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国内的“啃老现象”(一)(生活杂感)漫说国内的“啃老现象”(一) 广州市第六中学 张清 近段整理给“小盆友们”的晚读材料里,有同事整理了“啃老”这个专题。不少“小盆友”就此话题的困惑较多,课上时间有限,难以尽述,现将老张的个人所思略整如下,供有需者参阅。 “啃老”,其实并不是什么时鲜话题。早在2006年01月,据称是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据说中国爆发的高学历“NEET”一族现象已引发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海外媒体也曾对此进行报道,而且这个问题也让许多专家深感担忧。 坦率地讲,我个人对这个统计数据并不是十分信服,第一次看到这个数据可称愕然。从直观体验上来说,差异就很大。按这个调查数据,有超六成是轻度“啃老”,有三成是重度“啃老”——成年了还要父母供养。十分之三,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了。但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打拼工作的大都市,还是回到家乡小城,看看我们的身边的同事、亲戚、朋友、邻里,就绝少听说有谁谁的孩子是宅在家里不愿出去工作谋生而靠父母一直供养的。从教已超过三十载,陪伴过无数学子,也极少听说他们还有谁日后走上社会还要靠父母供养。 当然,我们也并没有进行科学的调查,不能无端怀疑被诸多媒体广为刊发的这组调查数据。但为何会形成如此大的认知落差呢?细细想来,私以为还是“啃老”这个概念被明显泛化甚至滥用了。 什么是啃老?百度百科解释为:啃老指的是已成年、具有社会生存能力的年轻人,还依靠父母或亲戚养活自己,在不“断奶”的状态下生存,是一种消极的现象。但从公众认知及通常评说的对象来说,私以为可以做进一步界定——啃老,应是普通的家庭中,已成年且具有基本社会生存能力的儿女不愿工作不能自立,长期心安理得的依赖并不富裕的父母接济供养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 这一概念成立须具备以下要件:一是对象特定,普通家庭。富二代实际不在此列——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家族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养得起他们,而且很轻松。就算他们父母去世,留下的资产也足够他们享用一辈子甚至几辈子。这当然与公众所认知的类似啃骨头一样的一口一口的啃啮父母而养活自己的“啃”无甚关联,他们并不需要拼命榨取父母仅存的一点血汗。 二是具备时间特性。即长期心安理得的用着并不富裕的父母的钱,且只是为维持日常生活开支。那些因工作变动、身体不适等各种原因失去工作而暂时赋闲回家小住三二个月,一边调整一边继续找寻新的工作岗位。这种情况自然不能归入真正意义上的“啃老”。 三是无偿特性,即从未想过要补偿父母,给予父母以任何形式的回报。基于这样的界定,普通人家子女买房买车这样的大笔开支,父母暂时赞助一部分,这当不属于啃老,这是父母给予子女的帮助,子女感激并努力在若干年后用钱财或其他形式偿还或回馈。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家庭人伦美德之体现。 (未完待续)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