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比基尼的中国姑娘:姐穿的是自由“ 赞美三点式,更赞美敢于穿上它的中国姑娘。 ” ● ● ● “抱歉,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本吧暂不开放。”——多年以后,再次搜索“比基尼吧”,渴望阳光与海滩的前资深吧友发现,它已经被404了。 昔日那些充满咸海水味儿的靓丽泳装照,和后来居上的留种贴一并凭空消失。一时间,广大吧友不胜唏嘘——在比基尼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扮演“绊脚石”角色的不是“封建卫道士”,也不是马赛克,而是色情的目光,以及相伴而来的感官污染。 这不禁让人怀想起那个并不遥远的年代——当第一个女人战战兢兢地把自己的肢体最大限度地展示出来时,世人开始了对美好的追求。 丨 80年代,穿泳衣的海南小孩。图/秋山亮二 “比基尼是自原子弹以来最伟大的发明” 1946年,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发生了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 1946年7月1日上午,一架美军B29轰炸机飞到位于太平洋的一座名为“比基尼”的小岛上空,投下了一枚核弹。9时34秒,烈焰四射,光耀夺目,仿佛太阳再次升起——这是美国在和平时期启动的首次核爆试验。 丨 “和平时期的首次核爆试验”一时间成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也使默默无闻的比基尼岛声名大噪。 就像肖斯塔科维奇聆听炮弹的爆炸声创作出第七交响曲一样,4天后,在大洋对岸的法国康城海滩,巴黎设计师路易斯·里尔德的灵感也被激发了。 彼时,法国的两位服装设计师像比赛4A级文案一样,接连设计出“世界上最小的泳衣”和“比世界上最小的泳衣还要小的泳衣”——后者就是比基尼的发明者,路易斯·里尔德。 1946年7月5日,他推出了一款由三块布和四条带子组成的泳装,并将其命名为“比基尼”:“就像原子弹在比基尼爆炸,它将会震惊世人。” 丨 里尔德本来是一名汽车工程师,对服装设计一窍不通,但他注意到海边的女士们经常卷起泳衣,以便露得更多、晒得更黑一些。1940年,他接手了母亲在巴黎市中心的女士内衣生意,彼时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去,节俭不仅是种美德,也是生活的必须。为了节约成本、降低服装的造价,里尔德于是设计出布料极少的“比基尼”。图为路易斯·里尔德和他的作品。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巴黎没有一个时装模特愿意为里尔德穿上比基尼,“最小”到底是怎么个小法,当时人们根本get不到。 在比基尼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国家在女性必须把自己裹成粽子才能享受戏水的乐趣。 丨 图为1906年的泳衣广告。“对于爱德华七世时期的人们来说,泳衣和日常装束没有太大区别。想要下水,必须搭配长裙、黑色长筒袜、系带靴和帽子才行。”收藏家琼·格尼解释道,“而且,这样的服装只能在水里穿,如果你穿着它在海滩上逛来逛去,会被认为不成体统。” 丨 在英国,女士们需要到“马拉更衣间”更换泳衣,然后马车会直接把她们送到海边,尽量减少暴露身体的机会,而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男士们游泳时也不得暴露胸部。 丨 20世纪20年代,美国一项公共管理措施规定,女性的泳衣长度不得短于膝盖以上6英寸。1922年,美国芝加哥一个女人因违规被捕。 丨 20世纪20年代,海滩上的风纪警察。 丨 及至20世纪40年代,受战争配给制的影响,美国政府命令生产商尽量减少纺织品的使用,导致女士泳衣越来越短。图为1945年,美国纽约,戏水的年轻女孩。 为了向世人证明这三块小布真的比核爆还震撼,里尔德从红磨坊找来了一位名叫米歇尔·伯娜蒂妮的19岁脱衣舞娘。 1946年7月18日,米歇尔穿着一件印有报纸图案的比基尼来到了巴黎媒体的面前。她手持一只火柴盒,告诉全世界:“这件泳衣小到能够塞进火柴盒里”。 丨 1946年7月11日,脱衣舞娘米歇尔穿着现代比基尼出现在游泳池旁,现场的口哨声和尖叫声此起彼伏。 那个夏天,米歇尔成了巴黎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人,甚至有超过5万名男士向她求婚。 但很快,比基尼就遭到欧洲各国不约而同的“封杀”。意大利和西班牙以有伤风化为由,禁止女性穿着比基尼出现在海滩等公共场所;在德国,如果哪个姑娘敢暴露自己的身体,那么代价就是做一周的社工;1951年,一场在英国伦敦举行比基尼选美比赛甚至引起了天主教会的不满,教宗庇护十二世称:“比基尼是罪恶的。” 丨1957年,在意大利里米尼海滩,警察給身穿比基尼的女人开罚单。 可以说,在整个40年代,比基尼只属于一小撮新潮大胆的法国人,直到性感小野猫碧姬·巴铎的《穿比基尼的姑娘》在法国上映、布赖恩·海兰的一首《黄色圆点花纹小小的比基尼》让比基尼家喻户晓——1960年代,比基尼才逐渐被流行文化所接受——虽然“爆炸性的商业和文化反应”姗姗来迟,但总算得到了认可——“比基尼是自原子弹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前《Vogue杂志》时尚编辑戴安娜·弗里兰评价道。 丨 1964年,在性解放运动的大背景下,美国出现了比比基尼更大胆的设计——Monokini,一种几乎无上装的女式泳衣。不过,由于过于前卫,Monokini最终并没能像比基尼一样普及开来。 穿比基尼的中国姑娘 正如英国男性杂志《Nuts》编辑多米尼克·史密斯所评论的:“在数年的战争创伤后,人类需要一些东西为这个星球带来新的和平和快乐,这件东西就是比基尼。”一旦蔓延开,它就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着整个世界的大众文化和道德观念。 丨 1930年左右,游泳作为时髦生活的重要方式逐渐在都市中流行起来。图为20世纪30年代,台湾,两个晒日光浴的摩登女子。 1948年夏季,沪上也出现了三点式的比基尼泳衣,当时人们称之为“美国最新式原子化三点游泳衣”。 这年8月,上海《申报》出现了比基尼泳衣的广告:“桃乐赛拉菲望尘莫及,伊漱丽莲丝瞠乎其后,不日在沪公开展览,并商请健美女郎X小姐特穿三点游泳衣表演,敬请注意地点时间”。在这之后,上海的荣记舞台果然邀请了健美女郎,表演比基尼泳衣长达数月。 丨 民国时期,姑娘们穿着好莱坞式的泳装拍照。 事实上,随着游泳运动在全球风行,以及欧美同期泳衣文化的影响,从1929年起,西式泳衣就开始风靡上海。 彼时上海滩风气开放,每到夏日,就会有各种关于游泳的报道。 受过西方教育的社会淑媛和女学生们,纷纷以泳装亮相,拍摄了大量明艳照人的泳装照,使得身着泳衣在碧水池中劈波斩浪不但不是一件羞耻之事,反而成了一种新风尚。 丨 1930年,民国内务总长朱桂莘之女洪筠,穿着西式泳装在北戴河游泳,令舆论哗然。 丨 1933年,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干女儿杨秀琼身着泳装的形象登上了第77期《良友》的封面,接着又登上了第三十八期《中华》杂志的封面。 不止上海,在当时有“东方芝加哥”之称的武汉,许多有识之士也纷纷效仿摩登生活,穿上各种各样的泳装,去泳池游泳;而在天津、北京的公共泳池,以及北戴河的海滨沙滩上,都曾出现过泳装女郎的摩登身影。 丨 1940年,北京中南海公园的游泳池边,一位身穿泳装的女性正在与一位男士聊天。图 / VCG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比基尼便自觉消失了。 1955年,在《六亿蚂蚁》一书里,法国记者罗伯特·吉兰记录了他对当时中国的印象:“不管走到哪里,人们都穿着蓝布衣服……姑娘们穿得跟男人一模一样……一个个都像是刚从蓝墨水中洗澡出来。” 丨在50年代末的“支援解放台湾,横渡长江竞赛”中,21名女选手穿上了连体泳衣。 大约在1963和1964年之间,毛泽东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游泳的倡导。“到江河湖海中去游泳,到大风大浪中去锻炼”的号召一出,很快便带起了一股游泳狂潮。 作为当时“游泳冠军的摇篮”,东莞市道滘公社积极响应号召,书记袁林甚至动员自己的妻子——一位30多岁的农村妇女,带头穿起了当时极为“出位”的泳装下水。 丨 “文革”期间,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女性也都穿着长衣长裤,甚至连凉鞋也不敢穿,更别说穿“暴露”的泳装下水了。而在这个当口,道滘各生产队的妇女们不得不服从公社领导的指令。 丨 彼时,高层领导经常携妻带子在北戴河开会、游泳。据文献记录:“毛泽东的泳裤是白色的,60年代末,他才穿上了红色泳裤。而夫人们的泳衣都是上下连接的,没有断开的。” 及至1978年,文革的日历翻过——就像60年代的美国那样,潜抑的涌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影视作品上。 这一年,文革后的第一部反特片《黑三角》上映,片中由刘佳饰演的于秋兰穿着泳装在江边行走的镜头,成了当年影片的一大爆点:“当时的电影票价是一角五,观众都说刘佳是‘一角四’,也就是说,看这场电影有一角四是冲着刘佳的泳装镜头去的。” 丨 《黑三角》中于秋兰与女孩们去游泳的镜头。图 / 电影《黑三角》截图 丨 几乎是同一时间,邵氏训练班的女学员,已经在香港西贡小清水湾穿起一袭清凉的比基尼。 时间流转到单纯而热烈的八十年代,手工泳衣的花色也在一台台蜜蜂牌缝纫机下日渐繁多。 1986年,有不少农民背着几百件泳衣到北戴河推销:“走到第一个摊位就卖了三分之一”。两年后,比基尼占据全国泳装销量的20%。 而泳装挂历也在此时开始流行。1989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在《现代文化进入苏南农家》中记载到:“一幅幅表现女性体态美的比基尼画,如今已堂堂正正地悬挂在一些青年农民夫妇的起居室内。” 丨 1990年的街头挂历市场。由于挂历的尺度越来越大,国家新闻出版署规定,女性“三点式”挂历必须是在体育场范围内摄制。 然而,从挂历画回到现实中,大多数姑娘衣橱里的泳装仍是连体式的,比基尼对于她们而言,依旧可望不可及。 直到1986年,情况出现了逆转。这一年,中国刚刚被接纳为国际健美协会的第128个成员国。为了“与国际接轨”,国家体委规定,参加第四届全国健美比赛的女运动员,必须穿三点式泳装。 丨 健美比赛要求女选手穿比基尼,并不是为了追求“性感”,而是为了更直观地判断选手的肌肉发达程度和肌肉线条。图为1986年,在深圳举办第四届力士杯全国健美赛。 规定一出,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偌大的中国,一时间竟找不到一个敢接“烫手山芋”的城市。 “我们当时跟国家体委的接触很多,健美联合会的人就问我们,深圳愿不愿意接过来搞。”时任深圳市体委群体处处长的陈均儒后来回忆到:“内部讨论了几次,后来体委领导拍板,搞就搞,特区嘛,还是要敢闯。” 然而就在申办期间,东莞举办的一场全国健美邀请赛却惹出了麻烦:很多参赛选手的父母坚决反对,比赛期间,甚至有群众报警举报东莞正在上演黄色活动。 丨 这段“意外”插曲也被1989年的电影《哈罗!比基尼》记录了下来。图为电影海报。 1986年夏天,第四届“力士杯”健美赛排除万难,终于在深圳如期举办。 而事实也证明,之前的种种担心是多余的:选手们的回应十分积极,来的记者更是五花八门,从农业报到妇女报,从正规杂志社到挂历印刷单位,就连NHK、路透社和美联社也重装上阵。 丨 女双附加赛选手列队。 丨 辽宁队王新与赵巧玲。 脱下过去无性别的黑、灰、蓝的工作服,人们几近赤裸地走上的舞台,做出各种热辣的健美动作,让所有人都感到兴奋。 从初赛到决赛,一共比了七场。卖望远镜的小贩告诉陈均儒:“比赛那几天,光望远镜就卖了1000多个。”门票也被黄牛炒上了天。 丨 3天比赛还没结束,国外媒体就已经据此得出结论: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越来越大胆,坊间舆论反映的民众观点支持开放的中国,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会变。 丨 第四届全国健美比赛女子冠军的比基尼照片甚至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新闻之一”。 “从深圳掀起的比基尼冲击波,从南到北震撼着中国这块古老而又保守的土地,从此女子健美热迅速传遍中国大地。”作家陈煜提及这场比赛时说。 事实上,传遍中国大地的不只是女子健美热,还有这件三点式泳装。 ● ● ● 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观念的更新,这种曾被看作是西方腐朽堕落标志的三点式泳装,很快就公开地穿在了中国姑娘的身上。 丨 1986年,广东广州,试镜的第一届“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选手。 丨 1994年5月,中国大陆首次泳装女模特儿摄影大赛在深圳东涌海滩举行。 丨1995年3月29日,上海市南京路上一个刚开业的服装百货商店举行促销活动,请两位泳装模特坐进橱窗,此举引起了数以万人的围观。 进入21世纪以来,“敢于暴露”日渐成为时尚,比基尼的出现场合更是被大大地拓展。 丨 2009年3月13日,林志玲身穿比基尼,为某品牌手表拍摄写真广告。 丨 2011年6月25日,武汉东湖沙滩浴场上,参加“财富英雄相亲会”的比基尼女孩。 丨 2017年12月28日,全国高校“模特·空乘”专业推介会在青岛大学举行,考生们穿上比基尼参加选拔。 丨 2017年7月22日,天津,近千名来自京津冀地区的中老年朋友参加了比基尼比赛。 ● ● ● 在又一个盛夏到来之前,你我虽不知道“比基尼吧”何时会重见天日,但值得庆幸的是,此时此刻,这里没有泳装警察,只有清水细沙。 就像40年代那场大爆炸发生时那句俗语所言:“比基尼告诉我们,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就是自由。” 参考资料 [1]《民国烟画上的新女性》,曾巧兰 [2]the brief encounter:the evolving attitude to beachwear,Libby Banks [3]《时代 | 女性泳装简史:在比基尼被发明之前,女性一度穿毛衣长裤下水》,上流工作室,龙跃 [4]《领袖们的体育生活:游泳和泳衣》 [5]《泳装炎夏的万般风情》,楚天都市报 [6]《比基尼的中国“处女秀”》,凤凰文化 [7]《深圳举办第四届力士杯健美邀请赛的幕后故事》,王轲真 供图 / 视觉中国 综合 / 赵昕萌 编辑 / 简晓君 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转载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看客栏目长期征稿,一经刊用,将根据质量提供稿酬。投稿请致信 insight163@163.com; 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