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了保险公司,感觉傻爆了

2022-5-16 18:52|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36|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我进了保险公司,感觉傻爆了

看客 看客inSight

人不成功,便不如狗。行动!



前不久,我们收到了一篇神秘的投稿,发信人是前保险从业员班德。


透过他的经历,也许你能重新认识这个行业,以及身边那些卖保险的人。



起飞的“新人”


2014年,经历了一轮找工作失利后,我在亲戚的安排下,进了X市一家知名保险公司做内勤。


像我这样的90后内勤新人,要么是某支公司一把手的从侄,要么是某销售高手的亲崽儿。


但即使是关系户,工作也并不轻松。除了早上主持晨会、晚上主持夕会,在内勤群里统计谁没回复领导的讲话,随时待命搞客联会之外,还得配合销售新人的面试和培训。


在与各部门频繁的接触中,我还观察到一套“公司忽悠新人,新人忽悠客户”的全方位忽悠体系。


保险内勤的日常:对着屏幕上的黑体字拍手。


2014年夏天,我第一次参与新人招聘。那年天气就跟那帮刚毕业没找着工作的学生一样,急躁得很。


对于这些即将加入销售队伍的小白来说,等待他们的是一套操作了几十年的压榨体系。

 

首先,保险公司会在BOSS、58、智联上发布招聘信息,职位多是“文员”、“行政助理”、“综合内勤”。大专就行,薪酬5K-1W,福利你幻想的都有。

 

四本院校的大学生一想:那去瞅瞅呗反正不要钱。


保险公司一年到头都在招聘,一息尚存的人都能来。每年都有学生毕业,每年都有打工者失业,他们都是“新人”。 


面试时坐在对面的小高管cos樊胜美的打扮,跟你大谈保险业的前景之好,比苹果公司还好。薪酬待遇之高,高得让国企内勤眼红。

 

如果你通过了面试,公司会对你进行培训,培训期间还有几千块的补贴。反正就是不干活都有钱拿,不要都不行,整场面试听就完事儿了。


培训期多为10天半个月,场所是一栋耸在市中心的甲级写字楼,刷卡才能进的那种。然后一大波cos安迪打扮的培训老师会对你进行立体的精神打击。


啥《保险的意义与功用》呀、《专业化销售流程》呀,其力度好比三体文明之于地球人、豆瓣网页之于毕赣,严重的扭曲了保险在你心目中的地位。 



听到这儿你会发现,诶?不对啊,不是内勤吗,怎么讲卖保险上去啦。看在津贴的份儿上你忍了,然后你的推荐人又告诉你,津贴得你“开单”(卖出保险)才能享受。


这时,K.Williams的《夜的钢琴曲》适时响起,主管握着麦克风,说出了这么一番肺腑之言:


“现在你们步入社会了,要撑起家里的一片天,要对得起父母。


要不给自己买一张保单也行呀,买了就是健康嘛。你看保额这么多只要5K,你这个月佣金加津贴就4K,等于公司白送你一份保险啊。”


入职时我也给自己买了3000多的寿险,这才算达到某个考核级别,而且这关系到你的工资。


据内勤前辈统计,80%的新人做完“人情单”之后就再也开不了单——如此严峻的生存问题,将“忽悠链”无可挽回地推向了下一个环节——


虽然靠谱的业务员也确实存在的,但你遇到更多的,还是那些在自个儿微信名前边加个大写A、在你通讯录首排弹出的业务员。


比起方案设计,他们更关心提成比例,以及如何帮一款产品扬长避短。


促成方式只有一种,告诉客户:“买吧!就算你交了钱还有一周的犹豫期,到时真不想要了再退保也完全没问题。”


万物皆可保险之《逝者营销》。


小陈是我见过最愿意动脑子的人。 


年纪轻轻的他自称“丁克”,为了与同好交流感情,小陈建了个微信群,又在豆瓣等社交媒体上留言:“丁克交友群,要拉的私信”。


每次有新面孔进群,小陈就抛出这样的问题:


“你们是打算怎样养老的?”


接着话题便自然而然引到了养老保险上。


几个托儿总要跳出来附和两句:“哟吼,群主也是做保险的啊”“不行,看来我也得未雨绸缪。”


90年代销售狂人


利用丁克的恐惧和焦虑,小陈在入职的第三个月顺利转正,又在第八个月升为主管。我以为这样的故事已经足够“励志”,直到我听同事谈起了林姐:


“林姐啊,二十年前,是号传奇人物。”后来我细细一揣摩,林姐岂止是传奇,说是“行业激荡二十年的灰色注脚”也不为过。 


那是1996年,下岗潮还在生猛地拍打着曾经坚若磐石的国有工厂。


林姐也是被时代拍上岸的其中一员。


这年7月,X市的第一大报在其头版位置刊登了一则广告:“某保险公司向全社会招聘有识之士”。


不要文凭、不要关系,最重要是还能糊口,保险公司就这样一下抓住了这位前热水瓶厂女工的心。


“我们要加入的是一个充满前景的行业,而不是夕阳工业。”


隔天,林姐去这家公司面试,看到的是2000多个和她一样的下岗男女。那天她从早上10点排到了下午5点。这个现在看来有点愚钝的坚持,改变了她的命运。


诚然在那年头,保险那“既保你健康又返你本金”的属性确实很抓眼,能讲清道理,就卖得出去。


加上林姐原来在厂里高矮也是个工会的干事,人缘好,会讲话。“熟人圈+转介绍”的模式,让她迅速完成了“种子用户”的积累。


1996年年底,漂亮的业绩加上出色的组织能力,林姐不出意外成为了该市的部经理,跟另外一人一起,平分了公司下面的400多名业务员。 


老保险人的工作日志。


就在林姐勇攀人生高峰的1996年,中国大陆保险业也经历着一轮复杂的变化。


时间往前推4年,也就是1992年,新的游戏规则就像原子弹般引爆了热潮——当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率先将寿险代理人制度(个人营销模式)引入中国。 


无论硕士、博士,还是像林姐这样的下岗工人,都带着传染的亢奋和心底里对于富起来的渴望,一头扎进了这块处女地。


要致富,背话术。赚大钱,多增员。

 

就像互联网渴望用户一样,当时的林姐也深谙“涨粉”之道,逢人便推荐产品。开场白是公司保险专家口把口教的,至于这款险有什么缺陷么?没那么重要。


人不成功,便不如狗。行动!


1996年,X市上班族的月工资最高才800块,在一环里搞间套二的房子,10万以内已是高配。而林姐在当时的月工资,是让人难以置信的一万多。


四年后,林姐晋升为该市营销部总经理,下面的职场,每到月底发提成时总是乌泱泱的坐满百十来号人。


钱用麻袋装着,垒成小山堆在主席台上。被叫到名字的家伙,跟要领个大活人回家上炕似的笑嘻嘻地就上去了。


那时电脑的操作系统还是 Windows 2000呢,林姐就已经年薪百万了。年轻人看她,就跟看杰弗里·维尔克似的完全是在瞻仰。


90年代后期,在保险公司的人海战术和“保费论英雄”的考核制度下,部分销售员的说辞开始变形,客户遇到风险申请理赔时,才发现货不对版。


千禧年初,为了让自己的业绩一如既往地传奇,林姐将一款需要交五年的理财险包装成“只需交一年”,然后狠狠地在一群老年客户上猛赚了一笔。


次年,东窗事发。林姐带着自己的团队离开了公司,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经理人生涯。


就这样一直干到入围行业黑名单之后,林姐又一个转身,投入到网络营销的浪潮中去了。


未学保险,先学赚钱


可林姐的故事毕竟属于上个时代了。


如今这些年轻的业务员,凌晨十二点在客户家中收到“再考虑考虑”的答复后,第二天一大早仍得赶往职场。


前方大屏幕上那些花花绿绿,不停闪烁的新单业绩像横飞过来的榔头,直直地砸进眼窝里。大家都跟被喂了过期善存一样鼓掌,跳舞,大声叫唤:很好!非常好!


一年到头,除了不断增高的阶段目标等着你去达成,以及“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卖保险”的噩耗外,屁变化没有。


在这个高速运转的修罗场中,能熬过3个月的人永远是少数派。 


保险业务员的渴望。


小袁本来也是少数派中的一员,直到季哥的出现,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是一个下午,季哥来咱支公司搞讲座。本来安静的大职场里顿时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季哥很谦虚,表示过来是与大家交流经验的。而对面一众销售则异口同声请季哥分享经验,季哥微微一笑,说:

 

自己曾是个乡下孩子,初中没读完就到城里来讨生活了。刚到保险公司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拿大职场的桌子当床睡。后来攒了点钱,才敢在市郊租房子,晚上起夜把脚往床下一放,准能踩着耗子。当时公司的楼下有家炸鸡店,每次自己走这儿过都会盯上好久。 


一次客户提前了见面时间,当时下着大雨,骑车的过程中季哥又划破了裤子,再回去换裤子已经来不及了,季哥就这样几乎半裸着去见了客户。所幸这趟没白跑,签单后的他立马骑车去了炸鸡店,点了三个鸡排握在手里,一边吃一边流眼泪。


某种程度上,瘦高热情的小袁就像是年轻时的季哥,贫苦,踏实,激情饱满。进保险公司之前,他是给酒店挨个儿推销洁具用品的。进公司以后,他把房子租在了市郊。


市郊农民修的小产权房嘛,容易年久失修。有一天他问我:“那个两米高的产品宣传海报还要不要?我想拿回去遮窗户,窗户坏了,老漏雨。” 


自己的青春自己捣鼓,人人都可以是季哥。


那天,季哥的故事讲完后,会场的气氛也达到了高潮。


最后季哥表示,如果想要系统地学习智慧的销售方法,少走弯路,那就请购买由他自费出版的,一本书名很炸裂的销售宝典。八十一本,终身受益。


一个月后,小袁收到了季哥寄来的销售宝典,厚度可能还不如公司员工手册。书的封面是季哥植过发的脑袋深邃地注视着远方。


小袁翻开一看,这不就是他上次讲座时的故事么?然后就啥都没有啦。


图文无关


就在收到季哥宝典的那天,这个平时儒雅随和小伙骂骂咧咧了一下午,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这个行业。


以我的觉悟和能力,我是没有办法在这样的环境中逆袭的。进保险公司的第15个月,我也递了辞职信。


那时,我想起了一部94年的香港电影:黄霑饰演的保险公司老板说了一句今天看来仍不过时的话:


“所有保险从业员都是未学保险,先学赚钱。”


1994年,港片《保险皇后》。


不知道小袁的离开,是不是和这个有关呢。

 


参考资料 -----------------------------


[1] 买保险曾是新鲜事儿,首家保险公司在京“走麦城”》,贾晓燕

[2]《迷失的盛宴》,陈恳

[3]《保险代理人制还要走多远》,张宇



供图 视觉中国  |  撰文 班德  |  编辑 佚名


 每周一三五 晚十点更新 


文章版权为网易看客栏目所有,

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你可能还喜欢 



看客长期招募合作摄影师、线上作者,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查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