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谈钱与俗气(生活随笔)年末科组长工作总结会,有同事颇为犹豫地提及之前编整资料允诺的少许辛苦费仍未兑现之事,但很快又补充说道:当然,没有这点辛苦费也没关系,我们一样会把这项工作做好,云云。其意旨不外乎是忙着撇清谈钱致俗的干系。类似这样的情境很常见,细想却也很有意思。 中国文化生态中有着一种非常悖谬的怪象,那就是只要你还算是个“文化人”,那在工作中谈及酬劳之类的关涉钱的话题往往比较敏感,也易招致俗气之责。在教育界更是如此,薪酬之类的话题向来比较忌讳。一般在相对比较正规的场合都不太适合提起。有些管理者更是将此与言说者的师德相挂钩。如果我们稍稍留意,就会很容易在网上检索到类似的吐槽其至是会议上偷录的视频——当事管理者常常是大为光火,训斥属下动辄谈钱,真是斯文扫地,实在是有损师者形象。虽说只是个例,但如此一来,往往弄得从业者就更为忌惮。——虽说只要是合乎法规,谈论薪酬本无伤大雅,更何况这还关涉师者能否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根基,但谈钱易致俗仍然是绕不开的梗。这种怪象源于何时或不可考,但极为普遍却是不争之实。 早前曾有过一个关于一元奖学金的作文命题,即是取材于苏州某大学的真实新闻事件。不论是“学习优秀奖”还是“专项奖”,该大学各个学院的奖学金金额统统都成了象征性的1元钱。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其实,无论校方的说辞多么的冠冕堂皇,骨子里还是植入了“文化人羞于谈钱”这一思想。一元钱,实在与“奖学金”这样的名头难以相符,由此引发热议也就再自然不过了。“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 再说得远一点,即使贵为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似乎也是更看重精神层面的褒奖。——差不多20年了,其奖金额度并未作任何调整。 500万的奖金总额,在2000年正式设立时确实不算少。但公众并不知晓这笔奖金实际上还要分成两个部分,其中50万是直接奖励给科学家个人的,而另外的450万则是科研经费,实际是激励科学家继续投身科研。既然是科研经费,就要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申请、审批,并接受严格的审计监管。与公众所理解的个人可自由支配的奖金实际上相去甚远。 而且,在17年后的当下,物价早已有了不小的变化。在一线城市,根本算不上奢华的房子都可以卖到八九万一平米,这笔奖金中供科学家个人所有的50万奖金的经济价值就真的有些太小了。当然,作为国家给予科学家的最高奖项,其首要的还是荣誉的无可替代性。但似乎也不可就此而无视奖金的经济价值。——无论如何,奖金的经济价值也应该是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由我国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设立的的未来科学大奖,共设“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计算机与数学奖”三大奖项,单项奖金100万美元,折算为人民币超过600万。这一奖项就是全部归获奖科学家个人所有。仅就经济价值而言,这个奖项的“含金量”显然就更高一些。虽说能荣列奖项候选的科学家们的人生境界早已超越了普通民众的庸常追求,但为了更好的发挥奖项设置的激励意义,国家最高科技进步奖的奖金额度的设置与动态调整,似乎都还有进一步修订完善的必要。 当然,如此宏大的命题自有主事者谋之,我等小民确有些闲吃萝卜淡操心了。还是说回谈钱与俗气这个话题上来吧。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观念也会渐变,或许慢慢地也能接受“文化人”适度谈及钱的话题而无反感。——眼下,还是少谈罢。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