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能不能说单位的“坏话”?(生活随感)

2022-5-16 18:52|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29|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究竟能不能说单位的“坏话”?(生活随感)

张清 张清驿站

晚修结束有点事又耽搁了一下,搭地铁回家已经差不多是末班车了。与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相比,地铁车厢内那是相当的冷清。福利也相当好——人人皆有座。伴随有点浓郁的人造香水味,两位时尚白领飘入车厢。于邻位甫一落座,其一便无所顾忌旁若无人地吐嘈单位的“污点”。且一发而不愿收,一路讲来,毫无画上休止符的意思。——恰好又忘带耳机,不想免费蹭听都不行。

不过,这倒让我又想起了早前有同学在作文训练时曾纠结过的问题:我们究竟该不该说单位的不是?

这其实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作为单位的一分子,我们当然有表达自己看法自己想法的权利——尽管时代赋予了我们更多的选择,但我们往往仍会在一个单位呆很久。有时甚至可能是职业生涯的唯一。爱之深,当然也会责之切。发现其不足,当然会说,有时言辞还颇为激烈。但绝不会迷失本心,无视底线。也就是要合时宜,要不忘初心。

所谓合时宜,当然是指“吐嘈”要注意场合,批评要看时机。走出单位的大门,无论主观上是否乐意,我们都是所在单位的一块流动的招牌。我们的言行不只属于我们自己,它还天然地被赋予所在单位的形象要义。倘不分场合、无论地点,随性随意地指责批评自己所属单位,等同于自曝其丑,无意中还会形成不小的负面效应。损及的是单位的整体形象,其实我们自己脸上也无光。毕竟我们也是其中一员。所谓不忘初心,也就是这种“吐嘈”这种批评是基于善意,是缘于希望自己的单位能不断发现并弥补不足以变得越来越好,而不能与恶意诋毁、刻意抹黑沾边。类似地铁这种公共场所,如此吐嘈,如此抱怨,无论言者出于何种动机,其形成的客观效应都不会太好。对单位形象是一种伤害,其实也必然有损言者自身形象。至少给人一种修为不够的印象。

记得早前有位分管德育工作的同事曾反复引用过这样的话:什么是母校?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可以“骂”它八遍却不允许别人说它半句不好的地方!——话虽浅近,却非常形象地诠释出学生与母校间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个人与单位之间应存的关系。一个学生,走出校门,如果总是习惯于随意吐嘈自己所在的学校,或是听闻别人对自己所在的学校说三道四、抹黑不断而无动于衷,甚至追随附和,受损的岂只是这所学校?职员亦同此理,作为这个单位走出来的一分子,实际上也是自污其形、自扇耳光。

想想我们在家时,对父母也会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母亲的唠叨,比如父亲的严苛,我们也会吐嘈,也会为发泄自己的不满甚至与双亲发生激烈争吵,甚至摔门而去。但倘有人对我们的父母说三道四,我们一定会还以颜色,不惜代价也要捍卫二老的尊严。与此亦有道理相近之处。

其实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也与之类似。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国家缺少认同感,自然也就没有归属感,实际上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很多时候,甚至还会形成品格扭曲的双面人。一旦被人揭穿,则必然露出其极为丑陋的令人憎恶的面目来。这几天引发众怒的厦大“洁洁良事件”当可一说。厦大在读研究生田佳良(网名洁洁良),党员,系辽宁师范大学保送读研。据说还是厦大准备保送读博的所谓“优秀学生”,在网上满口支那支那的。经网友善意提醒后反而更为嚣张,肆无忌惮。其结果当然是咎由自取——厦大给予其留党察看、留校察看的双重处分。陈年,美国马里兰大学毕业典礼上,那位来自云南昆明的称国内出门需戴五层口罩而倍感美国空气鲜甜的女生亦是引发公众的集体不适而招致挞伐无数……

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摆正心态,注意场合。家、学校、单位的“嘈”照样“吐”,而归属感、认同感也都在,幸福感自然也就在。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