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与千寻》:从「爱与初心」到「贪欲社会」的隐喻

2022-5-16 18:57| 发布者: Hocassian| 查看: 30| 评论: 0|原作者: 优质专栏UP主文章精选

摘要:
C:\Users\Administrator\Downloads\2019-10-9-21-52-43-77487650688000-卢诗翰的个人空间 - 哔哩哔哩 ( ゜- ゜)つロ 乾杯~ -采集的数据-后羿采集器.html

标题

《千与千寻》:从「爱与初心」到「贪欲社会」的隐喻

标题链接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936522

meta-col

电影

view

1486

like

62

comment

9

time

6-24

作者

魔鬼的赞歌

头图

正文


《千与千寻》:从「爱与初心」到「贪欲社会」的隐喻


【吉卜力系列】专题影评第一期vol.1

我们都预期到了《千与千寻》会驱使不少电影观众前往影院重温旧梦,但或许谁也没料到《千与千寻》能够连续领跑票房大盘,远超同时段上映的皮克斯经典续集《玩具总动员4》。距离2010年上映《玩具总动员3》已经过去9年,没想到续集没有败在好莱坞大大片或者国产黑马手里,却输给了宫崎骏的这部代表作。

《千与千寻》的故事很简单,又似乎不那么简单。从表面看,这是一个小女孩不小心踏入异界的冒险故事,带着满满的志怪神话的特点:

电影全名「千与千寻的神隐」中的神隐就是日本传统文化故事,也暗示了整部电影的剧情大概。百科提到:“神隐”现象,多半发生于儿童;自古以来,每当有人家小孩无端失踪,聚落村民就会击钲敲鼓,喊名搜找,如果遍寻不见,便判定“神隐”现象发生,失踪的小孩应该被神祇、天狗(山怪)、狐仙、山姥、鬼魅、妖精给带走了。

《千与千寻》中的妖怪、龙与各类神灵设定,也是明显的日本本土风格。日本神话系统中有特别明显的“万物有灵”的「自然物神」特色,河流、山川、野兽皆有神灵,《千与千寻》之前宫崎骏的上一部作品《幽灵公主》也同样如此,带有浓厚的本土神话色彩。


《千与千寻》:从「爱与初心」到「贪欲社会」的隐喻


「神隐」和「自然物神」是《千与千寻》的“日式表壳”,仔细回想就能发现《龙猫》和《幽灵公主》各自都呈现了这样的故事主题。但很奇怪的是,无论是中国观众还是文化更加迥异的欧美西方观众都对《千与千寻》展现了更大的兴趣。

这部作品是宫崎骏第7部动画长片,在前面创作的有风之谷(1984)、天空之城(1986)、龙猫 (1988)、魔女宅急便(1989)、红猪 (1992)、幽灵公主(1997)。如果单从电影的艺术水准来谈,从第一部《风之谷》到第六部《幽灵公主》都是极高的。《千与千寻》是宫崎骏作品受赞誉最广的一部,让全球各地的观众如此统一的赞誉是非常难的。

前六部作品,除了《龙猫》之外往往并不那么“全民化”,没有像《千与千寻》那样完全打动了全世界的观众。要知道,在西方电影审美主导下的电影奖项和电影节中,并非经常出现日本动画的身影,《千与千寻》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日本本土特色的动画电影,为何能够实现这样的突破?

除了在技术层面更加炉火纯青外,这就要说到《千与千寻》从内而外的丰富层次,概括一词就是「包容」。


《千与千寻》:从「爱与初心」到「贪欲社会」的隐喻


「爱与勇气」是世界共通的故事语言。特别大众、人人喜欢的动画电影无论东西方都是一致的,千寻也好,迪士尼的花木兰、狮子王、冰雪女王也罢,定位于广泛受众的动画电影都需要拿捏好“个性”与“人类美好价值观”的边界。但这又容易滑入「平庸」的误区。

好的动画电影的解决方式是扩充电影的「丰富理解层次」——从最容易看到的主题到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不同层次的观影群体都有自己的理解。

「成长」是《千与千寻》最容易感受到的主题——千寻通过“工作”这一成人社会中的日常活动达成了成长,并且带着身边偶遇到的友人们一起成长,宝宝摆脱了温室,无脸男找到了归宿,白龙找回了名字……在故事最后千寻猜中了汤婆婆的谜题后,所有的妖怪职员都为之欢呼,与千寻刚来时备受冷眼形成了强烈对比。

再往深了说——千寻的「成长」更多体现在工作能力和「勇气」之上,但让千寻获得周围人的认同、偏爱的,往往是一些品德上的细节。千寻是一个不贪婪的「拯救者」形象,她用来拯救周遭人的不是权力、不是威能、不是聪颖,而是不变的「初心」

洗浴中心「油屋」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所。「油屋」中的人从顶层的汤婆婆到低层的青蛙,无一不是极其贪婪的。甚至白龙也是因为学习魔法这一欲望才来到了汤婆婆的手下,另一边的无脸男从进入「油屋」后就开始疯狂进食,疯狂变出金子甚至直接吞人。这些都折射出了「油屋」这个大染缸的作用——「油屋」就是成人社会的本身,无脸男则象征了可塑性极强的“一张白纸”被贪欲社会侵占后的无限膨胀。


《千与千寻》:从「爱与初心」到「贪欲社会」的隐喻


在「油屋」的对比之下,才明白上文所说的千寻「初心」之珍贵。对金钱、饱腹、声色的贪欲保持距离,“无物欲”是千寻得以在「油屋」之中独善其身的原因。

再进一步,《千与千寻》还有许多现实的映射——经历了日本经济泡沫时代的宫崎骏,在电影之中加入了许多隐喻。千与千寻的故事开端,一家人走过了一段废弃的隧道,爸爸还提到一句“这些建筑是经济扩张期投资建设的,但是烂尾了。”可以说千与千寻里的「神隐」看似是日本传统的妖怪和自然神的地界,但却是折射日本泡沫经济社会的种种现象,无穷的贪欲,金子却在最后变成了泥巴——也就等同于泡沫的破灭。

另一个佐证是,「神隐」中的世界是处于西方工业与日本传统的杂糅之中的,既有日式传统的许多建筑和文化,又有电车、大烟囱这样的工业文明象征,汤婆婆也是百分百的西方巫婆形象。从这一点来说,也可以视为日本眼中西方文明对日本文化的入侵和异化,最终催生泡沫经济时代。

《千与千寻》还可以有更多的解读,并且许多都是有理有据,站的住脚的。汤婆婆与宝宝的溺爱关系、宝宝、三人头的象征隐喻、河伯受污染折射出环保价值观……


《千与千寻》:从「爱与初心」到「贪欲社会」的隐喻


读到这里,笔者所谓的多层次理解的「包容」就很明显了——不管你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还是步入社会的中年,又或是经历了80年代的老一辈,不管你是个狂热的电影爱好者还是普通观众,你都能从《千与千寻》中找到自己能够理解的内涵。

说完了内在,再说外在。

《千与千寻》从人物造型到世界塑造都极具艺术性。汤婆婆、无脸男、白龙的画风是相当不一致的,但宫崎骏却巧妙地将这种不一致转化为人物性格塑造的辅助功能——满脸横肉的西式巫婆、日式主角脸的白龙、无脸男的身体形态变化,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造型设计都起到了专业的作用。

《千与千寻》的另一个登峰造极之处在于音乐。久石让作为宫崎骏的御用音乐大师,在这部电影中的配乐贴合到了极致,这里细节太多,就不展开了。


《千与千寻》:从「爱与初心」到「贪欲社会」的隐喻


结语

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千与千寻》作为宫崎骏中后期作品,可以视为其兼顾个人风格与大众接受程度集大成之作,也是日本动画电影史上迄今为止的高峰——

2001年7月,《千与千寻》在日本上映,获得约2300万人次的观众和超过300亿日元票房,至今仍是日本影史票房纪录第一;2003年1月24日,影片在日本电视台“周五RoadShow”(金曜ロードショー)节目首播,关东、关西地区分别获得46.9%、46.1%的收视率。国际奖项方面,《千与千寻》在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动画长片;在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摘得最高奖项“金熊奖”。

看到这里,我们都知道了这部影片受到的赞誉之盛。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试图分析《千与千寻》所受赞誉的实至名归,以及宫崎骏动画作品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的原因,所谓匠心独运,不外如是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