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光,暗牧,自主规制”:已经删减到19分钟的动画,需要再怎么做,才能让你满意

2022-5-16 18:57|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27| 评论: 0|原作者: 优质专栏UP主文章精选

摘要: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2019-10-9-21-52-43-77487346946600-卢诗翰的个人空间 - 哔哩哔哩 ( ゜- ゜)つロ 乾杯~ -采集的数据-后羿采集器.html

标题

“圣光,暗牧,自主规制”:已经删减到19分钟的动画,需要再怎么做,才能让你满意

标题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340356

meta-col

动漫杂谈

view

4.7万

like

1385

comment

856

time

2018-10-16

作者

星野喵0ww

头图

正文

你会这么固执是因为正义感在作祟?                   ------《爱,选举,巧克力》


1.

 

喵0原来的时候,对去年10月SILVER LINK.制作的轻改动画《如果有妹妹就好了》第9话里,白川京,可儿那由多与插画家三国山蚕在酒店中,出现的动画场景很感兴趣。

 

毕竟,一开始大家正常交流作品时,画面是这个样子的



之后,当那由多抛出了一些女孩子之间不可描述的话题时,整个动画的场景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自主规制”被称为日本动画的“求生欲”表现,这种只放出声音,而不体现画面的方式,无非是在默认影像的传播力量是远大于声音或者文字的。为此制作方在某些内容上就会自我约束,限制,以期待不发表越过某些组织机构和社会所能接受的言行底线,而让作品顺利播放出去。

 

当然了,这个受到1989年日本宫崎勤事件牵连的“审查行为”,本身就有着过度意识的影子。因为宫崎做下的案件太过于恶劣,而警方在其家中又搜索出了大量的漫画,同人杂志等等,为此当时一直对“Otaku”(御宅族,下同)有所责难的日本媒体,就直接将这件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刑事案件与“Otaku”画上了等号。


日本各种漫画杂志


《读卖周刊》在当年的刊号里直接引文称,“Otaku”是“不善于交际,容易沉溺在自己世界里的群体”,而这种影响直到90年代揭示当时日本社会年轻人思想,被时代所困囿和抛弃的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上映后,依旧没有得到任何人的理解和改观。

 

直到现在具有权威的日本媒体界,还是对“Otaku”的行为抱有很大非议,厌恶与责难。这种责难就变成了赋予整个亚文化预设的“不友好性”和在简单二分法中,将“Otaku”打入“非黑即白”的境地。并且牵连了大批与这种文化相关的作品,如动画,轻小说,游戏,同人创作,周边等等。

 

但是沉溺在这种现象中的人们却没有发现的一个问题是,将爆发出来的社会问题归为一种亚文化,本身就是比较荒唐的行为。

 

动画或者漫画里是否有较大程度的尺度描写,当然是存在的。

 

但是,任何人类的艺术创作是否都有同样大尺度描写的作品,当然也是肯定的。


现在影响力也很大的动画《EVA》


在宫崎事件中,“Otaku”文化对他犯下的行为应该负有多大责任,是否需要同时考虑主流文化以及日本经济泡沫化后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的影响,至今仍有待商榷。毕竟在后来同样又爆发了多起和宫崎事件类似的刑事案件,但是查来查去,作案者根本对动画,游戏等等不感兴趣,反而是因为当时虚无化的社会,人们内心无法获得满足感,最后变得扭曲和抓狂。

 

在此基础上,“Otaku”文化是给大多数人都带来了不利影响,还是仅仅只有个例,就更待探讨了。

 

然而现实情况是,日本媒体在简单的关联后,就将“Otaku”这种亚文化打入鄙视链的最低端,直到今日,有时候还会看成“危险”的存在。甚至在当时对本土ACG产业还造成了巨大打击。

 

只是,包括后来又发生的几次类似的恶性事件在内,如果按照对付“Otaku”的思维同样可以找到各种主流文化作祟的影子,但是所有人却变得充耳不闻一样,莫名失声。


同样流行的各种轻小说,比如《龙王的工作》


毕竟一个最主要的通病是,主流文化之所以被称为主流文化,是因为它有着边缘其它文化,和平衡其它文化的强大能力。并且,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为善”和不具备“较大争议”的。

 

但是亚文化不一样,亚文化在大多数人看来,则是“不为善”和具备“较大争议”的。

 

对抗“主流文化”常常被认为是社会异端所在,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团体。但是对亚文化谴责,只要能旁征博引,言之有物,往往就可以收获大批支持者,还被看成“正义”的存在。

 

毕竟你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才会当成靶子立在那里!

 

又毕竟,文化本身就是比任何社会现状都充斥“自然选择”的地带。



2.

 

当然了,因为社会恶性事件,推动的“自主规制”等等对文化作品进行审查的方式,也并不是完全不好。

 

 在合理的基础上,多一些监督,的确能够推进社会向更“良序”和“规范”的地方发展。

 

 大陆各大网站在引进动画后,基本也是按照这种做法。无论是被观众们戏称为打上“圣光”亦或者是“暗牧”。在动画本身的基础上,对一些较大尺度卖肉描写,暴力情节等等画面进行遮挡,修改,最后放映出来。这种办法可以说算得上有良心了。不仅可以更大的避免带来的不好影响和涉线尺度外,还可以让观众“一饱眼福”。



而且,有时候我们还会看见网站直接进行剪辑。一部24分钟的动画,在剪辑后往往就变成了21分钟或者19分钟。在7月新番《异界少女召唤术》里,这一办法就被发挥的淋淋尽致。先不说网站自己剪辑水准怎么样,会不会直接抹杀观看效果,但是在市场化社会的现在,这种办法能够说的上是几方共赢的存在。而且大多数时候,相关管理部门,社会团体也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或者审核监督时提出过异议。

 

 毕竟有时候我们做的也很到位了,甚至连名字都要改一下。

 

《异世界少女召唤术》原名不是叫《异世界魔王与召唤少女的奴隶魔术》吗?



还有4月新番那个《超能力女儿》不是叫《黑社会的超能力女儿》?



但是这两部番剧里有些词似乎是不太好的,所以删掉就删掉吧。

 

然而就算这样,我们看的是删减的不能再删减的版本,有些事情还是奇怪的发生了。

 

很远的时候,发生在B站上的一些事例就不说了。最近《哥布林杀手》这部番剧又被人莫名的举报,还扣上了“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需要下架”的帽子。


通过个人力量去举报,最后被迫下架的动画在这几年里算的上是层出不穷。只是你去问这样的问题:这些番剧在大陆造成了如日本那些恶性的宫崎勤事件了吗?没有吧!


视频网站是不是对番剧进行“自主规制”,对大尺度的地方进行过“圣光,暗牧”甚至是剪辑,那是自然。

 

最后拿出一大堆“冠冕堂皇”说法的人,并不是有关部门依靠规定进行审核得出的结论,而是个人在社交媒体上打出那不到100个字的主观臆测。

 

但是能否进一步说明,对方又提不出任何说法,就是我觉得,我想,我认为......

 

结局就让一部番剧下架了!


3.

 

喵0有时候会想起,20世纪另一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她当时在美国“五角大楼”文件泄密到《纽约时报》这一轰动事件后,撰写了一篇很出名的被称为《Lying in Politics》的论文。

 

里面就对真相,谎言以及社会做了很独特的分析,她认为:

 

事实真相(factual truths)要具有说服力是很难的,因为事实的说服力总是依赖于可靠的证言及证人。正因如此,所有的事实都会不断地接受怀疑。正是事实的这种脆弱性,使得谎言有了生存的空间。

 

如果将阿伦特的观点放进这几次举报事件上可以发现,例如打上“圣光,暗牧”甚至剪辑进行遮盖,以期待动画没有影响的在社会上进行放映,这一事实真相,并没有说服大多数人。



即使我们通过实际观影,可以得到各种可靠的证据:比如,的确有着有效的打码和与原版相比,将“不利”的地方删减掉大量内容,甚至在引进时就会对作品就行筛选,都是很好的预防措施。

 

但是这些行为依旧被质疑,并且通过媒体形式,质疑声不断的放大,进而有了影响整部作品的生存空间。

 

于是,举报方和反举报方就在这种“不透明的社会和真相”上,利用网络进行公开辩论。

 

而在这一年的几次包括4月举报类似番剧,以及7月相关贴吧爆出针对手游和差点把《邪神酱和厨二病少女》也送进“下架”名单的事件里,举报者给出的理由并不能终止反举报方的抗议,还让事情变得愈演愈烈。



毕竟举报方除了拿出尺度大,影响观众身心健康的“大道理”外,并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甚至连两者的关联都没有办法证明。

 

而反举报方,在动画引入时本身就做了删减的“自主规制”基础上,还提出了很多动画只是一开始稍微尺度大一点,做到吸引人眼球的作用,毕竟很多传统艺术作品也是这样创作的。而后不仅回归正常不说,还会出现无聊感觉的观点。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4月新番《魔法少女网站》。

 

但是这样,互相提出证据发表看法的争论,到最后就变成了“人身攻击”的态势。其实显然,在这场“举报风波”中,“删减后动画造成不好影响”无非是问题的引子,却不是核心内容。

 

因为根源就在于举报者的主观看法里包含了大量的个人感受在里面,而感受是有私密性的。一旦我们奉行将这种私密公开化,希望诉诸更多人去认同,那么事实真相“这部删减后的动画真的还对观众有没有不利影响”之类的问题就变得不重要了。


同样争议很大的动画《魔法少女网站》

他们要做的仅仅是将这种私密性的主观看法放大,再放大,在信息网络里找到更多共鸣和同情自己的人。于是我们会看到每次举报者用到的词大都如出一辙,“低俗”,“暴力”,“我认为会影响......”,“希望.......对这部番剧进行下架处理。”这种感性和直接“判死”的词汇,而不是写出客观评价或者请相关专业团体再重新评估,或者引述有关规定,甚至是商议和沟通的语气。

 

很明显的是,把“我认为”说出来后,找到“志同道合”的人集中起来,让这种主观思维传播再传播,最后塑造出来一个“假想的敌人”,让番剧消失寻求快感才是第一位的。至于是不是真的想为了“青少年成长”考虑,八成也只是个“书面用语”而已。

 

当然,这种放大主观看法满足自己快感是可以证明的。

 

因为我们看到同样针对《哥布林杀手》这部番剧,外国网友在网上提到的下架看法却是“种族”,“女权”还有“儿童”等等观点。

 


如果这部番在涉及尺度上真的有太大问题,按道理来说,所有人得到的感性认识应该雷同。但是现在的情况来看,反倒来说,大陆网友提出的看法是举起本土主流文化旗帜的“爱护青少年花朵”,而外国网友呢,则也寻找他们主流文化旗帜,特别是“种族问题”和“女权问题”进行反驳。

 

是不是都有着“别有用心口诛笔伐”的感觉。毕竟一部动画能看出社会上一两个问题还是可能的,看出这么多中西方都有的问题,未免太匪夷所思,总有被故意利用的感觉。

 

说到底,大家无非还是和前面说的日本媒体一样,站在主流文化的高地上,对整个亚文化立了一个不存在的靶子,进行打压而已。

 

何况我们看的还是删减版。



4.

 

然而纵容这种举报行为的后果是难以承担的。

 

动画制作方或者视频网站“自主规制”,本身已经达到了“自我审核”的要求。而全凭主观臆断的举报,恰恰是在“自审”的条件上,挟持舆论扑杀“亚文化”,造成文化断层的可能所在。

 

因为无论举报者或者反举报者说的一切理由,都是一些观看动画的现实和被称为“常识”的东西。

 

“常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在许多判断中确定一种明白的,简单的,易懂的原因”,直接联系因果,对分析起到一种“到此为止”的作用。

 

也就是方便,便于交流沟通和传播,为此也就被大多数的人所使用。

 

但是这反倒成为了最不可理喻和致命的一点。

 

依靠“常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主观经验对“我觉得这部动画不利于观众,应该下架”这种问题进行公开辩论时,一旦进入到话题中,所有人都会调出自己颇具差异,甚至是同一个事情也会积累下来不同记忆和信息的经历,进行争论。

 

这样就潜在的制造出断层和互不理解。



毕竟每一个人,年龄大的与年龄小的经历;看番者和偶尔看番者以及想对番剧“别有用心”的人的经历;了解艺术作品与不了解艺术作品的人的经历;去过日本和没有去过日本人的经历;了解审查制度和不了解审查制度的经历;甚至对影视作品的接受度都是不一样的。

 

这些不一样经历产生的常识,就会让每个人自然对删减后的动画,有着差异巨大的看法。

 

然而没有客观评价,也没有很好明确的分级制度,就导致了断层下的群体们,举报者只要随便说出几句看似有道理但是却没有任何调查和说明的话,就可以因为上面说的“常识”招来大量有着类似经历人的拥护。


即使喵0去相信举报者们的说法是出于“真心和真诚”的,但是在这些人常识系统之外,处于不同人生观的另一批人必然会难以理解,最后就导致了鸿沟般难以调和的对立。

 

何况,喵0还不能鉴定你是否是“真诚的”还是纯属就是“坏。”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运作并不是完全服从大多数人。

 

其实对于举报动画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常识驱使他们懒的去了解。而参与到这个话题中的人,为了能够看到动画的支持者也远比举报的人多的多。

 

只是社会机制又不能忽视这样一批人存在,因为他们会通过类似经历,“常识”和共鸣,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阵营,炒作事件愈演愈烈。

 

所以放置在那里不管是不可能的,为了防止造成更大的影响,就只能下架动画,最后让两方平息怒火。

 

饮鸩止渴而已。

 

没有分级制度,少有的客观标准,最后全靠网友几句主观评价,寻找想象中的敌人,就颠覆了一切,为此才说“人言可畏!”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Kitsch”(刻奇,下同)的,不去讨好别人,就会满足自己各种成就感来讨好自己。而在“让动画下架”这件事情上,无非就是在“破坏大多数人美好的乐趣中”,寻求一个人去影响一群人的快感。就好像从没有掌握过权力的家伙,突然有了决定别人“生死”的权力一样。

 

最后为了满足这样的“Kitsch”,还赋予一个诉诸道德,自由与责任感的理由,自我安慰。

 

其实哪来的那么多正义,“不在社会上通行无阻,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本身就不能称之为正义”*。

 

而有的只是你想成为你自己的英雄,甘于在社会上“作恶”罢了!


最后感谢大家阅读,点赞,关注啦!

 

*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描述。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