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设题其实并无“诡异的光”(时事走笔)

2022-5-16 18:53|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28| 评论: 0|原作者: 网易看客微信公众号

摘要:

高考阅读设题其实并无“诡异的光”(时事走笔)

张清 张清驿站

每年的高考,都因其厚重的涵义而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持续时间颇长的一个社会热点。今年也不例外。考试结束已逾一周,但关于高考试题的评议依然热情未减。浙江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便引来无数的场外关注。连《人民日报》这样的顶级官媒都发文探讨,社会热度当不可小视。

试卷选取的是巩高峰的短篇小说《一种美味》,主要内容是写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主人公6岁时,一家人第一次喝鱼汤的记忆。可能连作者自己都未想到,文末处所写“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因考题涉及又难以明晰其含意而让许多考生直呼读不懂,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万千网友神吐嘈的对象。“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转千万条锦鲤抵不过一条草鱼”;“错过了早高峰,躲过了晚高峰,却碰上了巩高峰”;“出题老师出题的时候,眼里怕是闪着诡异的光”……

而更让大家颇有些愤愤不平的是,“那种诡异的光,究竟表达了什么?”该文作者巩高峰自己其实也回答不出,“我本来是搞笑的,谁知道有这么一出啊。”这又引发新一波的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及其标准答案的热议。个中正面肯定的不多,吐嘈批评的不少。

其实高考设题原作者答不出的情况并不鲜见。早在2011年,福建高考现代文阅读选的是《朱启钤:“被抹掉的奠基人”》,有道题是分析文中两次出现大雨的原因。作者林天宏坦言,其实自己并无其他用意,就是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其他如冯骥才、周国平等名家入选的作品也有类似情况。

但我们是否能就此指责甚至否定高考命题呢?当然不能。因为这只是一场媒体与公众共同打造的舆情狂欢。——外行看热闹而已,与高考命题的科学评价相去甚远。高考是场全国规模的最为正规的人才选拔性考试。其所赋予的独特功用,就使得试题命制必须严格依照中学课程标准,严格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命题绝不能超出规定范围及要求层级。同时要准确把控难度系数,确保其拥有合理区分度。难度系数过大或过小其实都是大忌。题目出得太容易,难度系数太大,大家都能答得对,都能得分。反之,题太难,难度系数过小,绝大部分人都答错,都不得分。这样的题目实际上就等于废题,亦即没有区分度,实际上也就无法担负起选拔性考试进行个体科学甄选的任务。

我们再来看今年浙江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命制。公众热议的所谓“诡异的光”的原题是“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种美味》结尾段: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其实这是一道很常规的阅读题,备考的师生都非常熟悉。答题思考角度也非常清晰,情节建构+主旨达成。前者所涉欧亨利式结尾,高中必修教材中有多篇课文,学生应当掌握;后者则为阅读理解能力的正常考查。设题并无任何超纲之嫌。所谓“诡异的光”也只是分析主旨达成中的一个小的得分点而已,而且放在全文的整体背景下分析,亦不是完全答不出,只是相对有些难度而已。虽然评卷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题绝不可能是个没有区分度的“废题”。

出现这种看似悖谬的现象,实则是认知的错位所致。诚如被无数网友“声讨”的作家巩高峰所言“创作是自由的,高考是有规则的”。作家的创作是一回事,考生的考试则是另外一回事。高考题,作家答不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考生答得出就行。——或许看看高考作文,大家更容易明白这个理。即使是许多知名作家,学富五车的文学类博士、博士后,在与考生同样的时间内完成高考作文,其得分许多并不理想,有些甚至难达及格线。我们同样不能由此而否定高考作文题的命制。无他,功用不同,指向各异。

当然,一年又一年的热议,恰恰也在提醒高考试题命制专家们,精心命制一份高质量的试卷,很重要!绝不能让试题现出“诡异的光”。





    已同步到看一看

    发送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