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芬兰中小学语文教学给与我们的新启迪(从教闲话)

2022-5-16 18:52|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42|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芬兰中小学语文教学给与我们的新启迪(从教闲话)

张清A 张清驿站

——广州市第三批教育专家培养对象赴芬兰研修心得

广州市第六中学 张清

201711月下旬,广州市第三批教育专家培养对象一行18人赴芬兰开始历时21天的中芬基础教育思想与实践比较研修。多达19场的专家专题讲座,涵盖赫尔辛基、坦佩雷二地城乡多种类型的多所中小学校的实地深度考察,让我们对芬兰的教育既有了宏观的理性认知,更有走进芬兰课堂、走近芬兰师生所获得的极为宝贵的感性体验。特别是对芬兰的基础教育的体系架构、运作理念、整体愿景、细化实施、师生定位等都有了相对更为清晰的认知,收获甚多。但如何有效汲取其丰厚营养,灵活融入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让先进的芬兰教育之种在华夏大地也能结出丰硕之果,还需要我们上下求索,不懈精进。

领先全球的芬兰基础教育时下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小学语文教学所进行的诸多有益探索给与我们的启迪亦多,本文拟就此略说一二,以就教方家。

一、向生活要内容:鲜活、有趣、有用

芬兰基础教育阶段并无全国统一的指定教材。教师在严格遵守《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的前提下,具有极大的教学自决权。可以自行选定教材,自由选择教学内容。而灵活选用贴近学生实际、选择真实的生活题材作为教学内容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1128日,我们在坦佩雷Vrous小学观摩的由该校著名特教老师Minna与同事一同执教的一节小学一年级的的语文课(口语表达),便让我们对此有了更为感性也更为真实的体验。Minna老师本节课选定的表达主题是《漫谈校园欺凌事件》。采用的授课策略是典型的芬式情境教学。

课堂活动1.什么是校园欺凌?——两位老师共同合作,透过师师对话呈现一个校园欺凌的仿真情境。让学生对校园欺凌有了直观感性的认知。

课堂活动2.你遇到过类似的校园欺凌吗?——多生发言,例举表述。

活动设计3.师师情景对话:怎样文明礼貌地拒绝欺凌?——教师有意的使用长句表述。

活动设计4.遇到类似的校园欺凌你会怎么做?——两人一组,互换角色,练习表述。

最后,整节课在双生一组的猜豆子游戏中欢快结束。(临近午饭,依手中豆子的颜色分组上交后洗手列队去吃午饭,有序,课内外衔接顺畅)

应该说,这节课非常成功。Minna老师不拘泥于教材,着眼于生活选择更为鲜活也更务实的内容构课,极有魄力,亦极具水准。无论我们是否乐于正视,校园欺凌都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校园不良现象。如何认识、如何应对校园欺凌,这个话题放在国内,即使是中学课堂,也未必能获得理想效益。更遑论将其作为一堂以提升语言素养为要旨的语文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了。可在这里,Minna老师和她的同事精心构思,借助一系列的特定情境构设,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很直观很轻松的知晓什么是校园欺凌,如何借助表达进行反欺凌。构设问题非常贴近孩子实际,课上得行云流水,无丝毫阻滞之感,令人叹服。

除了高超的教学技艺,我想,着眼于学生实际,从生活中精心选取鲜活有趣的教学内容这一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比如阅读教学中适当选择一些时文作为教材部分篇目的替代与补充,比如作文教学中更可以选择有写作训练价值的时事热点、新闻要闻作为教学素材,只要我们定标明确、切合学生实际,精心构课,都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益。笔者就曾以广东本土纸媒所刊载的知名教授林少华先生的《诗意正在失去》、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明月清泉自在怀》、周国平的《记住回家的路》等作为教学素材构建成时文赏读课系列,很受学生欢迎。由于材料鲜活,学生相应的阅读兴趣也非常高。实际授课效果非常好。而选择时文作为写作训练的素材构课则更多。笔者就曾以《让孝德长存在每一个普通日子里》这篇刊发于重阳节的时文为教学素材,进行中学生写作必备的相对难度也较大的辨证思维训练。由于素材鲜活,时间点契合,学生积极性颇高,思维也很活跃,成效不错。

虽说国情有别,我们还不可能完全无视教材,但也一定不能再奉之若典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业内大家早有定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借鉴芬兰同行们的做法,关注生活,适度将时鲜素材引入课堂,只要我们精心准备,实际收效一定超乎你的想象。

二、向项目教学、现象教学要效益:做中学、学中做、学科融合、合作共赢

芬兰基础教育的法律性文件、最新版《国家核心课程大纲》(cross-curricular themes in Finnish corecurricula)明确列出跨学科的8个课程主题:立人(growthas a person);文化身份和国际化(cultural identity and communication);媒介素养和沟通(mediaskills and communication);公民参与和创业精神(participatory citizenship and entrepreneurship);环境责任感(responsibilityfor the environment);幸福与可持续的未来(well-being and a sustainable future);安全和交通(safety andtraffic);科技与个人(technology and the individual)。着眼学生个体的核心素养培养、跨学科融合是其主要特征。

芬兰中小学落实这一课纲要求的主要策略为项目教学法(Project Method)、现象教学法(Phenomenon Method)。两者实际上都是基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跨学科主题式研究性学习,多采用小组合作的样式共同完成。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学习项目(主题)是由老师提出确立的,后者则是学生根据老师确立的主题而将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现象自主转化成学习项目。后者可视为前者基础上的升级版本。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芬兰许多中小学都在自觉探索应用现象教学法。

(一)亲历体验

研修导师、芬兰基础教育专家Riitta女士为让我们对项目教学法、现象教学法有个更为直观更为直接的体验与认知,很早就给我们研修团队的全体成员构设了一个项目——为自己策划一个梦想花园学校(Willow Garden School)。要求我们自主建合作小组,进行角色分配(主席、秘书、组织者、督导),着重围绕以下任务展开合作:在资金充裕的前提下创建一所梦想学校。我们是学校的设计者、创建者,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质量Quality、领导力Leadership、愿景Vision、校园文化School culture、评估评价Assessment/Evaluation、伙伴关系Partnership、教育行动Pedagogical action、师生角色Rol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等一系列因素。要求我们利用三天的课余时间完成。

成果分组展示时,按要求每个组的所有成员均需上场,逐一分工介绍建校构想。并回答其他组的问询。现场展示非常精彩。中间还出现了一个小高潮——星光学校组提出的追求卓越、要做就做No.1、以培养杰出领袖为已任的办学理念引发了非常多的争议。其他组的学员质疑不断,台上台下争辩激烈。场面几近失控。——这显然是教者在课前所完全无法预设的非常棘手的突发情况,Riitta女士举重若轻,一语中的:培养领导力并不等于培养领袖。Leadership是面向未来的人才所必备的素养。因此其办学理念没错。并极为简洁也非常准确的将其构想学校的特色提炼为关键词“卓越”(Excellency)。

(二)实地观摩

在芬研修期间,我们有幸实地观摩了坦佩雷和万达学校(Etela-Hervanta koulu)的芬兰百年现象教学周大型系列活动。

教学现象——芬兰百年(2017年恰逢芬兰独立100周年,学校顺理成章的将其设为总主题)。

学习要求——整个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参加。各年级、各班级,按学校总体规划分别呈现芬兰独立以来各年代的生产、生活状况,如1910年代、1920年代、1930年代……学生则自由建组自主选定研究的具体内容,比如那个年代的普通民居、日常饮食、着装、宗教、音乐甚至头饰等。

作品最终呈现样式:大幅海报、自制图书、模型再现、PPTMV展演、制作实物展示等。

成果展示:所有课室以及走廊墙壁其至天花板都被学生巧妙利用、精心布展。

参观交流:全校学生依据参观编排表,在各自老师引领下有序分批参观学习。

此外,我们还观看了芬式现象教学法的经典课例《在冬天,鱼到底可以游多深》。这是一个芬兰乡村学校学生制作的现象教学汇报视频,它记录了几个1012岁的孩子在现象教学中的学习过程。在赫尔辛基Kaita Lukia艺术高中,我们也实地观摩了他们的现象教学活动——关于学校附近未来融合社区的整体规划设计系列活动。

(三)感悟心得

在此基础上,我们聆听了导师关于芬兰现象教学的系列讲座。据此,我们对芬兰现象教学法有了更为完整的认知。应当说,它是芬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非常好的达成载体。这种多学科深度融合的综合教学模式,看上去费时很多,实则教学效益极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语文当然也不例外。比如起步时的项目整体规划设计,就必须先要经组内共同商讨形成初始样本(关涉倾听与思考、口头表达、书面文字表达,还有争取与商讨同步的速记能力等等都自然得到有效训练),再经小组成员会商后修订形成定稿(这同样涉及文字表达、文本修改能力)。活动的过程同步记录整理,最终成果的有效准确呈现,实际上都能有效锻炼学生个体的文字呈现、精准表述的能力。而由于是合作实践的成果呈现,又自然产生强大持续的内驱力,促使同学们自觉高质量的完成相关文案。最终成果汇报,则又是训练口语表达的绝佳舞台。——人人参与,分工合作,集体评价,这种绝佳的设计确保了整个学习活动的有效与高质。

其实近年在我们国内,多地也在有序进行与芬式现象教学颇为类似的融合教学实验探索。比如活动写作教学、多科联合教学等。但与之相较,显然更多的还是形似而质不同。主要体现在目的指向不同,我们更多的还是着眼于让学生习得相关知识或为某科某一具体能力的强化训练。跨科更多的是一种自然延展或为新的训练固化教学成果的呈现载体而已。比如杭州学军中学有地理老师尝试让学生写地理版的三行情书。这实际上就是地理与语文的学科跨界联动。但显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科融合,它只是借助独特而有趣的语言文字呈现样式来固化深化学生堂上习得的地理知识而已。同时,与芬式现象教学相比,我们更多的还是一种自发的、相对比较原始的跨科联动。囿于整体教学氛围与管理架构,目前不同学科老师之间能进行深度合作的亦不多见。

诚然,现象教学更多的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有效提升。具有相当的前瞻性。确有深入研究与实践的必要。首先是理念要更新。面向未来,培养能力高于知识,重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其次是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由课堂的主导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与得力支持系统的一部分。三是放开手,看学生做,少设限定多关注,不画地为牢。将项目选择权、小组组建权、内部分工权都统统交给学生。不搞那种老师主导的伪分组,一人辛苦众人闲的假合作式的小组样式必须革除。四是务实开展相关试验探索。小步走——跨学科尝试。针对我们所处的具体教育教学环境,更具创造性的也更为务实的开展相关融合实验。之前媒体曾关注报道的北京中关村小学“走近苏轼”的学生小课题研究,实际上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探讨与尝试。

       当然,国情有别,境况不同。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照搬芬式基础教育的做法。用心习得,务实习取,融入我们自己的智慧,定当助力于我们自己的教育教学。


     ——本文刊载于2018年第6期《语文月刊》(华南师大)(CN44--1143/H)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