为德艺双馨的大家,至少也不能自甘堕落,屡屡突破知识分子的操守底线。老是眼睛盯着平民的口袋,老想着从老百姓身上薅羊毛,如何能提出真正利国利民的良策。 稍早前,7月16日,被其他媒体大量转发的《经济参考报》刊发一篇题为《养老、教育、医疗有望成拉动内需“三驾马车”》的文章也曾招致很多批评,其实也是这个理。 这篇文章从纯经济角度分析并甚为自得的指称:当前养老、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刚性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将成为下一个掘金场。是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有网友怒斥:这是在研究如何赚老人的钱,如何赚学生的钱,如何赚病人的钱。更有网友直斥其为厚颜无耻,学德沦丧。语虽偏激,却也不无道理。教育、医疗、养老,本就是平民的生活痛点。单是养老,公立机构一位难求,门难进;私立的位位可得,问题是其高昂的费用却又是普通工薪家庭难承之重,门易进却难久留。在这样的语境下洋洋自得的提出“三驾马车”论,招致挞伐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社会的更加开放与包容确实给予了众生更为广阔的展示舞台,但作为精英阶层,基本的人文情怀还是要有的。否则,真的就成为民众所调侃的可以到处乱扔的“砖家”,而不是货真价实的专家了。——学者多一点悲悯情怀,或会少闹一些笑话,亦会多一点为学之人的尊严!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