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聘中小学语文教师,你准备好了吗?(从教闲话)——写给即将走出校园的师范生们 又到一年招聘季,六月即将结束学业走出象牙塔回归社会的学子们开始忙着赶会场、投简历、参加笔试、准备面试。师范生们还得准备说课乃至试讲。一番奔波辛苦下来,或与预期尚存较大距离。 由于工作关系,早年亦曾以个人身份参加过一些层级不同的招聘活动——接受新东家的挑选,近年也曾依领导要求或接受兄弟单位邀约参加过不少选聘活动——从业务层面筛选更具发展潜力的新人。能知应聘者之辛,亦懂用人单位之苦。每次活动,落选者的那种失望的眼神总会经久仍在眼前,遂想到给欲投身中小学语文教学行当的同学们略说一二,或当有益。 其实,作为想招录新人的学校来说,最关注的当然还是其基本业务能力及发展潜质。 作为语文老师,首要的是作品的“素读”能力。亦即在没有任何外部参照资料的情况下,一篇文章,你能解读出什么,最低层次是能否读得懂,稍高层次的是能否有点属于你自己的个性化的解读。因此,在实际招聘选人面试时,大多会禁止应聘者携带手机等进场,手提电脑也是不允许联网使用的。就是期望能看到候选对象的解读作品的真实素养水准。现在不少学校在实际选择试讲或是说课材料时多倾向于选择课本经典篇目之外的文章,也是基于这样的目的。实际上,阅读水准考察,也是笔试绝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早前我们曾选过报纸上刊登的一位作家写的一篇散文作为说课材料,文章根本谈不上有多大的阅读难度,但从实际说课的情况来看,显然有些应聘者并没有读懂文本,更谈不上能有一点自己的体悟了。平素可依赖的助读手段太多,真正“裸读”,情况并不乐观。——一个阅读素养达不到相应水准的新人显然是不受欢迎的,即使侥幸入职,其职业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一个离开参考资料、离开百度搜索根本无法将课文读得透彻些的师者又怎么可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学的圣地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大学,还是要珍视时光争取尽可能的多读一点书,夯实自己的阅读根基。这才是我们的立足之本,也才是我们未来迎接从业竞争的本钱。舍此,一切都是浮云。 紧接着的,当然是教材的实际处理能力。也就是如何有效利用教材。用它来作什么(定标),如何用(课堂流程设计)。许多师范毕业生在参加应聘说课时,总喜欢滔滔不绝的罗列自己在本课中将要使用的诸如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之类华而不实的说辞,其实并无甚价值,评委也不会感兴趣。因为说课时间有限,你根本不可能在随后的课堂流程设计说明中详细展现你的这样法那样法的运用。而且,如果你的课堂设计非常好,评委自然能看得出你的方法应用。如果是实际试讲,那就更不需要如此饶舌,评委都是行家里手,难道看不出你在教学中实际应用了哪些方法? 此外,作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不可忽视。往昔有“三字一话”之说。就是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离开大学校园太久了,不知现在的高校是否仍重视这样的训练与考查。语文老师,普通话要过关。不只是读文章,教学语言也要干净利索。更不能沾染上不良习气,比如口头禅。记得早前曾有位应聘的研究生,在短短的10分钟的说课过程中,就被统计到说了17个“对吧”。真是大煞风景,——尚未入场,习惯已差。要求稍高些的学校一般很难接纳这样的新人,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三字”未必俱佳,但至少粉笔字要说得过去,要确实用心练过,写得有点模样才成。这是我们在课堂上的“门面”。师者书写倘太差,将何以要求学生?今年广东省举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时就特意加进了毛笔字书写的小环节,其用意亦当在此。 同时,也不能形如“古董”,要能与时俱进。已经普及的基本教学设备要能比较熟练的使用。比如电脑、液晶投影、智能互动屏、音响话筒之类的,要会使用。之前有位研究生经过三轮淘汰,已经有机会进入最后一轮的堂上试讲了。可一个PPT播放竟弄得她手忙脚乱。课室配有遥控笔,手持即可自动翻页,课前班上电教委员已经细心告知并讲解了使用方法。但应聘者在堂上依然状况百出,整节课也大失水准。 说到底,倘有志于斯,真的想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大学里还是要惜时奋进,业精于勤,潜心研读,苦练基本功。有了一身真功夫,何愁前路无人识!反之,应聘时再多的辛苦奔波,可能换来的也只能是一个又一个的失望与失落……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