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像园丁?(生活随感)最近,一篇题为《园丁与导游》的小学生作文可称红遍网络。小家伙先是对“老师是园丁”的说法提出置疑:“用园丁来比喻老师,用花草来比喻孩子,每个人都知道。可是,园丁这个词,真的合适老师这个职业吗?”继而透过百度搜索发现“园丁”的第二种解释就是“可比喻老师”,足见这种思想的根深蒂固。然后自己苦思冥想,认为将老师比作导游更合适。理由是:“老师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丫,最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 童言无忌,童言亦最真实。老师像园丁吗?细思之,这一说法不无道理。园丁辛勤打理,施肥,浇灌,精心修剪……才有了百花绽放,姹紫嫣红。老师辛勤工作,呵护、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但在时下的社会大背景下,老师与园丁其实还是有诸多迥异之处。首先是担负的工作期望值相去甚远。园丁只需安心工作,正如孩子所言,他们不必想着让杜鹃长成牡丹,石榴变成百合。但老师面对的情况就要艰难得多。家长过高的期望与学生自身素质之间的落差形成永恒的无法调和的矛盾。许多时候,倘不能将杜鹃变成牡丹,家长就会痛斥老师的无能,甚至小草虽长得茁壮却不能摇身而成鲜艳的花朵,社会也会直斥老师水平太低。学校迫于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当然也希望老师们不只是像园丁更要远甚园丁,纵是贫瘠的土地也要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要早日实现百花盛开,更要多出名贵之花,以迅速提升此花园的档次。 其次是工作时长不同。陶渊明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言说乐于农耕的早起晚归。劳作之状,园丁或当如是,但也仅限于特定时令。而老师则天天如此。不少地方,朝九晚五的八小时制永远只能是个美丽的传说。早七点前到校,晚九点能离校,对中学老师来说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这在一些学校也是司空见惯。 再者工作状态迥异。园丁的工作具有普适性,甲因病因事请假,乙可以比较轻松的接替其完成相关事务,并不会影响到园中花草的正常生长。教师则不同。学校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公立学校受限于财政核编,私立学校受制于支出成本,都不可能在教师用工上留有备份。请假即意味着加大同事的负担。所以小病等周末,大病等寒暑假,几成老师们共同的选择。近日朋友圈热传的扬州江都区某中学的杨姓老师执教两个班数学,兼班主任(这实际上许多地方一位老师的标准工作量,俗称满负荷)。一周授课时数竟超过30节,久感肝部不适,但苦于工作繁重,一直硬撑,周末实在顶不住了才请同事帮代了六节课,可他自己躺下后就再也没有起来。——英年早逝,令人扼腕。有联以挽:风声鹤唳人何处?月落乌啼霜满天。 赵衍德在《教育文集》中曾摘引这样的段子来形容老师这一职业:“干的比驴都累!起的比鸡都早,下班比**都晚,装的比总统都严肃,挣的比民工还少,看起来比谁都好,五年以后比谁都老!”语虽夸饰,却也不无道理。 其实,还有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老师们终归还是属于知识分子,大多最看重职业尊严。为了自己能拥有一份从业的体面,或称教育良心,往往都会自觉自愿地苦心经营自己的教育教学的一亩三分田。正是这一份从业良知使得他们的工作与生命同在,与生活浑然一体。根本无法以到校、离校来进行物理切割。在校授课、批作业、面谈、应付各种各样的会议、完成各项日常事务。回到家,夜深人静时,常常开始准备第二天的课,研读教材、谋划课路、制作课件……而这,任一位园丁都无需虑及! 如此说来,老师像园丁之说真的不太合适,至少是不准确。我支持这个孩子!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