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今夜无房可买“ 比“史上最严限购令”更令购房大军忧伤的,是整个海南的现存楼盘已被买光。 ” 标题 前言 4月13日,“海南岛要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消息一出,全岛的房地产市场旋即进入“爆炒”状态。 但一周过后,这片炙热的土地就陷入了无房可买的境地——4月22日晚,“海南最严限购令”紧急出台,为燥热的海南泼了一盆冰水。 房地产商纷纷偃旗息鼓,整个海南看似已经“降温”。而事实上,平静的表象下,无数投资客正虎视眈眈,不断寻找着针眼与洞孔,企图绕过政策的束缚。 ● ● ● “跟非典抢盐似的。” 前往看房的路上,来自哈尔滨的房产中介程女士忍不住向我描述起一周前的盛况: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买房客如蝗虫过境,迅速将三亚每一个与“房产”二字有关的角落填满。 “现在还不算晚,再晚一点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丨 海南三亚,骑电动车出行的市民。 4月13日,全岛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消息一出,海南房地产市场旋即进入“爆炒”状态。南部的三亚、北部的海口首先沦陷,紧接着,购房大军于中部会师,并向万宁挺近,豪取整座岛上的剩余房产。 很快,海南就陷入了无房可买的境地。 4月22日晚,当买家们揣着巨款四处搜刮房源时,“海南最严限购令”紧急出台,为燥热的海南泼了一盆冰水,房价最终被官方冻结在30000/m²的节点上。 丨 一家房产中介门店前贴满了二手房广告。限购政策出台后,同一条街上的中介门店大都门可罗雀,有的干脆关门歇业。 燥热的海南 我见到程女士的时候,“限购令”已出台一周,她似乎还没缓过神来 —— 房价每晚都在涨,海口五百一千地涨,三亚三千五千地涨;上午还在卖,下午就封盘,晚上再调价;好的房源“一秒光”;有的楼盘晚上11点开盘,被住建局连夜赶赴现场叫停。 丨 某楼盘的选房表上清一色贴着“已售”标签。 仿佛整个三亚都卷入了这场狂欢。在沿海的五星级酒店,只要说看房,服务员20分钟就能联系上人,半小时就能把你拉到售楼部。就连开车的司机,也会偷偷给你塞张名片。 在这段时间里,像程女士这样的正牌中介每天要见好几十拨客户。就连半夜,也要打着手电筒带人看房。不过从她发光的双眼和掩饰不住的笑意中,我知道程女士其实对“这辈子经历过的最疯狂的一周”相当满意。 ● ● ● 现存的楼盘几近售罄,再加上限购令出台以后,开发商纷纷捂盘——乍一看,海南已无现房可买,这比“史上最严限购令”更让购房大军忧伤。 这个时候,“程女士们”便登场了。当你以为整个海南已经无房可购时,他们总能像变魔术似的给你变出几套房源。 我们看的第一个楼盘,距离三亚湾大约30分钟车程。刚一进门,小区的成熟感就扑面而来,连树木都比别家的茂盛。这是06年的楼盘,在三亚属于比较早的那一批。 丨 在三亚的外地购房客眼中,是否靠海和配有露天泳池,是衡量一个小区品质的重要标准。 “这是三亚仅有的海景房了,景观和户型都相当的好,是开发商当时留下的新房。”程女士的老乡兼同事冯先生带我进屋参观。 “只要380万,你现在上哪儿去找这么划算的房子?” 丨 冯中介口中的“南北通透稀缺两居”共89平方米,一口价380万,全款,现付。 丨 站在这个约莫是海景房的阳台上,能看见大片即将动工的地皮,和三亚湾若隐若现的海岸线。 看着这套近乎于二手房的“新房”,我忍不住蹙起了眉。接着又去看了同小区的另一户型,面积比第一套大,标价450万,但看不见海。两套房子算下来,每平米的价格都超过4万。 两位中介的口径出奇地一致:房子确实不便宜,但重要的是 —— 你现在还能买得到啊。 “这政策变得比天还快,谁知道过几天是什么样儿呀。海南房价肯定会一路飙升,现在政策这么给力,还是自由港了,你说是不?” 丨紧挨着三亚湾的海景房亮起了灯。中介说,在三亚,靠海的小区入住率较高,最高的有七成,其余大部分都在五成以下。 冯中介加重了语气:“现在买房,你不能等。” 见我犹豫,程女士也展开助攻:“好多亲近都来看了半拉月,都想再选一选。一等,没了!” “咱亲近几乎都在这里买了房,就我没买成,没有赶上好时候”,程女士的眼底适时地流露出一丝失落,“现在还有机会的,当然要赶紧拿一套。” 丨 三亚湾,梦想之地。 ● ● ● 刘女士就是程女士口中那个“选了半拉月,越等越等不到”的亲近。眼下,她还在等。 在刘女士看来,是否拥有一套海南房,如今已成为东北人的一种身份焦虑。她已经在三亚和海口分别买下一套房子,但总觉得三亚的房子太小,父母住得不舒服,想换一套更大、更靠海的。 丨 刘女士和女儿在三亚房地产交易中心。 尽管海南房市已是偃旗息鼓状,但她还是抱着一丝期许,每隔两天就到空落落的房产中心走一趟。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但还是告诉自己等一等,中介也叫我等一等,就是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丨 交易中心的一个展位前不见人影。 偶尔也有操着东北口音的游客来中心转悠,大多空手而归,离开时不忘嘟囔一句“想买套房怎么这么难”。 确实很难。不久前刚开的一栋新楼盘,一天内被抢空。售楼小姐甚至没有抬头看我们一眼,专心致志地刷着手机:“我重复了多少遍了先生,现在都没房子卖。我只能告诉你,目前卖掉的是4万3,后面卖多少钱,什么时候建好,我都不知道。” 丨 售罄的新楼盘离海滩只有一公里,配有露天泳池。 就房市而言,海南已彻彻底底成为卖方市场。 卖方觉得,现在卖出去就亏了,加价一倍有人要,加价两倍还有人要,加价三倍,虽然问的人少了,但依然有人要。房价一夜翻倍的状况并不罕见,而且基本没有回旋的余地。 持续不断的利好政策,以及媒体的添油加醋——“另一个雄安”“自由贸易港”——更是无时无刻不挑逗着买家的神经。有激进的投资客甚至喊出:“海南,将会迅速超越北上广深。” 丨 交易中心附近,一处正在动工的楼盘。 与房地产伴生的海南 事实上,早在90年代,海南的房价就已实现了投资客口中“超越北上广深”的小目标。1993年,正当全国的平均房价刚刚破千之时,海南就已一马当先,达到7500元/㎡。 故事的开头写在了1988年,海南省作为天选之子,以特别行政区的身份被划出广东,独立成省。“以开放,促开放”的方针一出,整座岛迈出了开发的大步伐。 丨 1989年,海口市龙昆路上最后的一片田地。 从各地来此走马上任的外省领导,纷纷拉来自己的老乡到此注资经商;机场、道路相继施工,到处都是林立的脚手架,耳边是打桩机的轰鸣声。 仿佛一夜之间,数以十万计的年轻人也从五湖四海赶来,用青春为海南暖地皮。 丨 十万人才过海峡。1989年,看到机会的年轻人纷纷南下淘金。 然而看似蓬勃的发展背后,是四伏的危机。 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为了响应中央精神,海南省也加快了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全面开放。很快,大量资金瞅准机会,一涌而入,掀起了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次房地产热。 丨 1992年,海南政府为提高知名度以便招商引资,举办了首届海南国际椰子节。黄一鸣摄 彼时总人数不过655.8万的海岛,房地产公司的数量多达两万之巨。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额高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同一年,海口市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3%,另一个热门城市三亚,也达到了73.6%。而当时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40%,恰恰来自房地产行业。 丨 拔地而起的楼房 大量涌入的热钱无益于打造实业,而是被用来炒地皮。“要挣钱,到海南;要发财,炒楼花”并非一句空话,蜂拥而至的掮客甚至不需要知道标地的具体位置,转手一次就能赚进上千万。 一年之内,海口的地价就从一亩十几万炒至六百多万,而背后,是由开发商、银行、政府组成的豪华炒房团,卖地、贷款、抵押、套现,环环相扣,击鼓传花。 直至1993年6月23日,鼓点落下,局破当场。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发表讲话,宣布终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 丨 泡沫破灭后,积压了当时全国十分之一库存的海南。 游戏结束,海南房地产的热浪应声而落,开发商们死走逃亡,留给海南的,是“天涯、海角、烂尾楼”。遍地都是300块一平的房子,无人问津。 此后,海南政府花了八年时间收拾残局,处置积压房产和不良贷款。直到2006年,元气大伤的海南房地产市场才逐渐缓过神来。 丨 据报道,当时原住民们在荒废的别墅里打围养猪,在开挖了的地基里养起了鱼。图为“半拉子”工程楼前洗澡的民工。 就在这场良久的萎靡之后,2010年,海南省获批国际旅游岛。如历史重演一般,这一“利好消息”再次引发了南下买房的热潮。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彼时海口、三亚等一线城市房价一天一涨,岛内一时出现抢购狂热,许多富商携家带口提着现金而来,“那场面不像是在买房子,更像在抢购大白菜。” 丨 2010年1月18日,海南琼海,一处楼盘打出“售罄”字样。在国务院发布建设国际旅游岛消息后的5天内,整个海南省商品房的销售量达到了惊人的171.12亿元,是2008年海南全年的商品房销售量总和。 “这里简直是亚洲的夏威夷!” 这一次,青睐于海岛宜人的气候和宽松的生活环境,外地购房者扛起了大旗,纷纷前来物色属于自己的度假房。 据海南住建厅2013年的统计,87%的购房者来自外地,并逐渐在这片重焕生机的热土上,形成了“东北村”、“浙江苑”、“上海帮”等聚居点。 丨 2015年,三亚七成以上的购房者均来自东北三省。图为三亚一“东北小区”广场上,响起了《感觉自己萌萌哒》的旋律。 海南建与拆 时至2018年,光环再一次降临到海南的头上。“自由贸易港”来了,而盘刻其上的,不仅仅是外来与本土、拆与建的命题。 丨 定居海南20年的坚叔:“我的腿不好,在新疆到了冬天,连路都走不动。” 1998年,经商多年的坚叔从新疆退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来到海南度假。冲着舒适的气候和尚未破千的房价,他一口气买了两套房。定居海南20年后,如今的他早已分不清,新疆和海南,到底哪个才算自己的家。 白天逛鱼市,下午在家看书沏茶,隔几天到老渔港码头放根钓钩,也不在乎有没有鱼——坚叔本以为,能就这样安度晚年。 无奈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仅改变了他,也改变了岛上每一个人的生活轨迹。 丨 老渔港码头 老渔港码头早已不是往日的模样。“没有围栏,船能泊岸,渔民上水的鱼能直接进入市场交易”这种传统而低效的运作模式,显然已跟不上海南速度;码头也被视作脏乱差的典型,需要整改。 去年,老渔港码头被改建成海鲜广场;今年,广场又被推平,等待新一轮的规划。 丨 老渔港美食广场只存在了一年,参差不齐的招牌,以及承载着渔民历史和生活方式的码头,被打包置换成更加簇新的现代化符号。 坚叔拿到了开发商的补偿,但他依然有些失落,多年建立起来的生活模式被骤然打乱,“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像个被赶走的人。” 丨 原来的房子被征收后,坚叔搬到了附近的新房暂住。 同样接到拆迁通知的阿德,则显得波澜不惊一些。 年幼时,阿德的爸妈以“白菜价”买下了三亚的房子,一家人从“琼岛农村人”变成了“三亚城里人”。 丨 阿德和朋友们在岸边闲聊。 当被问起从事什么工作时,17岁的阿德只笑笑说:“还干什么工作呀?这里要拆迁了,吃拆迁款就好了啊!” 对于阿德来说,拆迁,更多是意味着“变得有钱”。生活没变,吃喝依旧有致,朋友也还是那些。至于外地人的涌入,无伤大雅。 丨 瓦砾之上,新楼拔起,等待着支配了全岛90%交易量的外地购房者。 拆与建是一个不断发生的动作,在不远处的海岸线上,新起的楼房日益勃发出生机。 而一群群穿梭其间的买房客,与那些“打赤膊、踢凉拖、骑摩托”的城中本地人并行不悖,却始终没有走到一起。 唯有夏夜,从南太平洋吹来的潮湿季风,一视同仁地温润着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模糊了其中的生存机理和置换逻辑。 丨 三亚的夜 眼前的海南仍然像个大工地,“海南永远涨”的吆喝仍然一遍遍传来。声浪之大,仿佛忘记了他曾经历过的种种阵痛。 参考资料 [1]《上世纪90年代海南房地产泡沫警示》,杨彬彬,财经 [2]《海口市处置积压房地产8年经验谈》,中国经济周刊 [3]《海南:热钱与外地人的来来往往》,真叫卢俊 [4]《爆炒海南自由港房价的48小时:上午在售下午封盘晚上调价》,秋水 [5]《海南楼市“退烧”》,中国经营网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摄影、采访 / 尼丘 综合 / 赵昕萌 编辑 / 胡令丰 简晓君 (点击图片跳转到文章) 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转载请在公众号pic163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看客栏目长期征稿,投稿请致信insight163@163.com。 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文章已于修改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