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六成北大新生觉得人生有意义啊。与其相忘于江湖,与其独舞,不如关注。 最近有个很火的大新闻,说是有四成北大新生在学校组织的心理测试中投了“人生无意义”这个选项。有人说选了人生无意义怎么了,有人说这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有人说这是他们放弃生命的体现。
而我比较乐观:还有六成北大新生觉得人生有意义啊。
斯宾诺莎说,不要赞许,不要责备,不要惋惜,而要去理解。其实我充分理解那四成北大新生。首先,四成北大新生觉得人生无意义,不等于四成北大新生想自杀,只是在入学不久的那一刻,在学校组织的测试里,他们选下了“人生无意义”这个选项。
其实选“无意义”,也很好理解。国情使然,在我们的青春期教育里,理想教育(意识形态,理想主义,艺术,传统文化等等)基本是破产的,功利教育是实打实的。在这个辽阔的国度里,应试也同样辽阔。除了少数超级中学的素质教育以外,大多数人的高考,还是地狱模式。
正如马克思所说,教育是阶级的再生产。在这种应试模式下,在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下,学生的任务就是应付考试,阶级上升,通过这个桥梁获取更多的生存跟生产资料。 在竞争中,人的本质自然被异化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整齐划一的,是知识-权力,是知识-资本,而不是知识-学术殿堂。(准确来说是用被意识形态跟权力确认的知识换取权力跟资本)
将上面那段话通俗化,也就是说,大多数中学生的目标都是考大学,那么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象征呢?又为什么考大学呢? 在很多场合,我听到的答案都是:上到一个好大学,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赚到很多钱。这就是我好好学习的目的。
但其实,这种人生意义,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建构的,而是老师与长辈替你我建构的。其实你我在高考结束前做的事,概括起来就是,服从建构。
在高考结束时,为什么我们觉得茫然?因为这种统一建构意义崩塌了,包括你之前接受的建构知识体系都崩塌了,因为它们的服务目标崩塌了。
在高考结束后,你我陷入了一个价值真空期,旧的建构与秩序,统一意义已经打破,再秉持旧的知识未免可笑。
而你我需要的是重建。正如尼采所说的,“重估一切价值”。
当然,比起重建,更轻易的是玩乐跟巨大的虚无感。就像在从黑暗的洞穴里走出来,阳光是如此的刺眼。
我很好奇,有没有人会在高考结束后,选择晚上好好看一本书?我想,很少,因为在之前的十八年里,学习被彻彻底底污名化了。 知识,也是。它在我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就是一种换取资本跟权力的东西——学习那么苦,就是为了现在玩。现在再看书,要不要太荒谬?
应试——高考——玩乐——虚无,这是一条逻辑非常自洽的逻辑链,再也正常不过了。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意识形态的规训。
或者你可以说,青少年除了外界教育,还有自我教育啊。自我教育?那是奢侈品。正如看课外书是奢侈品,在高考结束之前谈恋爱是奢侈品,一切与知识-资本,知识-权力无关的事情,都是奢侈品。
所以,四成北大新生觉得人生无意义,很正常。当旧的体系瓦解,新的体系尚未建起,就是这样。等他们大学上着上着,逐渐建起自己的体系,就会好很多了。
比较鄙陋的是那些一边用着旧的体系一路要求青少年,又在他们旧体系瓦解感觉虚无之后,指责他们的那些人。
所以,还有六成觉得人生有意义,是多么高兴的一件事啊。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他们的自我教育还是不错的,他们的学校,家庭教育还是比较宽松的。
当然,再对大家大学之前那些东西批判一番,意义不大。首先,正如谁谁谁所说,高考已经是国情下最公平的事情了。 其次,我们已经心照不宣地默认,不能碰一些东西,比如既得利益,是吧。不是有句谚语: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那么人生需不需要意义呢?我个人认为是需要的。
其实人生本无意义的,意义是各自赋予的。木心说:人生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什么是本无意义?自然界——没有给意义人类。人类作为生物,生存下去,吃喝拉撒,获取快感,然后死去,毫无理由,是人的生物性。意义,是人的建构。文化艺术,也是。
但是人需要这种建构。人需要这种意义——就像一个支点,一个安身立命的依据,一种对荒谬的反抗。或者通过文学,或者通过历史,或者通过艺术,或者通过宗教,或者通过马克思主义,或者通过别的——超越现存,追求理想。
这是一种底线,也是一种信仰——不仅仅是狭义的宗教信仰。它让你遵循原则,它让你追逐彼岸。
如果没有这个意义,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被允许的。“人与禽兽所异几希”?就是这个意义。
或许你不能说出这个意义,但是你肯定有一套你的三观。意义,就是你三观的支点。抽掉这个意义,人会崩塌,陷入虚无。或者走向反面——为所“欲”为。
所以比较积极的思路还是: 就个人而言,在高考之前,在服从的同时,在尽量考一个好大学的同时,能争一寸空间是一寸空间。完全投进去,这个知识体系陷得太深,地基太歪,高考之后也不好反洗脑。
在高考结束后,像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尽量把你之前所学的东西“呕吐”出来,重建知识体系,构建人生意义,“启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简单来说:先从最简单的书开始,通识,广泛涉猎,各个学科都有入门了解,以博养专;再深读经典,每本,慢慢读,读透了再说。批注,感想,读书笔记,都说滥了。
为什么钱理群先生那么痛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利己本无错,错在“精致的利己”,错在“屈从权力跟资本”。也就是在大学之后沿用高中的思路,继续知识-权力,知识-资本的路子,在行政化跟市场化的深水里游得不亦乐乎。钱老的意思是,本应用个人主义,“反求诸己”去逐步改善的时候,反而还顺从了体制,个人完全丧失,就为了钱。最后把自己变成了一块砖,融进了体制的墙。
你光明,至少你站的那块地砖便不黑暗。 之后,能去照亮多少,能去照亮多少。 记住,不要悲观,还有六成。 不能照亮,至少不作恶,至少不做肮脏的py交易。 |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