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爱裸奔的胖老头,拯救了英国

2022-5-16 18:53|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35|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这位爱裸奔的胖老头,拯救了英国

网易看客 看客inSight

抽烟、酗酒、爱裸奔,可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国人。



● ● ●


“有关丘吉尔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尤其在英国,他总被塑造成高高在上的雕像式人物,俯瞰国会广场上的芸芸众生。而我要将他请下神坛,呈现他最人性的一面。”


正如导演乔·怀特所说,电影《至暗时刻》中的丘吉尔,不再是刀枪不入的孤胆英雄,而是重重压力下充满了犹豫、脆弱与自大的矛盾政客。影片聚焦于1940年5月到6月间的英国议会:从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首相,到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后的那场著名演讲——《我们将战斗到底》。


 1940年8月28日,丘吉尔与拉姆齐一道研究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行动报告。


这是短暂却煎熬的一个月,无论个人还是国家,都处在充满危难的十字路口:荷兰投降,比利时投降,法国城市接连沦陷,纳粹的坦克即将开到英吉利海峡岸边,英国陆军眼看着要在敦刻尔克全军覆灭。这样的局势下,是战是降?


受电影篇幅所限,许多没有交代前因后果的情节恐怕令人一头雾水。关于《至暗时刻》,你想知道的问题都在这里了。



“他?!不,不可能。”


影片一开场,就是1940年喧嚣的英国议会。时任首相张伯伦希望通过与希特勒和谈,换取英国的和平,并对欧洲大陆的战事坐视不管。这样的绥靖政策在挪威陷落后遭到反对党的强烈抗议。重压之下,张伯伦被迫辞去首相一职,丘吉尔成为了他的继任者。


 任职首相时的张伯伦。


影片中的一处细节耐人寻味:国王乔治六世委任丘吉尔为首相后,丘吉尔按惯例对国王行吻手礼宣誓效忠。乔治六世将手抽了回去,嫌弃又不失礼貌地偷偷在衣服上擦了擦手背。


丘吉尔刚上台时面对的巨大阻力,是我们在历史课本上无法读到的。党内人士和国王都不看好他,时刻准备将他弹劾下台。为何大家都如此不看好丘吉尔?电影中轻描淡写提到的两件事情:加里波利海战和爱德华八世退位,或许可以解释丘吉尔的尴尬地位。


 一战期间出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


尽管如今丘吉尔被认为是英国最好的战时首相,但他在一战期间的决策曾导致了一场战争灾难,即加里波利海战。


1914年,欧洲西线战况胶着,协约国军队死伤惨重。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提出通过打开东边的战线,扭转战局。他认为应该利用英国海军的优势,经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达达尼尔海峡,占领首都伊斯坦布尔。然而土耳其人的顽强抵抗,加上英国指挥官犹豫不决错失战机,这场海战不仅没有如预想中打开局面,反而折损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军队的大量战力。战争从1915年2月拖延到了次年1月,协约国部队最终无功而返。


“还记得加里波利海战吗?”每当丘吉尔的政敌想要攻击他,总要提到这场战役。直到25年后丘吉尔出任战时首相,不少人依然对这场失败难以释怀。


而国王对丘吉尔的敌意,多半源自哥哥爱德华八世的婚事,即历史上那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退位君主。


 “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爱德华八世。


继位之前,爱德华八世便爱上了美国社交名媛,彼时还是有夫之妇的辛普森夫人。加冕之后,爱德华希望娶已经离婚的辛普森夫人为妻。这一决定在英国朝野引发了轩然大波:英国君主,同时也是英国国教的宗教领袖,无论从宗教上还是道德上考虑,人们都无法接受他迎娶一位两度离婚的女人。反对者中也包括了他的弟弟乔治六世。1936年12月,加冕不到一年的爱德华六世不堪重负宣布退位,成为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主动退位的英国君主。


而丘吉尔选择站在爱德华这边。他曾在一战期间与爱德华并肩作战,两人私交甚好。他认为爱德华不该因辛普森夫人而被逼退位,他是君主的最佳人选。



“我下午在议会的演讲稿还没写呢!”


“在人们心中,丘吉尔一直是那个坚定不屈的形象,‘战斗,战斗,战斗到底’。但是他真的从始至终都如此坚定吗?”


最初启发了《至暗时刻》编剧Anthony MacCarten的灵感,着重呈现丘吉尔内心怀疑与煎熬的,正是他删删改改的演讲手稿。


“我看到他的手稿上到处都是涂抹的痕迹,每个用词都仔细斟酌,反复修改。他的内心一定是有所怀疑的。”


 被任命为首相后,丘吉尔首次全国广播的演讲稿手稿。


影片中有一段令人窒息的紧张情节:就任首相后的丘吉尔,坐在第一次全国广播演讲的话筒前,依然在演讲稿上面删删改改。工作人员前来提醒,却被他愤怒地吼道:“你着什么急!”此时距离直播仅有不到三十秒的时间。十点钟的红灯亮起,丘吉尔才放下笔,似乎还犹豫未决。静默几秒之后,他开始了演讲,现场的工作人员这才松了一口气。


 1940年5月,丘吉尔就任首相后的第一次广播演讲。


丘吉尔最受后人称道的是文采与口才。一次次鼓舞人心的演讲,激励英国军民挺过了从敦刻尔克大撤退到不列颠空战这一段最艰难的时光。


出人意料的是,丘吉尔演讲时语速缓慢,发音有些含混不清,甚至还有人质疑他是否有口吃的毛病。1943年,丘吉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有这样一段讲话:


“人类已经告别了他们忠诚的伙伴,马匹,借着雄鹰——雄鹰的翅膀翱翔在蔚蓝的天空。这对,呃,我是说,这双翅膀,也就是内燃发动机...嗯...是的,发动机。


他并不想乔治六世那样患有口吃的毛病,而是在演讲过程中依然斟字酌句,在确定最终用词之前喜欢将语句来回重复。



“请注意,我要一丝不挂地出来了!”


影片中,丘吉尔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跟秘书推敲演讲稿。起床、吃饭、甚至洗澡......一次丘吉尔在浴室内泡澡,门外的秘书根据他的口述记录演讲稿。“Layton小姐,请注意,我要出来了。”下一秒,这个胖老头就真的一丝不挂地闯了出来,吓得秘书转身就跑。


 影片中的丘吉尔和秘书。


丘吉尔的确有洗澡后赤身从浴室出来的习惯,只不过历史上那个“被害者”不是他的秘书,而是美国总统罗斯福。


1941年,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后正式宣布参战。那一年圣诞节,丘吉尔就是在白宫度过的。一天,罗斯福为了和丘吉尔讨论战后建立联合国的事情,坐着轮椅到丘吉尔房间去找他,没想到恰好撞见丘吉尔洗澡后赤条条的模样。


“不不不总统先生!英国首相在美国总统面前,没什么可藏的。”据说在这尴尬一幕之后,丘吉尔对罗斯福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段趣闻还有另一种版本,罗斯福淡定地问了一句:“联合国?”丘吉尔回答:“好!”


 罗斯福与丘吉尔。


两人当时到底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次裸体会面确有其事。1942年1月,罗斯福来到白金汉宫会见乔治六世时,丘吉尔还说道:“先生,我相信我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赤身裸体地会见国家首脑的人了。”



“亲爱的,我们快破产了。”


在《至暗时刻》中,丘吉尔一家刚刚搬入唐宁街10号不久,伏案记账的妻子突然转过头来对他说:“亲爱的,我们要破产了。”


不少观众看到这里目瞪口呆:作为首相的丘吉尔,真的穷到破产吗?


丘吉尔一生的确常常遭遇债务危机。他早年在阿富汗当兵时曾给兄长写信:“现在我唯一困扰的就是没钱。”出生在传统贵族家庭的丘吉尔,家底其实不薄,问题在于他花的太多了。


 抽雪茄的丘吉尔和他的贵宾犬。


狂饮、赌博、雪茄、西装、养活仆人、劳斯莱斯和乡下地产……来自上流社会的丘吉尔,早已养成了根深蒂固的奢靡习惯,即便欠下百万英镑的债务,也难以改变。


仅仅在1949年的两个月内,他的家庭就消耗掉了454瓶香槟、311瓶红酒,以及251瓶白兰地。雪茄也是他生活当中的必需品。整部电影中,极少有出现在镜头中的丘吉尔,既没有喝酒,也不抽雪茄。


 1941年,摄影师 Yousuf Karsh为丘吉尔拍下的肖像。这天他丢了自己的雪茄,愁眉苦脸。



“我希望人民能够像我一样爱你,尊敬你。”


影片中,丘吉尔临危受命出任首相,面对巨大的压力,脾气变得粗鲁而暴躁。没人敢上前劝阻,除了他的妻子克莱门汀:“你最近待人太粗鲁了,这不行。我希望人民能够像我一样爱你,尊敬你。”



这个片段改编自史实。1940年5月,欧洲形势危急,克莱门汀清醒地认识到丘吉尔的粗鲁行为正在使他失去人民的支持。她给丘吉尔写信,提醒丈夫在此时此刻必须获得人民的爱戴,一向高傲的丘吉尔低头了。


丘吉尔和妻子有互相写信的习惯,即使双方都在家,他们也会通过信件给对方留言。克莱门汀称丘吉尔为“哈巴狗”,丘吉尔叫克莱门汀“小猫”,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则被称为“小狗猫”。


 1909年,丘吉尔写给妻子的信,结尾处画了一只小猫。


这对令人羡慕的政界情侣,不仅十分恩爱,连智慧、胆识和抱负都非常契合。


在《至暗时刻》中,丘吉尔面临敌军压境的巨大压力,几乎要同意和谈。此时妻子克莱门汀请来了国王,国王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丘吉尔。这使得他重拾信心,坚决从敦刻尔克撤军。


现实中的克莱门汀同样智识过人。一战加里波利海战过后,丘吉尔的名声跌倒谷底。为了挽回名声,他前往法国前线参加战斗。尽管意识前线危险重重,克莱门汀依然信中嘱咐:“待久一点,别太早回来。等到人们需要你的时候再回来,否则这将毫无意义。”


 年轻时的丘吉尔与克莱门汀。


克莱门汀一生都是丘吉尔最得力的参谋。一位克莱门汀的传记作者说道:“如果她生活在今天,说不定会亲自参选首相呢。”



“您这个手势...在底层人民中有些别的意思。”


关于二战期间的丘吉尔,最有名的是他创造了经典手势——“V For Victory”(V代表胜利)。


 《至暗时刻》剧照,丘吉尔在下议院做出“胜利”的手势。


电影也讲述了这段故事,只不过手势的诞生过程有些波折。丘吉尔第一次对着媒体做这个手势时,手背朝外。他的秘书看到报纸上的照片后不禁笑弯了腰,丘吉尔这才知道,这个手势在底层民众间意味着“Up your bum!”(见鬼去吧!)


 历史上的丘吉尔的确做过这个动作。


手背朝外的V字手势起源于14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据传法国士兵在俘获英国弓箭手之后,会砍掉他们食指和中指,让他们再也无法拉弓射箭,还会比出这个手势羞辱他们。自此以后,这个手势对英国人来说就充满了侮辱、冒犯的意味。


不过丘吉尔随后将它调转方向,成为二战期间鼓舞士气的利器。


 1945年,伦敦。丘吉尔庆祝战争胜利。



“说漏了这里的机密,就等着进监狱吧。”


电影中,战时内阁会议都在一个神秘逼仄的地下空间召开。“在这里,你要是不小心看到什么,说漏了嘴,你就得蹲监狱了。”地图室、电报室、首相专用洗手间,以及丘吉尔与罗斯福通话的那间秘密小屋......镜头随着丘吉尔秘书的视角不断切换,导演乔·怀特更是用他偏爱的打字机声渲染了分秒必争的紧张气氛。


这段场景纯粹出于导演的艺术加工。事实上,丘吉尔的内阁直到1940年9月大不列颠空战开始后,才为了躲避空袭而搬进地下。


 二战期间,丘吉尔联系罗斯福的专用电话,摄于1946年。影片中那一通断断续续的通话就发生在这间房间里。


 英国肯特郡一个始建于中世纪的地下通道,二战期间成为了丘吉尔和军官们的司令部。


 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战时内阁博物馆,游人可以进入参观。里面的陈设自1945年战争胜利后就没再变过。


● ● ●


2002年,BBC发起了一个“历史上最伟大的英国人”投票,丘吉尔超过了戴安娜王妃、达尔文和莎士比亚,排名榜首。


丘吉尔的人生多面。他是画家、作家、历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同时也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最后的支持者,关于他的争议多不胜数。


而最终奠定丘吉尔历史地位的,正是《至暗时刻》所呈现的这一个月。面对重重困难,克服自身的怀疑与犹豫,带领英国走上反抗到底这条道路,成为了丘吉尔定格在历史洪流中的身影。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决不投降。”




参考文章:

[1] The True Story Behind the Winston Churchill Biopic Darkest Hour, Time Magazine. 

[2] No More Champagne, International Churchill Society.

[3] Why Winston Churchill Was So Bad With Money, Debra Cohen, The Atlantic. 

[4] Winston Churchill: Brilliant at war, bad with money, Aaron Smith, CNN. 

[5] How Clementine Churchill Wielded Influence As Winston's Wife, NPR.

[6] Joe Wright, Behind Lens with Peter Hammond.

[7] Winston Churchill, the war disaster, Christopher Klein, History. 

[8] Churchill’s Speech Problem: A Lisp, not a Stutter, Richard M. Langworth. 

[9] ‘Darkest Hour’ Team On A Rounded Churchill And A Possible ‘Dunkirk’ Supercut – The Contenders London, Deadline.

[10] Great Loves: Clementine and Winston, Quite Continental.

[11] Film review: Darkest Hour, BBC.



编辑/韩羽桐


回复【招聘】,得到一个职位。


 更 多 文 章 



中老年舞厅|她们干掉了ISIS|赛博键盘侠列传|老司机

副省长退休以后|我靠DNA翻了案|特朗普的女摄影师

恐怖分子监狱 |北漂|汕头内衣厂|外国人看中国童模

西部招妻|全世界都搞传销|去金拱门约会|山区学区房

比特币矿工 |塔吉克割礼|追星极简史|贫民窟卡西尼

天安门蹲点|别惹亚洲象|贫困县的电竞梦|中关村痴汉

撸猫经济|世界尽头在吉尔吉斯|炫富产业链|塔玛霞儿

戴安娜之死|地铁上想爱了|真实版无人区|健身极简史

看你一眼都觉得累|北冰洋小镇|克钦独立军|流血伐木




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转载请在微信pic163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应平台规范。

看客栏目长期征稿,一经刊用,将根据质量提供稿酬。投稿请致信:insight163@163.com。

其它合作欢迎于微信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阅读原文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