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需要培养?(生活随笔)文明需要培养? 广州市第六中学 张清 之前关于洗手间配纸的小文引发不少同学的热议。近段事杂忙乱特甚,实在是难于一一回复,甚歉。个中有位河源的“小盆友”提及的文明需要培养的观点到是很有见地,遂就此略说一二。 文明需要培养,这一主张确实没错。 以洗手间配纸、配干手器这件小事来说,其实在机场候机楼、高档酒店早已有之。也未必见得进出之人皆为高素质者,只不过这样洁净的环境、相对水准较高的群体都会形成较好的自觉约束的整体氛围,提升与带动整体的文明水准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宾馆、学校、政府机关办事大厅乃至公园、游览景点予以配置,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初期或许消耗可能会大一些,但相信慢慢会好起来。 早前,总会看到有类似这样的报道,某某地方为了迎接佳节,在市民广场摆放鲜花盆景装点造型,结果一夜之间被盗不少。可在花城广州,不要说广场,连沿河景观带、马路中间的装饰绿化带、高架桥的围栏上,甚至是许多楼宇的阳台装饰带,鲜花随处可见,也不曾听说有什么偷花大盗之类常现。这自然与花城处处、时时皆见花,鲜花装点成为城市常态不无关系。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培养文明是需要有一定的前提与基础。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此言不虚。说回配厕纸这件小事来,放在时下,我们确实具备了这样的社会物质基础条件。但如果时光倒流百年,战乱、天灾频至,普通民众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一日三餐成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甚至是为此而背井离乡、外出乞讨为生,彼时倘论及类似洗手间配纸、配干手器这样的所谓便民、所谓培养文明之举,那就不只是不重要,还有些很不合时宜。倘若楞是要一试,估计效果也很难差强人意。 即使是在建国后的六七十年代,由于物质条件相对较差,实际上也不具备实施的基本条件。儿时读书留下的记忆,好象学习用纸都是非常紧张的。一般农村的孩子根本买不起用于做作业的本子(更不要说今天学生随手即至的装帧精美的软面抄了),通常都是买几张大幅的白纸回来多次折叠裁剪装订起来自制成作业本。如果父母能从单位讨要到一点报纸之类的纸张,那更是如获至宝,可以用来给新发的课本包书皮,或是用作自制作业本的封面。待到学期结束,再将这些拆下装订起来作为练习写毛笔字的绝好材料。试想,在这样的情境之下,谈论厕所配纸岂非痴人说梦?更何况彼时的如厕条件也是极其简陋,土墙围蔽,臭气熏天,实为世间最污秽之地,整体条件没有改善,要是先谈论起配厕纸来,到是本末倒置的非主流典例来了。 理本浅近,但却非人人皆知且能践行。前段时间媒体曾曝光西部某地,本是个国家级贫困县,财政能力本就极为有限,可却花费巨资搞了个气势恢宏的仿古城门,据说个中动因之一便是要培养当地民众的自豪感。闻之着实让人有些啼笑皆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这首小诗放在今日也一样适用。为官一方,民生疾苦当为要务。不去想方设法、穷尽心力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却消耗公币搞这么个不中看也不中用的劳什子城门,即使以我等小民的平常眼光视之,也是甚为不妥。说得刻薄一点,哪里是什么激发民众自豪感的标杆,简直就是为官不知民生苦的耻辱柱。退一步说,即使是欲行文明培养引领之实,也是忽略前提、轻重倒置结出苦果。 同时,文明培养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约束机制的配套跟进。 文明培养,需要创设文明的氛围,也需要相应的约束机制的辅佐,以避免形成践踏文明的破窗效应。其实即使是在经济极为发达的西方国家,也都有相应的文明管束机制。只不过更多的是以无形的样式呈现而已。比如整个社会极为成熟的个人诚信系统的构建与使用,就是培育文明的重要基石。顺走一卷小小的厕纸,很可能就会被记录在册,成为个人诚信不可抹去的污点,无论是报考学校,还是银行信贷,还是应聘求职,可能都会有所影响。这样的高昂成本当然会让民众就此止步。早前在湖南卫视质量甚佳的《变形计》节目中看到两个香港的学生在贵州山区体验生活,习惯性的捡拾起同行山区小伙伴丢在小溪边的塑料袋,并告知他们这种乱丢拉圾的行为在香港是要被处以过千港币的罚款。日本更有因偷走厕纸而被判刑的案例见报。有了这样的管束机制作保证,文明培养的实效自然可期。 当然,这种管束机制的设计仍需以人性本善为前提,且只针对极少数的素质低下者。而不能因个别人的不自觉而将所有人都作为潜在的惩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象刷脸取厕纸这样的约束设计是极为失败的。 要之,文明需要培养,但必须以相应的物质基础为前提,以同步跟进且富人性化设计的管束机制为要件。舍此,恐成空中楼阁。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