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变淡是个伪命题(生活随笔)

2022-5-16 18:51|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56|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年味变淡是个伪命题(生活随笔)

张清 张清驿站

年复一年,每至农历新年,总有人会抱怨如今的年没意思,慨叹“年味”越来越淡。更有人说:以前过年,缺的是年货,不缺的是年味。现在过年,有的是年货,却少了年味!

乍一听,这话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想想小的时候,每至年底,总会盼望着快点考试快点放寒假,因为寒假来了就意味着春节不远了,而春节,那是孩子一年最具魅力的期盼。而如今,曾经的期盼似乎都随昨日的风而逝,新年似乎也不再那么充满诱惑力了。春节,只不过意味着或长或短的一个假期。

静心细思,又觉不妥。如果说,年味越来越淡,那为何年年春运依旧?年前返乡、节后回城的堪称地球上最大的人员流动年年都在上演。近年春运客流量一直都维持在近30亿人次。2017年春运客流量达29.78亿人次,比上年增加6300万人次。2018年春运预计客流量也将达到29.8亿人次。尽管时下高铁出行已成公众首选,但广州老火车站(只有普通列车)节前每天发送旅客仍超10万,依然有那么多的人不辞辛劳的大包小包的来此乘车,依然有许多人是站着搭乘火车返乡过年。对他们而言,慨叹年味变淡岂非呓语?

既存疑,还是得先厘清到底什么是年味?可惜这只是个形象化的说法,词典尚未收录。百度百科是这样诠释的——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晚辈孝敬长辈围坐在桌前敬的那一杯酒;就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内的一股幽香;就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年夜饭中的饺子;就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瓜儿仿佛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受;就是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说过年好的那种友好感觉;就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庆祝新的开始;就是满大街挂满了红灯笼充满了祝福话语的那种气氛;就是走在街上乡里街坊见面道着过年好的那种氛围……这也只是罗列性的描述,还算不上较为严谨的概念诠释。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年味,实际上就是各种年俗所包蕴的丰厚人文内涵合聚而成的中国春节节日韵味

如此说来,年味其实一直都在,且一直都浓。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载体与呈现样式此消彼长发生变化而已。

春节是全球华人最为倚重的传统节日,历经漫长的时空演变,早已融入国人的血脉,无论身处何地,境况如何变化,它依然是无可替代的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标杆。言“岁月恒久远,春节永流存”实不为过。但年俗其实一直都在随时代而演变。比如,贴门神,这是旧例。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会整体居住条件的改善,已经很少沿用旧式的双扇门,更多的代之以各式防盗门,门神自然也就无处可贴。比如,我们常说爆竹声中一岁除。但燃放烟花爆竹在时下的许多地方都显得不合时宜,不单是一线大城市,现在许多算不上几线的小城都开始禁燃。高楼林立,人口密度大,燃放烟花爆竹不只会形成巨大的声光污染,严重影响空气质量,还会形成极大的火灾隐患。同样的,随着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温饱早已不是什么问题,年夜饭也就不再是过往物质匮乏年代一年唯一的丰盛美味,而更多的成为家人团聚的一个平台。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酒店订餐,也就没有了往昔合家为这一餐年夜饭而忙上好多天的景况……

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年味的必然变淡。因为旧俗的退场,总有新的年俗登台。比如近年出现的“反向春运”,已经在城市安身立命的许多务工人员,他们不再随春运大潮如候鸟般千里返乡,而是选择了接父母、儿女、众亲朋来城里过年,陪他们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与家乡迥异的年景。比如更多的青年人选择春节携亲人外出旅游,合家同赏祖国美景,或是走出国门,一览异域风光……至亲在,家就在,佳节就在,年味也就在。

同样的,步入自媒体时代,往昔举国上下除夕同赏一台春晚的盛况也很难再现。但吐嘈春晚、网络春晚、应时大片……层出不穷品类丰富的节目源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守岁选择,各取所需,赏心悦目,年味怎会不在?电子红包,举手即至,迅捷高效,改变的只是传达心意的样式,不变的仍是那份真挚的情意。情意在,年味当然也在。

而许多传统年俗虽经岁月沧桑仍然年年重现,比如广州许多地方在春节前后都会举办大型族宴,合族相聚于祠堂广场,同吃盆菜话旧迎新,规模宏大,有的还有传统综艺表演,热闹非凡。比如节前祭拜先人,比如返乡为早已无人居住的老屋除尘洒扫贴春联……这些佳节的传统活动年年都在,年味怎会不在?

要之,年俗会变,那些烙有贫穷、饥饿的记忆,与时代已然严重脱节的年俗必然会与我们渐行渐远,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年俗也必然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我们的春节。而那些承载华夏民族的丰厚文化内涵的经典年俗依然长盛不衰。有它们在,年味变淡不就是个伪命题么?


同类小文

火药味不是年味儿(生活杂感)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