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的老师为什么普遍都非常敬业勤勉工作?(从教闲话)——芬兰教育印象之六 在芬研修期间,了解了该国的整个教育运转体系之后,大家最难以理解的就是,在几近没有监管、更没有所谓的绩效考核的情况下,芬兰的老师为什么还普遍都那么敬业那么勤勉? 如今细细想来,应有如下要因—— 一、尊师重教的真实社会氛围让从业者有职业自豪感 在芬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收入并不算高,整体处于社会的中等水平而已,但教师的社会认同度高,受尊敬。 这从师范类高校报考竞争之激烈便可窥一斑。10:1的报考录取比,这在人口只有500万、大学教育早已普及、每年高校报考人数不过数万的芬兰,是相当罕见的。想未来成为教师,不仅要有优秀的高中毕业成绩,师范类专业入学报考成绩,还要通过相应的心理测评,职业意向之类的测评。而且,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老师,都必须是硕士研究生毕业(3+2学制,即3年本科、2年硕士研究生)。如果未来要想成为小学全科老师,还必须是教育学专业毕业。如果想成为特教老师,则还需另外报读特教专业课程并修满相应学分。入职门槛之高,世界少见。 二、极高的入职门槛也使得从业者分外珍惜这一职位 硕士研究生起点的入职学历要求,是打造整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有力保证,同时,从业者自当更加珍惜这一得之不易的工作职位。 芬兰全国只有八所大学具备招生师范类大学生的资质,不只是报考录取难,大学的学习要求也很高。单是本科段,就必须要修满300学分。毕业前还必须到专门的师范学校附属中小学进行时间比较长的实习(包含初始实习、基础实习和“进阶”实习三个阶段),接受导师的指导。顺利完成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毕业后也并不意味着就自然有了工作。还得参加由各地市政组织的公开招聘,只有学业优秀、面试出类拔萃,才能有更大的把握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得之不易,自然会倍加珍惜。 三、充分信任的管理机制反而更能激发教师自身的职业自觉 芬兰有较好的基于信任的社会大背景,整个教育体系自然也是以此为基石。芬兰的教师在遵守国家的课程大纲的前提下,拥有相当大的工作自决权,最为典型的便是用什么教(自主选择教材)、教什么(具体教学素材的自主选择)、怎么教(采用何种方式、甚至是在哪里开展教学),都是由教师自行拍板决定。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也绝不会以考试乃至各种各样的绩效考评来监督管理老师。我们在研修期间先后访问了三座城市的多所中小学,却很少看到象我们国内的专人专位的教师办公室。他们的办公区更有家的味道。有类似茶吧的公共休闲区,老师们在这里喝喝咖啡看看书。还有与家庭开放式厨房并无二致的餐饮区,老师们在这里可以煮咖啡、做简餐,办公区布置的也比较休闲,桌位共享。老师有需要任意一个桌位都可用。自然也就没有了位卡、考勤之类的说法了。以我们的视角来看,这实际上就是基于信任的“不管理”的教育管理。这种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可思议的“不管理”,其实反而更能激发起教师个体的职业自觉。 这大概就是我们研修导师所说的“信任陷阱”吧。——社会越是信任你,你越不会偷懒怠惰。老板越是信任你,你越会把工作看成是自己的事,而不是一种任务与负担。(当然,我们也推测,基于信任的整个社会文化氛围可能也决定了,一旦失信,可能个体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高昂的。)芬兰相关教育法规明确要求中小学教师每周工作时长为36小时,但实际上大家都远远超出这一工作时长且毫无怨言。许多时候还会将做不完的工作带回家继续开夜车。——这一点,其实与我们国内的同行们并无二致。这两天倍受媒体追捧的佛山石门一老师出差在飞机上忙着改试卷的事,对处在中小学教学一线的老师们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新闻。大家本来都如此。自己教学上的事总得完成,与身在何处、是否在班上根本没有关系。 四、极佳的从业环境也让教师既无近虑亦无远忧 在芬兰,中小学教师职业极具稳定性,他们有强大的工会组织充分保障自已的从业权益。单是入职时与当地市政教育主管部门签定的合同,工会都会有专门的律师替老师逐条审读,以确保其个体合法权益不受损害。除非因体罚学生、性骚扰学生这样触犯相关法规的极端情况,学校根本无权炒掉任何一位教师。 在芬兰,也非常重视评估。自我评估与他人评估相结合,但这种评估是为了教师自我的更好发展,摒弃绩效考评、完全不以学生的成绩来评判教师业绩的整体运作方式,使得教师拥有绝佳的工作环境,有绝佳的职业安全感,可以在绝少外界无谓干扰的情况下更为纯粹地安心教学。 教师的薪酬只与承担的工作量与服务年限相关联,因此也不存在同行之间类似国内的职称评聘之类的竞争。同事之间进行团队合作拥有更佳的自然环境与氛围。 在芬兰,教师更换服务学校并不多见。也不存在调动一说。如果更换工作单位,实际上就是辞职,再应聘新的学校。由于涉及到在校服务年限与薪酬挂钩的问题,所以一般教师都会选择在一所学校长期供职。这也是为什么教师们虽然没有监管、督查,没有所谓的绩效考评仍然普遍非常敬业的原因之一。 国情有别,境况迥异。但倘能适度吸纳、灵活融入,定会有益于己,助力于我们自己的教育。 |
朋友会在“发现-看一看”看到你“在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