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专家班上海研修碎笔之一(教育闲话)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广州市教育专家班上海研修碎笔之一 广州市第六中学 张清
6月28日上午,按研修行程,我们一行准时来到上海著名的打虎山路第一小学调研学习。 该校地处上海老城区,周边著名高校林立,学校本身也是人才辈出,拥有极为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学校据此开设的很有特色也很上档次的“‘打一’人文讲坛”自是声名远播,早有耳闻。著名作家卢新华(《伤痕》作者)、著名演员严顺开、《解放日报》著名摄影记者崔益军、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大学等知名高校众多学者都曾应邀前来开设专题讲座。 该校卞松泉校长在所做的《教育家的理想与情怀》专题报告中也很自然地向我们介绍了“‘打一’人文讲坛”,个中提及邀请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俞丽拿来校演讲时的一些琐碎细节同样给人留下极深印象。 “打一”小学向俞教授发出邀约已有时日,但因其教学、外出讲学及其他工作任务繁密,一直排不出时间。直到2016年11月的一个周五终于成行——俞丽拿教授应约而至,倾情演绎《梁祝的故事》。 出于礼貌,也是为了顺利找到校内停车位,卞校长比约定时间提前10多分钟开车到达上海音乐学院,可即使如此,俞教授也已经在此等候了。门卫向卞校长介绍,俞教授在此实际已经等候有时。卞校长为此连连致歉,教授的解释却是:这是长期从教形成的习惯——从来都是老师等学生,没有让学生等老师的道理。 来“打一”小学的路上,俞教授也没有接受卞校长特意为她准备的矿泉水。——这也是日久形成的职业习惯,正式演出或是讲座开始前乃至整个过程中,都会严格控制饮水,又免造成不便,对受众也不够礼貌。 现场二个多小时的倾情演绎,俞丽拿教授坚持全程站立。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讲述《梁祝》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台前幕后,用炉火纯青的技艺边演奏边解读梁祝的音乐形象和细腻情感。带领现场的师生走进世纪经典,走进圣洁的音乐殿堂。 闻此,实是心为所动。一位76岁的老人家(俞丽拿教授出生于1940年),一位早已坐拥世界美誉的音乐大家,一位业已培育出无数音乐人才、门下名家辈出的音乐教育家,能如此身体力行,律己垂范。其本身就是个直抵人心的绝美故事。 领大师风采,再回看时下那些“小鲜肉们”,只不过一二部影视作品蹿红,便前呼后拥,排场吓人,逢场必迟的作派……与真正的大家一对照,就显得太过浅薄而轻浮,甚显滑稽而可笑。 赏名家风范,亦当扪心而自警。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们也是教育从业者,论业绩,与名家当然相去甚远。可师者之德呢?我们敢说自己能与大师比肩么?不妨把标准放低一点,我们真的有想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要能成为学生的表率么?或者不妨把标准再降得低一点,我们在工作中,在学生面前,有注意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均需符合师者之范么?果能如是,那么师生集会时,老师的队伍一定比任何一个班级的都要更好看些,也更守纪律些。——至少不会有交头接耳自顾自话,至少不会全神贯注的刷手机而物我两忘。 言及此,又想起一桩陈年糗事。某日课间,匆匆赶去课室处理点事。行至过道转角处,喉间一痒,痰至欲吐,可兜里没纸,遂至地漏处偷偷吐掉。不想被一位才女学子瞥见,遂一迭声地喊道:老张,老张,不文明,不文明……搞得一群家伙得个乐子似的“集体围观”,甚是尴尬。虽说师生关系还算不错,“小盆友们”也只是闹着乐一下,并没有什么鄙夷不屑的意思,但这确确实实给我这个“老兵”上了一课,师者,一言一行皆有育人之意,岂可随意!虽说与大师们相距甚远,我们亦当束己以约,勉力前行。 其实,“打一”小学的卞松泉校长本人也是师者典范。卞校长是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著名特级校长,是“打一”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教育部兼职督学。早已是业届知名大家,但一样儒雅谦和。待我们广州研修班一行参观完校园到达会议室时,卞校长早已在此迎接。整场报告看似随意聊聊,实则“干货”满满。给予我们的启迪甚多。之后的互动交流也是轻松自然,实话实说,无丝毫客套、敷衍之意。 我们研修班的班主任左博士也是为师绝佳典范,她是我们众多学员最为仰慕的“工作达人”。无论是芬兰研修,还是此次上海研修,左博都一直与我们同行。每场讲座,她都比我们要早到,无论是准备充分的开场白,还是讲座结束时的组织主宾互动交流、学员代表感言,还是终场总结,都恰到好处,精准到位。工余还完成大量的研修工作,个人学术味甚浓的公众号日更一文,育儿笔记日更一文,单单是这一点,就让我们感喟不已。 榜样多多,我等亦当勤勉前行,少懈惰而多奋力,或难有甚作为,但至少在我们垂老之时再回首,少愧而无悔,亦足矣!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