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再难出贵子?(生活杂感)

2022-5-16 18:51|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55|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寒门再难出贵子?(生活杂感)

张清 张清驿站

今天备课偶尔翻看到一组文章,呈现样式各有不同,但核心意思都差不多,那就是在时下,寒门再难出贵子。有些愕然,也难苟同。

诚然,现实是残酷的。豪门与寒门境遇悬殊,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非常明显。

近段网上很火的《我是范雨素》一文中就曾提到京城一位富豪为其在国际学校上学前班的私生子雇了一个少林武校毕业的武术教练,在自己家盖的写字楼里辟出了一块三百个平方的场地,装上了梅花桩,沙袋,单双杠……专供其一人使用。又找了一个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学霸做家庭教师,包吃住,负责接送孩子,指导孩子写作业,还教其编程。

《北京的无奈:海淀拼娃是怎么拼的》记述一个不到8岁的海淀区的一个孩子的辅导班课程:语文由北大的老师上课,读的是《大学》和《春秋》,注重中外历史的横向对比,带有文化和哲学的启蒙。英语是新东方的名师上课,孩子从自然拼读开始,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讲英语故事。数学是国内985名校的毕业生授课,小学低年级的奥数就足以让文科生缴枪,但孩子学会了就会有乐趣。这课外班实际上是非常好的素质教育。小学毕业时大多数班上的孩子都是英语通过大学六级的,读到中学时就有人在国际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当然其代价也是高昂的。一个孩子一年的辅导费用就达20万。这显然绝非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所能承受的,更是农村家庭所不敢奢想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寒门子弟输在了教育的起跑线上绝非妄语。倘认为以上所列只是个例,尚不具有普遍性。那学者所做的科学调查数据或更具说服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2005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80年代中后期是农家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时代,三成以上的北大学子出自寒门;90年代中期农家子弟的比例开始下滑;2000年之后,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仅占一成多。寒门子弟进名校的通道正变得越来越窄。

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刊登的研究报告《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也有类似的结论:90年代后,考上北大的精英子弟比例快速攀升,这些社会精英只占全社会人口的1.7%,却有40%的北大学生诞生于这样的精英家庭。

只是,我们是否就可以依次而下定论:寒门自此再难出贵子了呢?可能还是不要急着下结论的好。

其实,豪门与寒门有天地之差,绝非今日中国独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我们既可以罗列出豪门精英的佳例,也都可以找出同样为数众多的寒门贵子的佳话。仅以美国总统来说,两位罗斯福总统都毕业于哈佛,“布什家族”四代都是耶鲁校友,小布什在竞选的时候甚至开玩笑说:“我继承了我父亲一半的朋友。”他们都是出自豪门。但象杜鲁门、奥巴马等则是地道正宗的寒门子弟。

私以为,寒门是否能出贵子,并不完全取决于所谓的外部环境,也不要幻想豪门与寒门的差距能神奇般的缩小,关键还在于寒门子弟是否能直面这一残酷的现实,是否选择向命运低头。刻意强调甚至夸大这种差距,不过是为自己的不努力懈怠懒惰找个看似体面的借口罢了。寒门难出贵子,实际上还是个如真包换的伪命题。

——我们没有选择出身的权利,但我们有改定命运重写人生的自由。直面更为残酷的豪门与寒门的巨大的差距,不想重复父辈的昨天,那就唯有拼命前行,我们才能成为上苍命运手缝里的漏网之鱼,我们才能在极低的人生起点上成就我们自己的人生神话。

网上曾流行过这么一句话:我经过18年的拼搏,才有了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机会。我想说,既然奋斗了18年,我为什么还要和你一起喝咖啡?为什么就不能是你请我喝咖啡或者你在我的公司里喝咖啡?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