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彩云的绚烂,便织缤纷的锦缎(堂上作文,已发表)【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一寒假,被国内一所著名高校高分录取的小王,见到他高中最要好的同学小刘,聊起各自的大学生活。小王说,他进了大学才发现:身边有不少人不但学习拔尖,而且多才多艺,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在这里,自己引以为豪的高考分数变得苍白无力。他后悔自己高中三年多数时间都在“题海”中度过了。 小刘对他说,不要这样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过去,如果没有曾经的付出,你如今连说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 【学生作文】 欣赏彩云的绚烂,便织缤纷的锦缎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18) 吴海欣 题海遨游修出正果,入读名校却生悔意。这样的消息让尚在题海中苦苦挣扎的高三学子们情何以堪。“要是能以高分被名校录取,那我可是开心都来不及,哪可能有什么后悔呀。”——在获知“小王之悔”后,相信许多小伙伴应该和我一样会作如此之想。但我们能不能就此便断言小王同志是白天不懂夜的黑,是庸人自扰、没事找事呢?恐怕还不能。静心细思,我想说的是:欣赏彩云的绚烂,便织缤纷的锦缎;爱慕人间的烟火气,想下凡那就下凡呗。 小王同志的悔思实乃人之常情。于我等草根一族而言,精力有限,时间有限,似乎注定要与一些东西擦肩而过:逐梦事业之途的,少不了因缺乏对家人的陪伴而心有愧意;浪荡江湖的,灯红酒绿之间或许也曾渴望家的温暖……得不到的东西总是很美好,人性使然,何需歉疚?高中三年,或许恰是题海遨游,拼命刷题,小王们才有了让小伙伴羡慕不已的骄人成绩,也才有了跻身名校的今天。言悔,在我等尚在题海中拼命挣扎的备考屌丝们看来,未免有些太过矫情。再说,往事已成昨,追悔有何益?刚入“名门”,有了与各路“大神们”同处一个平台的机会,着手奋斗并不晚。既然不满于自己只会刷题的呆板形象,那便去社团,那便去张扬。今天自认“无才无艺”,不甘心,那就努力去学呗。大不了再做一回“高三党”,再拼一回,明日或者后天或者将来的某一天,小王们就会是“有才有艺”甚至“多才多艺”。——既然非常欣赏彩云的绚烂,那便着手织就缤纷的锦缎。一颗不甘于落后的奋斗之心即使到了舒适大学仍在,真好!顺便也打一打那群以抨击应试教育为名而自甘堕落者的脸。 有人或许会说,不行,这是盲从。这是罪恶的虚荣心作祟。我想说,发现锦缎不合身,改穿素衣便是,又不曾犯了什么王法,多大点事。学书不成,去。学琴难成,那就再去呗。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来学。退一万步说,即使都学得不怎样,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种尝试的本身不已经让你的课余生活五彩斑斓而赏心悦目了嘛。真正可悲的是面对心中所想,却囿于胆怯与所谓的现实,连那第一步都不愿去迈。红楼梦里的香菱,小丫鬟一个。按照某些人的逻辑,就该永远安安静静的照料家事,静候命运的安排。可香菱仍去学诗,仍去向黛玉请教。最后香菱也并没有学成什么诗,可在她最后那段凄凉的日子里,忆起自己向黛玉学诗,黛玉便教她先学谁的、不准学谁的——这样的回忆竟然也很快乐。倘若香菱也只是为命途多舛而后悔往日之择,那可就真的好没意思。命运好像总是很残忍,像香菱尽管用心仍难逃宿命;像小王要尽投三年的青春时光于题海之中才可挣得一张名校的入场券。可是命运偶尔也挺和善的,好比小王还来得及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以投身课余生活,有机会补齐短板。如果不去践行而整天只知聒噪抱怨,岂不怕“佛都有火”。 欣赏彩云的绚烂,便织缤纷的锦缎;爱慕人间的烟火气,想下凡便下凡。积极向上的去做每一个自己能做的选择,每个人生阶段都可成就无悔的人生篇章。 【教师点评】 这篇堂上限时作文立论符合题意,标题即观点,明晰且形象。成文架构简明清爽,先析为什么,后言怎么办。立论阐述很接地气,不虚浮,很务实。语言呈现有个性,俏皮中不失严肃,幽默中亦含理性。“小王同志”的称谓庄中有谐,“小王们”则显机智。“题海遨游修出正果,入读名校却生悔意”颇显功力,16字即轻松囊括命题材料主要内容。“岂不怕‘佛都有火’”让人忍俊不禁……谋求文字表述的精彩定能大大增加成文的“颜值”,理当肯定。(广州市第六中学语文科 张清) 【非师点评】 这样的题目, 大致可从几个角度撰文:一、全面的角度。“身边有不少人不但学习拔尖,而且多才多艺, 课余生活也很丰富”——他们做到了,为什么有些人做不到? 二、 反思的角度。 题海战术,确实淹没了许多人丰富的生活色彩。 三、现实的角度。 先求进阶,再求丰富。 这就是苦学版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第一个角度会使作文更为全面, 第二个角度将让文章更为深刻, 第三种角度则让观点更为实在。 本文作者就是从第三个角度入手,阐述只有获得进入名校的门票, 才会有多彩和丰富的可能。作文写得潇洒俏皮, 读来饶有趣味, 只是难免要牺牲对“题海战术”的省思。 而作文最后一段的开头重复了开头的结句,似乎没有必要。 文章的标题运用了文学化的比拟,但似还有欠准确。(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高级编辑 何龙)
——刊发于2017年6月2日《羊城晚报》校园达人栏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