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里的亲情,一桌装不下“ 不久以前,那个所有人奔赴的夜晚叫除夕。 ” ● ● ● 串门、聚会、抢红包,就这样,我们度过了一年中与家乡感情最热络的七天,在百感交集中迎来了春节假期的尾声。除夕炉旁的情景犹在目前,而返程的队伍却已蜿蜒成一条长龙,准备投入到新一年的加班里。 “在外方知食之艰,乡愁就是一种馋”,即使是最简单的小面里,也有家的味道,更何况是年夜饭。 既然灵魂和身体总要上路,那么回程之前,不妨让灵魂和身体再次接受“别人家的年夜饭”的甜蜜暴击,藉着它的余温,回到那个所有人共同奔赴的夜晚。 丨 2018年2月15日,大年三十,江西龙南的年夜饭。@赖鑫琳 ● ● ● 作为农耕文化的衍生品,春节从腊月跨到正月,在除夕那天达到高潮。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考究菜式,悉数搬上年夜饭的餐桌。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年夜饭,穷举了中国大地上每一种年味的可能性,也内含着千差万别的故事和人生。 成都 舅舅坐牢的第一个春节,妈妈回娘家陪外公外婆过年,第一次需要我做年夜饭,这也是我第一次上灶做饭。于是,我提前了好些天就开始练习,好几个晚上对着食谱失眠,除夕那天,一早便出门抢购食材、对着网上的教程,小心翼翼地放入各种调料,火是不敢开大的。结果,麻婆豆腐因为加了太多水,愣是成了豆腐汤,鲍鱼也煮得不够鲜嫩。但无论如何还是捣鼓出来了一桌子菜。看到爷爷奶奶心腹皆满的模样,我第一次觉得,原来年夜饭比压岁钱更让人有幸福感,你以为年味在淡去,其实它一刻也不曾在爷爷奶奶365天的期待中远离。@Ivy 江苏淮安 过年,做母亲的永远是最累、最透明的角色。男人们酒足饭饱高谈阔论的背后,是一群在厨房进进出出闲不下来的女人们。于是,有了年夜饭革命的一次尝试:吃火锅。全家出动扫荡超市选购食材的过程,比吃现成的大餐更充实幸福;豆腐蛋饺扑通扑通下锅的声音,比烟花爆竹声更悦耳动听;氤氲白雾和沸腾汤底蹦出的汤汁,比从初一吃到初七的冷碟更有生机。爸爸口味清淡,就只倒了半袋火锅底料;妈妈喜欢吃蒜,另捣了一盒蒜泥配芝麻酱;我什么都吃从不挑,就负责掌勺指挥下锅顺序。分工明确,各取所需,其乐融融。 一次看似简单的年夜饭,让我打心底由衷赞美:火锅,是促进家庭和睦和人类进步的好文明。@Erica 北京 每年的春节假期,也是春季森林防火紧要期,武警森林官兵需要坚守岗位,防火值班,其中包括当兵15年的武警战士赵会来(中)。除夕和新年在部队里度过是常有之事,不过今年,他决定把远在山东老家的妻儿接来,和战友们一起团圆。年夜饭是一顿普普通通的香菇白菜饺子,不过对于第一次在部队过除夕的妻子来说,这里比她想象的要人多,且热闹,有家一样的温暖。@程雪力 飞机上 机场停泊着不少大型的波音737飞机,它们像银白色的大鸟一样栖息在停机坪上。我逐一看着它们,猜测着哪一架将载我上天,虽然甚至它并不能带我回家。腊月三十,离零点还有几分钟,我刚刚在酒店的房间安顿下来,这是除夕和新年的交界。勉强连上房间并不好使的wifi,电视上播的也不是春晚。我开始想念那些一人端着一碗饺子看联欢晚会的日子。爆竹放肆的轰鸣,是对家的呼喊。@梧同 漳州 弟弟爱吃虾,妹妹爱吃蟹,于是大年三十晚的年夜饭总少不了“虾兵蟹将”。奶奶曾说,我们一家都是在海边出生、在海边长大的,是海的儿女。尽管靠出海捕鱼为生的祖辈们,好些因飓风大浪丢了性命,但我们对海的特殊情愫从未在岁月中减淡。去年七月,奶奶去世,火化了的骨灰就撒在海里,随浪而去。如今饭桌上少了一个座位,爸爸说,这些虾蟹扇贝,是奶奶寄来的音信,告诉我们她很好。@Tango 东北 以前,姥姥会背着布袋,从过年前一个月开始就穿梭在各个拥挤的菜摊儿前,为年夜饭做准备。四个子女也像收线的风筝一样,拖家带口陆续回来,被姥姥催着大扫除、排队去买老早就预订好的某家馒头。在姥姥的倒计时中,除夕就这样来了。那时候,大人们都说年是给小孩子过的,自己对过年早就没了新鲜感。但不知从何时起,年是给家中这些老宝贝们过的。万水千山,那种期盼,成了回家的动力。 2018年新春,姥姥、姥爷离开后的第一个年,也是我们仨不在东北过的第一个年。除夕夜,往整只鸡里塞进肉馅,和白菜一起煮。冷下来后,鸡丝、白菜丝、肉馅交合出的巨大香气。那是童年,面目不清的甜。@殷欣 广东 离开家拼搏很多年了,每年都不想挤春运,但每年总会在除夕凌晨或者年初一到家。母亲总是把两只金黄色的大鸡腿留给我,但是经历完旅途奔波,也吃不出什么味道。今年把父母接到身边过年,年夜饭虽然简单,但却是父母千里迢迢从家乡带来的味道,最美味的莫过于母亲亲手养、亲手做的“白切鸡”。今年的鸡腿我把它留给了爸爸妈妈,谢谢他们带来的家乡味道,爸爸小时候只有在春节才能吃到鸡肉,但是兄弟众多,他都把鸡腿让给了弟弟们。 来爸爸,今年的鸡腿给你。@Back Shadow 江西 依据江西乡下风俗,阖家、祭祖、烧香、放鞭炮,都是年夜饭前必须遵循的路数。最值得期待的是那顿超豪华的年夜饭。从采购到掌勺,妈妈都事必躬亲,就连狮子头、梅菜扣肉这些别家只会买现成的“麻烦菜”也不例外。 每年过年回家前,妈妈总要问:“想不想吃我做的卤牛肉啊?”妈妈做的卤牛肉,是外面那些卤味店里的货色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只要这道菜一上桌,一定是最先被扫空盘的对象。大鱼大肉后,仰赖于奶奶家还保留着的老式大灶台,我们还能喝到柴火煮开的锅巴粥。@阿漫 安徽南陵 从腊月二十四、五开始,爸和妈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劈柴,打豆腐,炒瓜子,炸豆腐果子,包蛋饺。从我记事起,印象中那个大年三十的下午,便是老妈气定神闲地坐在煤球炉前,右手执竹筷,左手拿铁勺,笃笃定定地做蛋饺的样子。鸡蛋汁在铁勺中“滋滋”发响,空气中瞬时弥漫着蛋饺的香气。安徽人冬天喜欢吃烫炉子,今年用的还是我小时候那个红泥小火炉,灶里烧柴燃下的木炭,在里头烧得猩红,让人感觉十分亲切。里头放腌菜炖豆腐,或是白萝卜炖肉,边吃边往里放菜园里摘回来的芫荽和白菜,在寒冷的冬天里可以吃很久。@有鹿 广东阳江 在老家的年夜饭上,鸡和鱼总要有的,大吉(鸡)大利和年年有余(鱼)是亲人们的美好愿望。我的老家在广东西边的一个小县城,每每被问及“哪里人”时,尽管我努力作出各种描述,但还是极少人知道她。这几年外出读书,在家的时间渐渐减少,我就这样,与这个籍籍无名的小城渐远。毕业后,我跌跌撞撞成了一名自由报道摄影师,在外经历过许多糟心和委屈的事。怕家里的老人担心,我从不敢告诉他们我的工作,以及里头潜藏的危险。在他们眼里,我大概是每天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喝着咖啡吹着空调,朝九晚五吧。不过,无论在哪里,无论做着什么,我知道,总有一条路把我带回家。@陈劲 广东广州 《麦兜与鸡》里有句反复唱的歌词,叫“我中意食鸡”,大概是每个广东小孩的心声。年夜饭是一定会有鸡的。广东人尊重鸡的办法比较多,比如清蒸、汤煮、泥裹、宫爆、“打边炉”等等,最常见的就是白切了。另外,我们对鸡的品种也尤其挑剔,比如杏花鸡、清远麻鸡,这些皮爽肉滑的就最适合“白切”。至于那种45天催肥促成的激素鸡,它们只配扔到油锅里炸得它妈都认不出来。你再回头看看我们大广东的地图,就是像鸡腿。@胡老师 杭州 进入腊月,春运如期而至,我却有别于往年,没有加入到他们当中。和爱人抽空回了趟老家、陪父母相处了一阵子之后,我们便马不停蹄地返回杭州重新投入工作,直到大年二十九,才完成了今年的最后一个任务。第二天,我们上菜场采购了些新鲜的菜品,做了一桌年夜饭,通过电话和微信,给家里人拜了年。有人觉得,如今年味寡淡,因为科技抹平了那些遥远的、寄托在时间里的期盼与思念。而我觉得,那个相隔2000公里的内蒙,却在现代发达的通讯之下与我离得如此近,每个联络她的日子,便是我与她团圆的日子。@马龙 湖北赤壁 按照赤壁的风俗,除夕夜里吃的是饺子,而正餐是在大年三十的中午。餐桌上有自家准备的红薯丸子、豆腐丸子、腊肉和腊鱼。最显眼的是自家水库里抓的野生甲鱼和家养鸡炖的土鸡汤。小时候爸妈都“不爱吃”鸡腿,我和弟弟一人一只。后来,我们“不爱吃”鸡腿,就将它们让给爸妈。直到近年,生活水平提高了,鸡腿不再是大家眼中的“好东西”,也就不需要谦让了,反而都喝鸡汤。 不变的是餐桌上的碗筷。不论怎样,碗筷的数量都会比吃饭的人数多一份——放上一只空碗,一只空杯子,一双筷子,饮料倒好,菜也夹进去,给去世的爷爷。妈妈说,去世的亲人每年都会在这时回家,要给他留一个位置。@安分 湖北宜昌 自我记事起,每年春节,奶奶的五个孩子都会带着各自的家庭聚在一起吃团年饭。转眼间,我即将大学毕业,团年饭也由持续了几十年的两大桌,变成了一桌。身边的哥哥姐姐也从最开始的一个人,逐渐变成两个人,接着变成三个人。爹爹婶婶也在我的视线中一点一滴的老去,我也在爹爹婶婶的视线中逐渐丰满。我逐渐长大,离开,故乡的年夜饭也在逐渐变小,消逝。从前觉得家的联系从来就不是一次年夜饭,现在却越发觉得,和家的联系也许就仅仅是这一桌年夜饭了,小时不大喜欢吃的年豆腐,现在每夹一块我都倍感珍惜。 我希望这样的夜晚能继续下去,正如我们开饭前的仪式:斟几杯酒,盛些许饭,让逝去的祖先们先享用这丰宴。@杨尚杰 湖南岳阳 成年之后,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长年累月的北方生活从方方面面把我改造成“精神北方人”,唯有春节,挤过汹涌的春运人潮,从北京西晃荡至岳阳东,吃到第一口带有浓郁辣味的食物,才有种重回南方的踏实感。 大年三十前夕,爷爷奶奶会用正楷,郑重其事地写好年夜饭的菜谱,给子女们分好工。蹄膀肉丸油豆腐,蛋饺牛肉红烧鱼,都是岳阳孩子过年的记忆,而少不了的总有一道炖鸡汤,除了水和盐,再不加入其他佐料,澄黄鲜香,炖的烂烂的,表面浮着一层原生态的油。在很多个北京冬天的深夜,胃里总会无比诚实地想念这碗鸡汤,和那盘属于湖南味道的辣椒炒鸡。无论是回家还是父母来看我,鸡肉永远是大包小包行李中占地最多的一样。独居的日子里,学着妈妈的做法,拿出电饭锅煮一锅鸡汤,撒上几粒红枣枸杞,在出锅时撒上一小撮盐,就是家的味道了。@李大熊 重庆 每年过节,妈妈总会准备很多吃的,鸡鸭鱼牛,腊肉香肠。她把时间都给了灶台和暖锅,自己却经常因为忙活而来不及上桌吃饭。今年,我说:“妈,我过年想吃火锅了。”于是年夜饭的餐桌上,横空出世了两道火锅,一道是重庆麻辣锅,一道是养生鸡火锅。即便我们过年的方式从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变成了一家人聚在一起抢红包,但不变的是妈妈的手艺。她为这个家,烹饪了一年又一年。@Kee 海南万宁 春节时如果从海南当地的农贸市场路过,采购年货的海南人,在摩托车后座挂上一两只年鸡是一大特色。我粗略算了一笔账,从年三十到年初七,一共是二十四顿饭,而鸡会一顿不落地出现在其中。年夜饭剩的白斩鸡,在一轮解冻和翻炒以后,就可以配上稀饭入肚。中午是新鲜出炉的白斩鸡,皮黄肉白,肥嫩鲜美。晚上,白斩鸡配上由鸡汤、盐和香兰叶煮制出来的鸡油饭,一天就这样吃过去了。 我对鸡的感情是纠结而微妙的,在高密度轰炸下,我一般从大年初二起就对它产生厌倦心理,但前脚刚离家,又开始怀念那种“无鸡不成宴”的况味。大吉大利,愿在外的人们,都能吃到鸡。@苏皓 四川成都 无论漂得多远 , 不管春运多挤、多难,游子都希望准时回家。即便不在家过年,也会收到家人自制的腊肉。但无论怎样,“腊肉最好的滋味,是要等儿女回来。”@无名 ● ● ● 隔着屏幕感受丰盛,口中的薯片顿觉索然无味。这种繁复与隆重,已然超越了果腹太多。所有的准备和操持,为的不过是促成人世间的温馨,让快乐来得理所当然。 当我们再次带着独特的口味融入人群,下一样的馆子,吃相同的外卖,蓦然回首时,会发觉真正搅动味蕾的秘密,藏在那个12306的目的地里。 那是地图上最温柔的区域,即使明天你将离她而去,奔赴远方,一如数天以前,你像奔赴理想一样,奔赴那张热腾腾的饭桌。 “虽远,必来” 。 参考文章 [1]《一顿团圆年夜饭,一百年的中国生活史》,小宽 [2]《舌尖上的新年》,陈晓卿等 [3]《50年春节回放——年饭系列》 ,腾讯新闻 [4]《年夜饭,你家吃什么?》,榕小崧 供图 / 读者投稿 编辑 / 简晓君 更 多 文 章 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看客栏目长期征稿,一经刊用,将根据质量提供稿酬。投稿请致信 insight163@163.com; 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