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之后更需反思(时事走笔)

2022-5-16 18:52|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32|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感动之后更需反思(时事走笔)

张清 张清驿站

周末,一气呵成,自我流水,改完学生的周测试卷,习惯性的浏览网页。迎面而来的是一则似曾相识的图片新闻——《这张医生凌晨“累趴照”刷爆朋友圈,网友动容》。说的是上海长征医院医生季峻松510日凌晨“累趴”医院GMP胰岛分离室外事。这张在一个个朋友圈热传的照片,照例又是感动了无数网友。

应该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医护人员疲劳至极或躺卧于地或靠于墙角的新闻图片可谓屡见不鲜。于我,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心头平添许多暖意的同时,也会有丝丝异样的感觉,甚或还会固执地生出几许很有些伤感味道的寒意。如果我们只满足于一次又一次的所谓感动,而漠视这一感动背后的医护人员工作普遍超负 荷的从业现状,那感动过后一切只会照旧。——医护是服务大众的一个基数庞大的社会职业群体,如果这种疲惫成为他们的一种工作常态,那绝不是这一职业从业者的荣耀,更不是整个社会的幸事。因之,感动过后的反思更为重要。

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医生们用自己的体力和健康作成本,为社会提供健康保障,这当然是职责所系。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医生们也理应与其他任一职业从业者一样享有合理休息的权力。保护他们的健康,也是社会理应履行的共同责任。

作为医生的东家,医院乃至整个医疗行业的主事者更需关注一线医生这一职业群体的整体生存状态,工作状态。特别是技术骨干的超负荷工作状态。需引起足够重视。视之如珍,真正关心每一位一线医务工作人员的健康,才有可能尽力避免英年早逝的情况出现。也才能让这个给他人带来健康的职业也能给从业者自己带来基本的健康保障,也才使这一本该赢得整个社会敬重的职业有了更多的温度。足额配齐人员,不是什么善心大发现,当是行业主事者、管理者的基本良知。

医疗行业有其特殊性,那就是病患治疗并不以上下班的时间进行自然分割。比如一台手术,既不可能因上班时间未到还不开始,也不可能因医生们的下班时间已到便就此暂停或搁置。一家医院看上去很大,但落实到某个科某个专项,其技术骨干其实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病患一到,自然就没有了什么上下班的概念。倘多台手术相继,那主治医师自然也就成了超人。——医生做完手术后累瘫在地随意而卧的照片屡见报端,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实际上已成某种常态。

最为糟糕的是,几乎没有几家医院能做出这样的奢华配置:专配应急手术医生队伍,平时不用值班,专候急诊手术。实际上每位医生在应急手术这类业务之外,都还需担负常规值班。两项迭加,就自然会出现白+黑这样的连轴转的情况,偶一为之尚无妨,倘成为常态,则是明显的一种生命透支,出现过劳性猝死也就不足为怪了。

仅在2018年元旦前后,就有多名医生猝死:20171216日凌晨,安徽六安市裕安区外科医生方培虎,在值班室内猝死,年仅31岁。1229日,山西晋中一医院医生在连续工作18小时后,突然昏倒后猝死,卒年43岁。此后不久,123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生郭庆源也是在持续工作18小时后在交接班时猝死,卒年43岁。——他们分属不同地域的不同等级的医院,但却有着极为相似的境况:连续超长时间工作,正当人生壮年。他们的身后,都有年迈的双亲,尚幼的子女……闻之令人扼腕,让人叹息。

早前曾在知乎上看到有细心网友根据媒体报道曾做过详细统计,近年几乎是每个月都有医生连续工作后猝死的不幸消息。现摘一例——

2015年医护人员猝死不完全统计

1月1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鲁凯伍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

3月2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的闫润栀医生猝死,年仅28岁,去世当天凌晨还抢救了一名病人。

3月4日凌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一名刚工作三年的规培轮转女医生在麻醉科夜班后猝死,年仅26岁。

3月20日,广东省中医院的黄胜平教授因患肿瘤去世,年仅52岁。生前,他勇闯手术雷区,救人无数。

4月1日,湖南省安化县人民医院一位麻醉科女医师夜班时突发疾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

6月29日,年仅43岁的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因心脏破裂猝死。离世前一天,他曾头昏乏力、四肢酸软,以为只是疲劳过度。

7月8日,中日友好医院青年医生宋韩明在凌晨值班时去世,年仅32岁。

8月1日,赤壁市人民医院骨科医生聂海洋过于劳累而引发的脑干出血,最终没能挺过来,年仅45岁的他不幸离世。

8月16日凌晨,解放军总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张永刚教授因心脏猝死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10月5日,48岁的湖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方利华,在宁波参会时突发脑部疾病离世了。

11月30日,山东泰山医学院42岁的蔡国栋医生猝死于手术台旁;

12月3日,天津总医院神外45岁的李昕医生猝死于心脏病发作;

……

《北京青年报》曾针对不同职业群体的健康状况做过专项调查,本以守护公众健康为要责的医护职业群体的健康状况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或也可说明在超长的工作时间和超强的工作压力下,医务工作者无法拥有合理的作息时间,健康问题正日渐凸显。

在这样的整体境况下,倘行业主事者们仍与公众一样陶醉于所谓的感动,那将是极其危险的。而这种担心也绝非杞人忧天。安微31岁的方培虎凌晨猝死在值班室内,当地卫计委就曾正式发文号召当地医务人员向方培虎学习。由此引发轩然大波,不只是许多医护从业者非常抵触,连人民日报、新华社这样的官媒都曾刊发予以批评。究其实质,倒不是这则公函本身有多大问题,而是对医护人员从业现状的漠视。不直面问题,不思考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却热衷于这样的所谓学习以粉饰“太平”。

此外,作为媒体、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可以传播相关的暖闻照片,但不能只是一味的歌颂一味的感动,也需多关注一下暖闻所折射出的医护人员的工作现状,真正关心他们,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支持。至少,在就医问诊时多一份理解,多一点尊重。当然,作为医护人员自身,恰如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接受采访时所言,在改善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健康。毕竟,上班时我们要对患者负责。下班后,我们还要对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亲人负责。

实际上,配置足额、健康状态良好的医护职业群体,不只是他们自身的福音,更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幸事。因之,诚愿如此让公众感动的医护人员“累瘫”的新闻图片能越来越少!





文章已于修改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