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成为一门生意,当学校成为一个企业(教育闲话)

2022-5-16 18:51|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34|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当教育成为一门生意,当学校成为一个企业(教育闲话)

张清驿 张清驿站

当教育成为一门生意,当学校成为一个企业

广州市第六中学 张清

这两天,圈内有个很八卦却又极真实的消息转发甚多——

廉江一周姓学生今年高考取得总分707分的好成绩,据说是理科省状元。一所民办学校,能有如此业绩,自当令业内外人士刮目相看。可后续了解到的“内幕”又让人有些目瞪口呆。

这位牛娃原来是位复读生,而且还是江门的学生,本已在当地重点中学复读,但因其旧年高考成绩远超重本线,是冲击清北的优秀苗子,这所民校具有超灵敏的嗅觉,费尽心机将其拉入门下。据说是入学前即予奖励三四十万,一年后考上清华北大还有五十万的奖励。这于考生及家长当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且是个只赢不输的零风险交易。于校方而言,投入如此血本,当然是要有回报的,那便是竭尽所能,将其培养成“才”,顺利考取清北。

——校方能将近百万本钱投在一个学生身上,那当然在整个复习备考中自会呵护有加。据说,各科都有一对一的专师负责。实际上也就是六位能师辅佐这一位种子选手。如此,不惜血本的“票子”挖来极具潜质的“苗子”,有专业团队的“方子”,形式性的置于所谓的“林子”,于是大概率的有了木秀于林、考取北大清华的“才子”。这样校方就可一俊遮百丑,有了宣传的金字招牌。不足百万的小投入就可形成绝佳的招生广告效应。继之而来的当然是更多更好的生源汇聚效应。以这一二个金字塔顶端的“明珠”就可吸引许许多多怀揣清北梦的学子及家长从四面八方匆匆赶来,当然,与之同来的还有大叠大叠的人民币。

类似的这种民办学校的“经营”之道,其实还是个普适的公开的秘密。市场经济下,有需求当然就刺激了供给。据说还衍生出并非独例的高考清北“钉子户”。也就是即使是考上清北这样的名校也不去读,而是接受邀约再复读,深谙此道的各路民校自是争相约请,结果当然是价高者得。先有四五十万的真金白银进帐,那就再战十月,再考个清北也是妥妥的,保不准还来个省前20名、前10名。然后再得个四五十万的兑现奖。一年下来,读个书而已,就能有个差不多百万的收入,于普通工薪家庭和学霸考生个人来说,其诱惑力自是不容小觑。如此考个二三回,家底甚为殷实,再慢悠悠的步入大学之门,也是件很浪漫的事。

一些公办名校的套路其实也差不多,只是周期稍长些,是三年而不是一年。每年中招,定会使尽浑身解数(甚至包括一些无法摆到台面上来的无中生有的诋毁兄弟学校以抬高自己之类的下三滥手段)网罗中考尖子生,然后如同国宝一样的重点培育三年,彼时一旦能考取清北甚或位列全省前十或二十之类的,则理所当然的大肆宣传本校“素质教育结硕果”。套路相近,意旨神似。可谓志同而道合。

当然,这种貌似多赢的游戏也有被打脸的时候。据说,在四川某地,也是类似的套路也是相同的成果,不到百万的投入,换来的当然是学校可以兑换为真金白银的招牌。只是,新高三提前开学上课,学校盛情邀请那位考上清华的“校之骄子”来给学弟学妹们讲讲学习方法之类的,发挥一下“余热”。可对方在电话那端听明来意后第一句话竟是“多少钱?”在班主任一番劝导之后,第二句话是“我考上清华关学校什么事?”。当然这也是最末一句话,之后便是电话挂断。——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该生亦是深得校方经营之道的精髓。其套路早已为这些业已成为绝对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极佳后备选手们看得一清二楚。他们虽然从中获得极大的个人利益,但心地也早已在这样的环境中濡染得冷酷而坚硬。与学校不过是一场交易,老师们的所谓付出也不过是这场交易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学校也早已在这场交易中得到了自己该得到的部分。一句话,这场交易已经一拍两散,结束了。再提要求,当然要再谈价码再签“合同”嘛。

于民办学校的校董、老板们来说,倒也无妨。他们的眼中,办学校与办企业、开工厂本就没什么不同。逐利赚钱的不同样式罢了。但于置身此业的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对于那些尚欲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的学校主事者们来说,这着实是个莫大的伤害。也是一次警醒!

不断上演的类似荒诞剧也是在提醒教育良知仍在的人们:今天,我们是在做教育吗?今天,我们是在做什么样的教育呢?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把孩子们引领向何方?——多思不易,践行或更难。愿诸君多努力!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