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爱的春晚演员,已经20年没登场了

2022-5-16 18:52|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37|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我最爱的春晚演员,已经20年没登场了

看客 看客inSight



大年三十,你又一次按部就班地和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只不过这次恍然惊觉,原来陈佩斯的先锋小品,和赵丽蓉的唐山味儿英语,都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


回到那个草莽时代,一群艺术工作者正满怀热忱地开创“春节联欢会”,他们并不知道这台晚会将在观众心中留下怎样的巅峰印象。


于是2009年,当83年首届春晚再次被评为“百姓最喜爱”的一届,导演黄一鹤颇为感慨:


“这就怪了。你说那时候又没设备又没人,演员看上去也土,可百姓就是喜欢。”


83春晚片头动画。


突破禁忌的史前娱乐


1983年,10亿中国人已经基本摆脱了“百废”的生活,正在嗷嗷待哺地期盼着娱乐。春晚就在这当口应运而生。


创业期当然激情饱满,但当时春晚主创们几乎不可能意识到自己有多幸运:


且不论节目如何,“看电视”这个事儿,本身就新鲜得很!这时,平均1000多个中国人才有一台电视。


而坐在电视前的是几千万什么都没看过的绝世好观众,随便来个节目都是首播,魔术、哑剧、马戏统统让人目瞪口呆。


第一个露面的,是不到四十岁、一脸正气的赵忠祥老师。


坐在前排桌上的三位,就是83春晚的艺术顾问,侯宝林、王昆、凌子风。而王昆老太太身后鼓掌的小姑娘,是时年只有17岁的“金龟子”刘纯燕。


那是春晚的史前时代,一切都充满了草莽的味道。


演播室只有600平米,演职人员只有60多位。观众席上坐着的大多是演员,十几张圆桌,沏上茶,挂点彩带,嗑着瓜子唠嗑,一副单位联欢会的架势。


在这样的条件下,春晚开始了突破束缚的尝试:第一次实时现场直播,第一次设立晚会主持人。为了演出大伙喜欢的节目,还增加了观众点播互动。


主持人马季在给观众展示猜谜奖品,主要是笔记本和圆珠笔。


女主持人是刘晓庆,她的红衣服在春晚播出后成了中国女人的最爱,男人钱包的噩梦。


首届春晚,导演黄一鹤好不容易才凑齐4部观众点播电话,直接导致北京电信局线路当夜濒临崩溃。


结果点播组的小女孩端着一盘子纸条走过来 —— 全是点李谷一《乡恋》的。


用于点播节目的北京电话只有6位 —— 其实是4位,“86”是中国的代码。粗算全北京也就不到1万部电话。


这下导演黄一鹤犹豫了,你们非要听“禁歌”?


要知道,在此之前,“高、快、响、硬”是内地歌曲的必备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昂扬的革命斗志。气声唱法、探戈节奏、情绪伤感,还不够大逆不道吗?



压力有多大,请听对《乡恋》的批判声音:


“嗲声嗲气,矫揉造作”;“同咖啡馆、酒吧间、歌舞厅、夜总会等资本主义社会的娱乐生活是一个味道”;“腐蚀青年人的罪人”;“黄色歌女”……


左一就是执导了5届春晚的黄一鹤。


黄一鹤也做不了主,于是指示小女孩,“找那老头去” —— 那是坐镇现场的广电部部长吴冷西,可怜他这时还乐呢。


吴冷西看后自然摇头。过了一会,小女孩又端来第二盘《乡恋》点播条,还是摇头。第三盘、第四盘、第五盘……


吴冷西终于坐不住了,汗也下来了。“电视点播,点了不播,不是欺骗群众吗?”


最后,他一跺脚:“黄一鹤,播!”


直到主持人姜昆在台上拖着长音报出“乡——恋——”,李谷一才知道,这首歌终于“解禁了”!而再过一年,她就将第一次在春晚演唱《难忘今宵》。


宏大的历史总是伴着诙谐的间奏。


此时导演组才突然发现,现场没《乡恋》的伴奏带......谁知道这也能让唱啊!只好派人颠颠骑了20多分钟自行车,回自家取了一盘。


于是第二天,全中国的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在传唱着:“明天就要来临,却难得和你相逢,只有风儿,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自此,内地流行音乐之潮,汹涌再也不可抑制。


1984年,黄一鹤继续“胆大妄为”,让头发一息尚存的陈佩斯和朱时茂演了小品《吃面条》,成了国家晚会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小品。


这一碗碗“面”吃下去,让喜剧小品从此成了春晚上的保留节目。


然而在当时,单纯搞笑也有风险。


《吃面条》试演时,逗得观众笑到肚子疼,从小凳子上撒欢坐到了地上。可是节目审查时,大家犹豫了:“除了可乐之外,这个节目好像没有什么教育意义啊?”所以,虽然没有人反对,可是也没有人敢赞成。


还是黄一鹤的坚持,让节目最终上了。


同年,马季用唐山话表演的相声《宇宙牌香烟》是如此成功,以致看过的人再也没有本事用普通话说这几个字。


于是现场的观众笑开了花,电视机前的观众更是合不拢嘴。


84年春晚直播结束后,几乎没人离开演播厅,大家就地摆桌,唱歌跳舞吃年夜饭,一直折腾到凌晨5点。


陈佩斯后来回忆道:“我觉得当年的春晚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明确地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什么呢?把快乐还给人民。”


歌曲也罢,小品也罢,肃杀被欢乐消融,已经势不可挡。



十二亿人的潮流先锋


然而,创新步子迈得太大,也会摔跟头。


85年春晚,主创们把舞台搬到了工人体育馆,导致“意外频出、节奏拖沓”。节目愣是从四个多小时拖到了六个多小时,算上出入场,让观众们在零下十来度的体育馆待了近十个小时……


开场头一个节目《百猴戏春》就出了失误 —— 潇洒飞天的孙大圣假人和栏杆撞上了。而朋克老头马三立唯一一次登上春晚,看观众太热情,还自作主张加了段返场。


而另一个致命失误,则是“崇港媚台”。这首先体现在了主持人姜昆、马季的服装上:新潮,港台化的新潮。


虽然那几年,观众们正被《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为代表的香港电视剧吸引得神魂颠倒,但大家能接受夸爱国大侠的电视剧,不代表就能接受“不男不女,不三不四”的坏歌。一身正气的老红军看了怎么想?满脸慈祥的大爷大妈们看了怎么想?


尤其是香港那罗文,扭腰扭屁股的,咱工人师傅们不爱看!—— 倒是弄个女的扭啊!


这就是罗文为春晚贡献的迪斯科style。


其实,如果对比同时期“香港十大劲歌金曲”上自己的表演,罗文简直已经保守得如一朵白莲花。


结果一场晚会下来,央视足足收到了好几麻袋批评信,以致于节目播出11天后,《新闻联播》破天荒地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凡此种种,引起观众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为此,我台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


好在85年道的歉,并没有阻止春晚引领潮流的尝试。


毕竟这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八十年代,一切都可能是对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一切都在角力,一切都在变化,快得像绿皮火车。


于是仅仅两年后,一个扭得更厉害的美国人,在87春晚上成为了初代“青春偶像”。


如果去问40岁以上的人:“费翔,大兴安岭,能想起什么?”回答几乎肯定是:“对,就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把大兴安岭唱着火了。”


可是,火灾其实发生在春晚仨月后,是春天,你看话题持续了多久?



在他登场之前,大多数人仍是理智的歌迷影迷。人们喜欢明星一般会这么说:“刘晓庆的《小花》演得真好!”


但到了他这儿,出现了内地歌坛第一次大范围的无理性狂热。随着“费翔最帅!”、“嫁人就要嫁费翔!”的欢呼,几麻袋求爱信寄到了央视。

 

等到四年后,92春晚播放刘德华、小虎队节目时,歌迷已经有了新的名字:“追星族”。


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候。社会更宽容了,你没法想象刘晓庆影迷远远望见她就开始尖叫,却没被富有责任感的群众扭送精神病院。资讯更发达了,你也没法想象一个费翔粉丝能对他上厕所时爱看报还是爱抽烟都如数家珍。


港台艺人登上春晚最早能追溯到84年,那时请来香港九龙电子厂工人张明敏唱《我的中国心》,结果一炮而红。


“崇港媚台”的过程,也催生出了之后的创作繁荣。


80年代初的流行歌曲生态,大致是这样:日本学欧美,港台翻日本,大陆抄港台。可别人剩下来的,哪够十亿人吃?于是新的物种填补了生态位。


88春晚,“西北风”歌曲流派呼啸而起。程琳让全国人民听到了“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虽然被有的女青年听成“大爷听过我的歌,小伙亲过我的脸”,但不耽误唱了几十年。


这些豪迈的西北民歌,居然兴起自广东,那是开放后最先学习港台流行文化的地方。


几年后,广东音乐圈还将培养出毛宁、杨钰莹、林依轮一批“94新声代”。1993年,毛宁在春晚演唱了《涛声依旧》。


不过只有豪迈风是不够的,毕竟“洋气”才是三十多年来大众文化追求的最主流。


同一场晚会,“小资她姨”也悄然登场。


毛阿敏穿着大垫肩的珠丽纹蝙蝠衫,跳着最流行的“登山步”从楼梯上款款走来,唱起轻柔的《思念》,一举成为时髦女青年少有的内地模仿对象。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到了市场经济改革后,繁荣更加势不可挡。


93-95年的流行文化大突进,再次把春晚推向了巅峰。于是95春晚一跃成为史上前三:你见过一场综艺秀上唱三十多首歌,竟然让二十首红透全国的吗?


“妹妹你坐船头”、“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春晚甚至尝到了“好歌没地方放”的甜蜜苦恼。


同年,尹相杰贡献了一首《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农忙的时候不下雨,他是要挨骂的:“都他妈赖那胖子,唱什么天不下雨天不刮风?” 


而另一个以嘶吼著称的人,更是代表了原创流行力量的兴起。


这时的崔健,虽然已经上过《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但不怎么为大众所知,倒是有观众在看他演出后大怒:“再让他唱我们就退票!”


可88春晚已经开始学唱他了。


笑林、李国盛的相声《攀比》讲:你家换了大彩电,我家也必须换,你家孩子学钢琴,我家也必须学。


末了,学崔健唱了这么一句:“你不要说个不休,别人有的我就有。可我总是觉得我,一无所有。”


这可是新鲜中的新鲜,前卫中的前卫。


就是这二位,在观众席上模仿的崔健。


要问当年是谁让这个“二流子”上百名歌星演唱会的?正是83春晚的艺术顾问,王昆老太太。


她是解放区头一部歌剧《白毛女》里的头一任“喜儿”,所谓“民族唱法”,就是她开创的。然而这位“马列老太太”绝不是因循守旧的代表,倒是真正诠释了什么叫“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面对保守声音,她死挺这小伙子。


后来,桀骜的崔健说,我恨不得叫王昆一声妈妈。


现实主义金句诞生地


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语言类节目一不留神就把握了时代脉搏,甚至经常比大众的观念更前卫。


1986年,马季的学生冯巩学艺13年后,终于登上了春晚舞台。这一出场,就是连续32年。


而牛群此时还与他并不认识。他在88年自写自说相声《巧立名目》,一句“领导,冒号!”是如此让人忍不住学舌,台下的七岁儿童演员常远疯狂接茬,直到被工作人员捂住嘴巴。



不到一年后,他俩变成了互相接茬的黄金搭档。


于是有了1995年合作中,冯巩第一次声情并茂地喊出了那句 —— “我想死你们了我!”


而比这句问候更有记录价值的,是相声里讽刺腐败的顺口溜:“白天跟着轮子转,中午跟着盘子转,晚上跟着骰子转,夜里跟着裙子转” 。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今年你们看不到我了!


91年,梁左、姜昆创作的《着急》更是全方位描写了一个日益浮躁起来的社会。


孩子早恋,着急!大龄青年找不到对象,着急!上班交通堵塞,着急!别人发财了我还团团转,着急!


种种着急积攒下来,连看电视、睡觉都缓不过来,慢慢就构成了一个现在才让我们正视,让无数人死不了活遭罪的词儿 —— 焦虑症。


而当时的观众们,还以为这不过是生活中一点暂时的插曲,还在以听吐槽的心态傻乐。


姜昆扮演的角色就叫“老急”。


说到春晚小品,还不得不提评剧艺术家赵丽蓉,是她在陈佩斯逐渐淡出的年月,承包了几乎整台晚会的笑点。


92年,赵丽蓉告诉小品里的儿子巩汉林:“你以为我们老年人,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再找个老伴,这就幸福了?不对!我们有更高的精神zhuí求!探戈揍是趟啊趟着走,三步一摇两呀嘛两回头!”


直指20多年后的今天,61岁不过是广场舞新秀。


还有这个,司马缸砸光,司马光砸光,司马缸砸缸......


无数人被她的艺德感动。95春晚,67岁的赵丽蓉饰演“麻辣鸡丝”同志,亮相时膝盖着地,钻心剧痛,甚至跪不稳,却让所有观众误以为这是喜剧效果。


那是专业体制优势的孑遗,一场春晚上老戏骨小花云集,却都能献上扎实的表演。


赵奶奶硬是把《报花名》唱成了Rap:“这么包装简直太难受,我张不开嘴儿,我跟不上遛!”


与此同时,另一位姓赵的演员也走到了舞台中央。


1988年,赵本山还只是在黑龙江分会场演了个一点不闪亮的小角色。两年后,他终于凭借小品《相亲》正式登上梦寐以求的春晚舞台,在剧组见到陈佩斯甚至去要了签名。


《相亲》面上俗得很,可是骨子里一点也不俗:


“你呀,一小小你就归父母管,到老了你就掉个儿了,又归儿女管,你啥时候能gé人承包一段儿,自个儿说了算啊?”


比起把“三纲五常”奉为国学经典,可真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本山大叔的小品如此深入人心,以致于人们都忘了他曾经是洋气小生。直到吴彦祖、陈冠希、约翰尼·德普都依稀长成了赵本山模样,大家才恍然惊觉。


到了98年, 赵本山终于凭借和高秀敏、范伟的小品《拜年》称霸了,他再也不是最开始那个被观众吐槽“越看越像老太太”的滑稽艺人,而是展示了实力的全面碾压。


从今往后,人们关于春晚的记忆,一小半都是他了。


总结一年的国家大事,只要记住他奉承范乡长的顺口溜就成了:“大事儿一年干老了,香港回归、三峡治水、十五大召开…….这也不是他干的啊?”


而批判也都揉进了笑疼的肚子里。


以为范乡长是因为腐败丢了官,老赵劝:“犯错误就改,改完再犯呗 —— 不是啊,犯完再改,改完再犯,千锤百炼么!”这句话之狠,让人只能感叹:“社会人儿!”


后来才发现范乡长是升官儿了。


一年后《昨天,今天,明天》出世,把“白云”和“黑土”带到了小崔的节目。多少年前抖的机灵,仍然让全国人记忆犹新:


“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小崔:“您在家什么样啊,在这儿就什么样。别紧张,好不好?”


连给老伴道歉也要赋一首乡土诗篇:


 “啊,白云,黑土向你道歉,来到你门前,请你睁开眼,看我多可怜。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这张旧船票还能否登上你的破船!?”


而这一切的起因,竟是大爷“天天gě电视机跟前等着盼着见倪萍”。


“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


再往后呢?


千禧年的大幕一点一点揭开了。停止福利分房已经全面推行,1999,大学扩招、WTO、驻南联盟使馆被炸、澳门回归、新浪搜狐网易、《锵锵三人行》……生活永远无穷无尽,然而我要先停下了。


一年又一年,每当接近十二点,春晚上钟表的指针一下一下向前移动,人们沉浸在迎接新时代的急切中,却没有注意到,那其实是时光不可重来的脉搏。


1987年,伴随零点钟声出现的北京霓虹画面。




春晚故事完整版欢迎查看

微博@活在90年代的nk丢丢


参考资料 -----------------------------


[1]春晚往事:《乡恋》解禁到《新闻联播》道歉,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



撰文 nk丢丢  |  编辑 JR


 每周一三五 晚十点更新 


文章版权为网易看客栏目所有,

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你可能还喜欢 


看客长期招募合作摄影师、线上作者,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查看。20年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